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题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1)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进一步扩展,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探究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从怎样解决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体会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计数器。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的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校安排二年级4个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博物馆,知道每个班的人数,还知道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许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学生能准确选择计算方法。有的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有的是后面学习中会遇到的数学问题。2.引入新课。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不进位加(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体会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1。师: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交流。二(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师: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 二(1)班学生有35人,带队老师有2人。师: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求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板书:35+2)2.领悟算理,掌握算法。(1)交流口算方法。师:观察35+2,可以发现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5+2=7,7+30=37。(2)探究笔算方法。师: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或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吗?指名学生上台摆一摆或拨一拨,其余学生小组内交流。预设1:将35根小棒分为3捆和5根,将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再与3捆合在一起。预设2:先在计数器的十位拨3颗珠子,个位拨5颗珠子表示35。2是一位数,所以在个位上再拨2颗珠子,此时个位上有7颗珠子,表示7个一,与3个十合起来是37。师:根据摆小棒和计数器拨珠的过程,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列竖式计算,也叫笔算。教师借助课件展示规范的竖式计算过程并讲解,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师:2写在什么数位上 和哪个数对齐 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相同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学生在练习本上规范书写竖式,同桌互查。【设计意图】教学中结合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自然过渡到列竖式计算,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学生在积极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理,清楚地掌握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3.比较算法,沟通联系。师:刚才我们用口算、摆小棒、拨计数器以及笔算解决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比较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教师可引导说出: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板书)【设计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口算、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笔算,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既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也能将多种算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目的。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1.完成教科书P12“做一做”第1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教科书上填写。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32+6列竖式时,6写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 (2)2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5+43列竖式时,5写在什么位置?和43中的哪个数对齐?要让学生不仅会做,还要会讲出算理。2.完成教科书P1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这两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学生在列竖式时容易出错,要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设计意图】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课件出示习题。学生试做后说明理由。这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难,重点在说算理上。【设计意图】变化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师:这节课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要注意个位与个位对齐。板书设计不进位加(1)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作业设计完成本节课习题。教学反思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并巧妙地利用小棒,把小棒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再抽象成数字。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错误有所警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题第二课时 不进位加(2)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进一步扩展,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探究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摆小棒的方法,明确“相同数位相加”这一算理,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笔算的计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13例2的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1)班有35名学生,二(2)班有32名学生。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一般学生都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也有学生会提出“二(1)班比二(2)班多多少名学生”或“二(2)班比二(1)班少多少名学生”等不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灵活处理。师:要知道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算式 应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32。师: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不进位加(2)]【设计意图】延续上节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揭示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通过口算,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口算的方法算出35+32的得数吗?请说一说口算的过程,重点说一说谁与谁相加。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再指名回答。【学情预设】将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将两个部分的数相加,即5+2=7,30+30=60,60+7=67。2.充分利用摆小棒加深对笔算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1)课件出示摆小棒的过程。师: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3捆和3捆合起来?结果是多少?它表示5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3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6个十;7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7,故结果是67。【设计意图】有了例1的基础,本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师: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35+32=67。你们会列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指名学生板演。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学生都会写,关键看算得数时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学生完成后,全班集中评价板演的竖式。师:这位同学竖式写得对吗?师:谁能说说,竖式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说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师: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为什么竖式这样写。(出示课件)笔算过程。师追问: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两个3都在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都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师: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先从个位加起和先从十位加起都不影响计算结果,所以学生往往不注意运算顺序。师:你们觉得先算哪一位比较好?教师强调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师: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尝试归纳。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板书)【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列竖式计算的书写上,教学时,尝试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第1题。请学生看小棒图填写加法竖式,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小棒图写出加法竖式的。2.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先请学生思考: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订正时注意订正要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另一个加数时是怎样对齐数位的,加的时候是把哪一位上的数和哪一位上的数相加的,是从哪一位加起的。3.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出正确结果都没有问题,重点是要理解算理,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4.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说明计算方法。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板书设计不进位加(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作业设计完成本节课习题。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脑海中原有的零碎知识,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交流、整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知识点全面,并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比知识的学习显得更重要,本节课学习列竖式计算,在教学中应始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并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书写习惯。(共13张PPT)第二单元1不进位加(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课堂目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情景导入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35+2=____为什么这样列式?怎样想的?新知探究求两部分数量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35+2=___________5+2=7(根)30+7=37(根)37(根)新知探究第一种计算方法:摆木棍新知探究第二种计算方法:十位个位拨算盘35+2=___________37(根)个位与个位对齐新知探究第三种计算方法:十个3 5+ 2十个3 5+ 27十个3 5+ 23 7列竖式35+2=___________37(根)1. 32+6= 34+3= 5+43=3 2+( )( )+( )( )( )+( )( )563383 437374 3848想一想:怎样对位?8342 1+ 34+( )43 37232.1. 括号里是数字几,请写出来。34 5+ ( )4 82( )7+22 9随堂练习3 5+237课堂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要注意个位与个位对齐。课后作业完成本节课习题。(共12张PPT)2不进位加(2)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课堂目标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32=_____为什么这样列式?怎样想的?新知探究求两部分数量的和,所以用加法。35+32=_____675+2=30+30=60+7=67607新知探究第一种计算方法:摆木棍十个3 5+ 3 2767新知探究35+32=_____67第二种计算方法:十个3 5+ 3 2十个3 5+ 3 2列竖式1. 摆一摆,算一算。( )+ ( )( )3 34 37 62.24+61=53+22=37+40=2 4+( )( )+ 2 2( )( )6 18 55 37 5+( )( )( )3 74 07 78575771.8 6+ 34+ 5 42 9+ 4 0989随堂练习5 2+ 4 61 7+ 7 1888569830+20=50+26=92+4=61+25=35+32=3+45=13+72=44+53=5076968667488597随堂练习2.一定要认真计算哦!3 5+ 3 267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完成本节课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不进位加(1) 教案.docx 2.1 不进位加(1) 课件.pptx 2.2 不进位加(2) 教案.docx 2.2 不进位加(2)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