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历史
九年级/上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川幕府的统治及倒幕运动。
2.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目录:
一 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二 倒幕运动
三 明治维新
目录与教学目标
一 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幕府”一词原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后来日本武士的首领将军控制中央政权,又把以将军为首的政权称为幕府。12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1185 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对中央政权的控制。第二年,他在镰仓建立幕府。1192年,又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期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
在日本历史上,17—19世纪中期称为江户时代,因最高统治者德川将军的统治机构幕府设置在江户(今东京)而得名。
江户时代的统治机构有两级: 幕府(掌管国政)和藩国。将军把领地分封给藩主,藩主效忠将军,二者形成主仆关系。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只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锁国时代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它的后果是什么呢
影响:
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视频:日本被迫打开国门
1853年,美国将军培里率领舰队闯入日本港口,以武力威胁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培里舰队的的军舰都是黑色铁甲舰,舰上的蒸汽机冒着黑烟,史称“黑船事件”。这一事件被日本视为打开国门的起点。
结果: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1853年黑船事件
列强入侵
导致
加剧
激化
内忧
外患
美国海军舰队入侵,日本被迫开放港口,
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矛盾
幕府统治危机
民族
矛盾
导致
统治危机的表现
二 倒幕运动
1.背景: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
外国人用白银套购日本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农民、城市贫民和中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2.原因:
幕府的统治引起国内各阶层的普遍不满(根本原因)
美国等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日本的民族危机加剧。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知,武士是统治阶级的基础,但是,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武士阶层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是为什么呢
(1)武士由幕府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倒幕派的中坚力量。
(2)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武士阶层也出现了分化。下级武士生活窘迫,不少武士为维持生计,开始从事商业、手工业,当医生、作家,有的沦为浪人。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的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成为倒幕和维新的中坚力量。
倒幕派的主要组成力量:中下级武士
过程:
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
结果
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三 明治维新
视频:明治维新的措施
1. 原因:
内忧:
外患:
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
前提:
倒幕运动结束了幕府统治。
3. 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 时间、主要人物:
1868年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1852—1912)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
生活
4. 内容:
三府七十二县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日本天皇制刚开始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那么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中哪一点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废藩置县”,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划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武士道”精神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
生活
4. 内容:
早在1867年,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就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加紧控制朝鲜。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日本海军舰队
军事:
对外侵略扩张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武士道”精神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武士道”精神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
生活
4. 内容:
大凡国之富强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1874年大久保利通 《关于殖产兴业建议书》
经济: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政治家
大久保利通
明治维新中提出了“殖产兴业”的口号,说说你认为这个口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在上述改革措施中最能推动日本迈入近代化的是哪一点呢
“殖产兴业”是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上述改革措施中最能推动日本迈入近代化的是“殖产兴业”。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武士道”精神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
生活
4. 内容:
明治时期的日本课堂情景
国家富强之途,第一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良能,使进入文明开化之域。
——伊藤博文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普及率
社会生活:
提高国民素质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积极影响:
5. 影响:
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 性质:
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消极影响:
(局限性)
国家 时间 年平均
增长速度
日 1868-1873 32.2%
英 1851-1873 3.3%
美 1861-1873 5%
德 1861-1873 3.8%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世界上也很罕见。
日本从“锁国”到被迫“开国”,进而主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转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历史启示?
学习、借鉴、不断改革开放、与时俱进,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大力实行科教兴国等。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 日本明治维新1868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幕府的统治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
资产阶级性质
明治天皇,
资产阶级性质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要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大力发展教育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留下大量封建残余。是俄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
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内容
意义
人物
性质
根本
原因
俄国、日本、美国、中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重大事件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美国内战(1861——1865)
中国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德川幕府
锁国政策
(落后)
德川幕府
束手无策
列强入侵
开港通商
社会危机
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
推 翻
明治政府
明治维新
1868年
内容、意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历史
九年级/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