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社八下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2020八下·镇海期末)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为当时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下列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著作有( )①《农政全书》②《天工开物》③《四洲志》④《海国图志》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一些西方书籍,以便了解世界,当时他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该书概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初步勾勒出当时世界的大体轮廓,《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林则徐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后,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魏源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看到英军的“坚船利炮”,深受震撼,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为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全方位地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种情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D项③④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著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及代表作。要求识记基础史实。2.(2020八下·丽水期末)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下列历史人物的共同追求和特点有( )①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②都想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③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忧患意识④让全体中国人突破了狭隘的世界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历史人物都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忧患意识,都想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②③说法正确。C项②③是题干历史人物的共同追求和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寻求救国道路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3.“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A.魏源 B.郭嵩焘 C.林则徐 D.容闳【答案】B【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郭嵩焘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相关知识。知道郭嵩焘的事迹。4.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 )A.严复 B.容闳 C.魏源 D.康有为【答案】C【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识记能力。要求准确识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5.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绝大多数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材。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 )A.魏源 B.郭嵩焘 C.林则徐 D.容闳【答案】D【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容闳清道光二十七年赴美留学,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酝酿了一个教育计划——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容闳经过多年努力,1872年, 清政府开始派遣幼童留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ACD三项和题干描述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容闳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知道容闳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根据课本所学知识,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容闳。6.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有重要作用。它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著作是( )A.《四洲志》 B.《使西纪程》C.《天演论》 D.《海国图志》【答案】D【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对日本也有很大影响。ABC三项和题干描述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海国图志》是题干描述的著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源思想主张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要熟记《海国图志》的内容和历史地位。7.(2017·浙江模拟)1895年,某进步知识分子在报刊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痛诋尊崇君主专制思想,而盛赞西方民主政治;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据此推知,该知识分子的观点为( )A.否定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B.宣传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C.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答案】C【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题干中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是严复的言论,严复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C项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符合题干知识分子的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严复的思想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8.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C.学习方式先进的思想文化 D.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答案】A【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他阐述了其救国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国人的侵略.该材料反映的正是魏源的这一思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思想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魏源的主要思想.解答本题要熟记魏源的主要思想.9.郭嵩焘客观记述了驻外期间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而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的著作是( )A.《使西纪程》 B.《四洲志》C.《海国图志》 D.《盛世危言》【答案】A【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选项A《使西纪程》是郭嵩焘所著;B 《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C《海国图志》是魏源写的;D《盛世危言》是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故答案选A。【点评】知道郭嵩焘的成就、10.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 A.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B.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C.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D.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答案】A【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利用排除法,选项A表述的是严复的观点。其余选项都符合魏源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A。【点评】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 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中国人史纲》柏杨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清末学者 王先谦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2)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3)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4)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答案】(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一些重要规定”,可以看出当时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根据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根据材料三“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故答案为:(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末的民族危机和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相关史实。能够正确评价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向西方的学习。本题要求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列举实例, 综给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运用、体验、探究层次。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升华。通过三则围绕中国人认识西方的问题的史料整合,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力求有自己的见解,学会运用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答案不求单一死板,适当开放,鼓励多元表述。12.(2018八下·三门期末)区域联系日益密切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材料三:伏尔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挂了一幅孔子像,写过一部戏剧《中国孤儿》;而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尽力阻止留学生计划,断言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一律调回国内。(1)根据材料一的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反映的历史事件 主要代表人物 事件的积极作用图1 ① 郑和 ② 图2 新航路开辟 开辟D航线:③ ④ (2)阅读材料二,试举出早期“西学东渐”的一则事例,并说明它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3)从材料三中可知,中西方对于文明的交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简要说说这两种态度导致什么结果?【答案】(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麦哲伦;加强了各大陆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如:①林则徐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②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3)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却极力阻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落后西方。【知识点】新航路开辟;近代前夜危机;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新航路的开辟,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正式开始。(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则徐一生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3)本题考查中西方对于相互文明的交往的态度及结果。伏尔泰尊崇孔子——说明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西方社会汲取东方文明成果 ,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在世界发展大潮中居于前列。清政府阻止留学生计划——极力阻止,导致贫穷落后。故答案为:(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麦哲伦;加强了各大陆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如:①林则徐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②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3)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却极力阻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落后西方。【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中国近代上午启蒙思想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允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开诚布公)晓谕(使明白圣意),当可就我范围(应该可以懂得和尊重我方的立场)”。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1)材料一反映了道光帝怎样的外交思想 (2)写出你对材料中“西学东渐”的理解。(3)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从道光帝的指示中可看出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借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言之有理即可)(2)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3)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从道光帝的指示中可看出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借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2)本题考查的是西学东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3)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学东渐的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历社八下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2020八下·镇海期末)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为当时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下列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著作有( )①《农政全书》②《天工开物》③《四洲志》④《海国图志》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2020八下·丽水期末)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下列历史人物的共同追求和特点有( )①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②都想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③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忧患意识④让全体中国人突破了狭隘的世界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A.魏源 B.郭嵩焘 C.林则徐 D.容闳4.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 )A.严复 B.容闳 C.魏源 D.康有为5.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绝大多数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材。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 )A.魏源 B.郭嵩焘 C.林则徐 D.容闳6.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有重要作用。它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著作是( )A.《四洲志》 B.《使西纪程》C.《天演论》 D.《海国图志》7.(2017·浙江模拟)1895年,某进步知识分子在报刊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痛诋尊崇君主专制思想,而盛赞西方民主政治;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据此推知,该知识分子的观点为( )A.否定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B.宣传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C.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8.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C.学习方式先进的思想文化 D.进行资产阶级改革9.郭嵩焘客观记述了驻外期间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而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的著作是( )A.《使西纪程》 B.《四洲志》C.《海国图志》 D.《盛世危言》10.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 A.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B.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C.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D.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 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中国人史纲》柏杨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清末学者 王先谦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2)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3)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4)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12.(2018八下·三门期末)区域联系日益密切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材料三:伏尔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挂了一幅孔子像,写过一部戏剧《中国孤儿》;而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尽力阻止留学生计划,断言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一律调回国内。(1)根据材料一的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反映的历史事件 主要代表人物 事件的积极作用图1 ① 郑和 ② 图2 新航路开辟 开辟D航线:③ ④ (2)阅读材料二,试举出早期“西学东渐”的一则事例,并说明它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3)从材料三中可知,中西方对于文明的交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简要说说这两种态度导致什么结果?13.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允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开诚布公)晓谕(使明白圣意),当可就我范围(应该可以懂得和尊重我方的立场)”。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1)材料一反映了道光帝怎样的外交思想 (2)写出你对材料中“西学东渐”的理解。(3)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一些西方书籍,以便了解世界,当时他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该书概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初步勾勒出当时世界的大体轮廓,《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林则徐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后,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魏源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看到英军的“坚船利炮”,深受震撼,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为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全方位地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种情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D项③④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著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及代表作。要求识记基础史实。2.【答案】C【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历史人物都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忧患意识,都想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②③说法正确。C项②③是题干历史人物的共同追求和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寻求救国道路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3.【答案】B【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郭嵩焘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相关知识。知道郭嵩焘的事迹。4.【答案】C【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识记能力。要求准确识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5.【答案】D【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容闳清道光二十七年赴美留学,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酝酿了一个教育计划——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容闳经过多年努力,1872年, 清政府开始派遣幼童留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ACD三项和题干描述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容闳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知道容闳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根据课本所学知识,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容闳。6.【答案】D【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对日本也有很大影响。ABC三项和题干描述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海国图志》是题干描述的著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源思想主张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要熟记《海国图志》的内容和历史地位。7.【答案】C【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题干中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是严复的言论,严复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C项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符合题干知识分子的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严复的思想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8.【答案】A【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他阐述了其救国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国人的侵略.该材料反映的正是魏源的这一思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思想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魏源的主要思想.解答本题要熟记魏源的主要思想.9.【答案】A【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选项A《使西纪程》是郭嵩焘所著;B 《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C《海国图志》是魏源写的;D《盛世危言》是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故答案选A。【点评】知道郭嵩焘的成就、10.【答案】A【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利用排除法,选项A表述的是严复的观点。其余选项都符合魏源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A。【点评】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11.【答案】(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一些重要规定”,可以看出当时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根据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根据材料三“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故答案为:(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末的民族危机和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相关史实。能够正确评价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向西方的学习。本题要求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列举实例, 综给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运用、体验、探究层次。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升华。通过三则围绕中国人认识西方的问题的史料整合,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力求有自己的见解,学会运用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答案不求单一死板,适当开放,鼓励多元表述。12.【答案】(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麦哲伦;加强了各大陆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如:①林则徐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②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3)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却极力阻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落后西方。【知识点】新航路开辟;近代前夜危机;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新航路的开辟,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正式开始。(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则徐一生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3)本题考查中西方对于相互文明的交往的态度及结果。伏尔泰尊崇孔子——说明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西方社会汲取东方文明成果 ,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在世界发展大潮中居于前列。清政府阻止留学生计划——极力阻止,导致贫穷落后。故答案为:(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麦哲伦;加强了各大陆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如:①林则徐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②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3)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却极力阻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落后西方。【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中国近代上午启蒙思想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答案】(1)从道光帝的指示中可看出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借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言之有理即可)(2)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3)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知识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从道光帝的指示中可看出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借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2)本题考查的是西学东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3)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学东渐的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八下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历社八下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