资源简介 期中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转化,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传统优势,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②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感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地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但也有像“故宫文创”这样的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故宫文创”使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获得年轻人的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取材于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删改)【材料二】①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②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重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创新的双向要求,而用白话文来表现传统的创新模式,会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接受与发扬。③另外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文化历史作为一个符号被纳入西方普遍模式,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例子。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通过西方文化启蒙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在吸取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已经成为了更重要的文化资源。④在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现如今,中国文化还要承担起“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对话世界的独特价值。(取材于南帆的《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材料三】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的论点是什么?(2)【材料一】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论点的?(3)简述【材料二】第②③段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4)【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选出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达成。B.【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褒贬的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6)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吧?请任写出一种,并说说你对它的看法。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①妨碍人思考的,往往是知识。②思考与知识如水与油般不相溶。思考,是自行创造出什么;而知识,则是一股脑儿地搜集他人的产出。仅仅是搜集信息而让知识丰富,你不能就此认为这些是“自己想出来的”。明明借用了他人的知识却误以为是“自己的点子”,这就大错特错了。人一旦变得习惯依赖搜索引擎,不假思索便可获得答案,长此以往将渐渐丧失生而为人的某种重要的功能。③知识的查询之路虽然比思考之路好走得多,但是无论走得多么快,始终抵达不了终点。正如歌德所说:“谁不用脑子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①在寻找“为什么”“是什么”的时候,如果运用搜索引擎,会立刻搜出无数看似答案的结果。但这些并不是答案,充其量只是“看似答案的东西”。当你因此而感到满足,认为“不知道的事,通过网络查询就能解决”时,你就再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了。如此一来,你将渐渐习惯身处舒适的“知识小屋”,待在里面就能获得本来应该历经冒险才能寻得的宝藏。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屏蔽信息。虽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费力、更加困难。即便如此,我依然期许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当被要求“拿出点子来”的时候,你可能会精明地通过自己以外的媒介找到它,或者再附上自己的分析意见。但这样的工作态度,不可能变成你的愿景,也不可能获得社会好评。⑤工作经验越丰富,思考就越困难。因为就算你不主动去检索,你所储备的知识还是会与日俱增。然而,知识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则会成为阻力。⑥“这种事,我早就知道了。”“你说的,我听过了。”②拥有知识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容易自行选择省略思考的麻烦,掌握诀窍准备答案。在任何领域,都存在着依循程序做事的老手。但是,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比“知道”这件事更悲哀的了。⑦不论多么年长,都不应该忘记一无所知时的自己,随时让自己保持白纸状态。③当我感觉知识增加过多的时候,我便会进行删减,主动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也会聆听最新的信息,但尽可能听过就忘掉。⑧乍看之下,这样的行为好像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但是只要再往前行,“感觉”和“思考”这未经使用的道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思考的第二步,便是踏上这样的道路。所以说,“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1)“不知道”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比‘知道’这件事更悲哀的了”?(3)依次写出文中三处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空只填写一种论证方法)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4)纵观全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把“思考”与“知识”作了比较。请归纳:作者认为二者有何不同?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尚俊颖①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②英雄者,国之干。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挺身而出,肩鸿任钜,勇担重任。从保家卫国到见义勇为,从救死扶伤到舍己为人,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英雄。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勇毅前行?为什么总有猛士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心中那份割不断、扯不开的责任牵挂。英雄主义,包括以责任为己命、视责任比天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高扬英雄主义,同时也呼唤人尽其责、各司其职,号召全社会共同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抗击疫情。③英雄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明白自己被寄予的使命。英雄慷慨激昂、正气沛然,是因为他们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找到了“大我”的寄托。英雄在前,激励我们每个人筑牢责任的堤坝,让无情的病毒寸步难行。面对英雄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出己力、尽己责,多添力、少添乱,英雄们就能少流一些泪和汗,英雄的家人就少一份担忧。这本身也是对英雄最好的保护、最暖的致敬。④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能置之度外的战斗,每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对党员干部而言,带头向前、全面防控疫情就是责任;对生产企业而言,加班加点保障物资供应就是责任;对患者和疑似病例而言,配合防治、努力康复就是责任。像英雄般心怀大爱、履职尽责,我们就能守护好亲人健康、同事幸福、朋友欢乐,守护好社会祥和、国泰民安。⑤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果说责任是战胜疫情的向导,那么岗位就是战胜疫情的战场,职业精神就是战胜疫情的精神保障。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⑥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人人行动起来,提升责任意识,立足岗位砥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大。(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2月05日04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文章开头列举“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英雄的感人事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文章第②③段都在围绕“英雄”“责任”展开论述,这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不要抛弃学问胡适①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②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zǔn,节省)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可看约11万页书。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选自《胡适文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②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3)第④⑤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驳斥了不正确的看法?(4)第⑤段谈到达尔文读书的成绩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5)谈谈你对“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一句的理解。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逆境是人生的财富吗①有人说,逆境可以变成财富。但逆境要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要使逆境变成财富,需要理解逆境、管理逆境。②那么怎样做算是理解逆境?人一旦遇到逆境,要接纳自己身处逆境这个事实,要坦然面对,接受他。这不是世界末日。当然人生没有太严重的逆境应该更好,可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逆境?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在不同时间身处逆境,就像家里来客人一样,这是正常人生不能回避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张海迪5岁时就高位截瘫,她努力调整心态,首先接纳了“身患重病”的事实,而不是不敢承认、不肯承认。接受“身处逆境”这个事实,在此基础上强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轻易放弃。③我们又要如何管理逆境呢?我们可以通过变换视角、合理化、转移、替代、升华来处理逆境。变换视角:可以借用伊壁鸠鲁的观点来描述变换视角所谓含义,“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是你对待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半瓶水可以看成半瓶空,也可以看成半瓶水。同样道理,是不是逆境,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逆境是财富还是负资产,也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认识,这就是变换视角。合理化指的是需要找到合适的理由,而合适的理由来自于看问题时用相对视、全面观、动态观来代替绝对、片面和静态。所谓“相对视”,强调不好中有好的一面,例如胆小可以认为是谨慎,危机也是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全面观”强调补偿,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例如,“我个子矮,但我很灵活”就是补偿,视力不好往往听力好,等等。总之,“相对视”注重胸怀宽广:“全面观”注重思路宽广:“动态观”注重眼界宽广,转移是指转移自己的关注点和场所,“吃不到葡萄”,绝不欺骗自己说葡萄酸,而是从吃葡萄转移到另一个关注点,例如锻炼、书法等等;转移一个新的环境,忘掉葡萄,替代就是用新的内容取代原有的东西,例如,“吃不到葡萄”可以吃橘子或其他水果等等。升华则是利用所谓的逆境和不顺,把它作为进步和发展的阶梯。太史公遭酷刑,反而写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张海迪身残志坚,却坚持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4门外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完成了100万字的作品。这些感人的事迹,就是对在逆境中升华的最好诠释。④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有才干的人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勇敢的人是笔财富。但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逆境对于弱者往往是一个又一个万丈深渊。⑤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是有条件的:理解逆境、管理逆境,使其成为人生垫脚石。(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文②③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从理解逆境、管理逆境这两个方面论述了“逆境可以变成财富”。B.选文③段从变换视角、合理化、转移、替代、升华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如何理解逆境。C.“卡讷基自小穷困潦倒,在小店铺里当童工,他不断学习,掌握各种手艺,在最底层摸爬滚打,在逆境中升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企业家。”这则材料可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D.“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的这句名言可以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①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看中“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②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负重前行,子女在人前过得光鲜亮丽,还嫌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③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可是,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许多父母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④之前去四川支教时,见到一个现象: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们给孩子买最新的iPad,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时间用iPad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他们在物质上贫乏吗?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条件算是好的,但有了基本的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⑤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家长们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孩子。⑥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她的诗词沉淀,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⑦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双门洞的孩子都是“富养”长大的,他们富在精神世界,富在父母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爱……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的精致,以及好强。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大家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⑧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会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⑨富养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对富人生活的想象,而是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竖强、坚韧;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炼,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⑩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为了避免“寒门养贵子”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想怎么做。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宽容读人彭子文①读人,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②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③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④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他。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⑤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⑥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⑦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⑧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⑨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⑩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战国时,梁、楚两国边界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人勤劳,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懒惰,种的瓜长势不好。出于妒忌,楚人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梁人就向县令宋就请求报复。宋就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结果楚人的瓜长势也很好。楚人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说之后就遣使入梁表示感谢,自此以后两国交好,再无战争。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对材料中县令宋就的行为进行评价。(4)其实这则材料也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对此你怎么看?参考答案1.(1)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转化,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2)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3)第②段论述了文化传统的守成与创新的关系,第③段论述的是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与第①段“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一一对应,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三者之间也是递进关系。(4)道理论证,有权威性地论证了对于文化而言也应更注重它如何改变世界,论证了“中国文化还要承担起‘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5)B(6)示例:京戏脸谱,通过不同的脸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既体现了形象美,又有着深刻的寓意。2.(1)“不知道”在文中指不依赖现成的知识、信息,保持动脑思考的习惯。(2)因为过度依赖于“已知”,就会依循程序做事,省略掉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而丧失思考的能力。所以说“更悲哀”。(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4)①思考,是自行创造;而知识,则是搜集他人的产出。②获得现成的知识容易,却无法取得真正收获;独立思考更加费力、困难,却能最终到达理想的终点。3.(1)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或: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2)①开头列举英雄的感人事迹,引出本文的论题;②对当前社会热点的探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④表达了对英雄精神的高度赞扬。(3)不能调换顺序。第②段论述的是“什么是英雄和英雄主义”,第③段论述的是“英雄激励我们都要扛起自己的责任”。第②③段的内容是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4.(1)不要抛弃学问。(2)运用对比论证,有力论证了“不能抛弃学问”这一论点,论述了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等到精力衰竭时做学问,那样就太晚了,从而使论证更有权威性,让读者信服。(3)从“决心”和“时间”两个方面驳斥了不正确的看法。(4)举达尔文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靠自己的选择,努力做一个学者”的道理。(5)这句话是把“我们”比作“材料”,把“学问”比如“铸器的工具”,当我们有了一门学问方可铸造自己,让自己这块“材料”成才。若我们抛弃学问,即使这块材料有多么优秀,也无法真正成大器。5.(1)要使逆境变成财富,需要理解逆境、管理逆境。(2)举例论证,列举了司马迁遭受酷刑反而写成了《史记》和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中小学课程,著书立说的事例,有力论证了恰当地利用逆境和不顺,能够让自己升华、进步、发展,进而证明中心论点。(3)不能互换。因为第②段论证了怎样做算是理解逆境,第③段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管理逆境;在论证意思上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同时与第①段结尾句相互照应,所以不能互换。(4)B6.(1)示例:富养要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或“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2)示例:从生活现象说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3)示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富养孩子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4)示例:我会拒绝家长多给的零花钱和一些高档的电子产品,并要求父母给自己多买一些书,让自己多做一些家务。7.(1)读人时,要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宽容读人)。(2)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反面论述了读人要全面的必要性,进而有力地论证了读人之后需要宽容大度的中心论点。(3)宋就了解事实之后没有实施报复行为,而是以德报怨,用宽容大度感动了楚人,改变了楚人,值得我们学习。(4)这则材料可作为事实论据,从正面论证了我们需要读人之后宽容待人,支持了中心论点。试卷第4页,总9页试卷第5页,总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