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欣赏歌曲《爱我中华》1.为什么说“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2.爱我中华指的是什么?3.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即清政府的统治。把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宋元时期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出现“中华”一词近代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一、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多元”指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体”指中华民族。(“农牧文化交融”)新知讲解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鲜卑、羯、氐、吐蕃、女真、蒙古等。1.你在八年级的学习中了解到哪些少数民族?请说出至少3个民族的名称,如匈奴、羌。2.你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请举例说明。匈奴、鲜卑、羯和氐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羌族现在仍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匈奴匈奴兴起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秦朝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后又派大将蒙恬攻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匈奴在西汉初期最为强大,已经拥有西到现在的阿尔泰山,东到现在外兴安岭一带的广大疆域,对西汉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攻击匈奴,将匈奴赶到漠北。东汉时期,朝廷又派大将窦固、窦宪再次攻击匈奴,使匈奴分裂成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归附汉朝而北匈奴远迁到遥远的西方,传说迁徙到现在的欧洲多瑙河一带,建立强大的匈奴王朝。知识拓展然而,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回顾已学知识,梳理近代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二、探究“驱除鞑虏”——民族意识的觉醒战争 时间 国家 条约 影响1840 ~18421856 ~18601894 ~18951900 ~190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英日英俄美日法德意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日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为什么?1.从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日本却打败中国。2.从影响上看:甲午战争后,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1.背景2.表现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甲午中日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 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在成立大会上,他痛陈民族苦难,呼吁变法自强。康有为梁启超(1)维新派:二、探究“驱除鞑虏”——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军事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教育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他们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激发人们的斗争热情。(2)革命派:2.表现背景:①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后清成工具,民族危机加重。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共和国。③改良失败,人民愈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革命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但如果将“恢复中华”理解为“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十八星旗1.你知道这两面旗帜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吗?2.旗帜上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含义?3.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孙中山的民族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从“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材料一: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民族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1.推翻清政府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1.背景三、走向“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的名称成为共识2.形成过程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由汉族等国内众多民族共同组成,通过国内各民族的联合,建立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区分国际上的其他民族国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框架,变得成熟起来。他把斗争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进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族。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统一于中央,共建中华民国。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这一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到“五族共和”从“驱除鞑虏”感受“多元一体”感受民族多元感受民族一体探究“驱除鞑虏”列强的入侵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走向“五族共和”民族的看法五族共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