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领会变化 ,把握教学温州市实验中学 李孝昂lxa508@2012、9内容目标“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改为“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案例1:目标表述特点:具体化、操作化、可测性分解细化、任务化教学设计时, 如何解读目标:分类 层次 各层次水平界定 表达词举例认知性目标 了解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们。 描述、说出、知道,了解、识别、列举、指认。理解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 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懂得。应用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辨析、运用理论或模型分析、阐明、分类、推动、应用。行为动词※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2、概述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3、知道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量;4、能说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5、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目标分解细化:1、通过压路机压路面、手按图钉等典型生活事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压力的存在,并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2、通过同一人穿滑雪板和直接在雪地上,以及轻、重按图钉等事例中,压力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验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并利用小方桌、海绵、钩码等设计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任务型目标:3、引导学生利用探究结果,讨论如何比较2千克公鸡和3千克的鸭站在水泥地面上时,对水泥地面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知道压强的引入是用了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4、通过引导回忆比值法定义,让学生说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任务型目 标教学行为可观察学习效果可量化目 标可测性案例2:课程性质增加“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突出“综合性”(1)认识自然界内在的统一性(2)从整体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3)系统的科学方法训练(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整合。(1)利用主题式复习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2)试图从“整体性”出发建构概念图(3)与STSE领域相结合(4)注重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平衡与调节等体现自然界统一性的概念的形成。以“豆浆机”为主题的复习课豆浆机内部构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功电功率电功率的测量质量重力压强重力势能电路连接方式改变内能的方法电热器电动机物质组成性质、制备§1.4 科学测量教学部分环节动物比身高测量的概念科学测量的概念讨论:哪些场合要用到科学测量小马哥哥、松鼠弟弟、牛叔叔比身高结果:甲:牛叔叔最高,小马哥哥其次,松鼠 弟弟最矮。乙:小马哥哥身高为2倍松鼠弟弟身高,牛叔叔身高为2.2倍松鼠弟弟身高。案例3:“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内涵阐述得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现状:(1)对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够,落实到不到位。 (2)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到位,“功利价值取向”主导教学行为。预设、短视、短效教学行为高度重视,生成、远视、长效教学行为严重轻视。极端的强化教学主宰教学。引发健康问题(生理、心理)、习惯态度问题、信念意志问题、道德品行问题、体验缺失、好奇心和兴趣丢失------◆ 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 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 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科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水的浮力”教学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练习强化施力体方向浮力的测量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教学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下沉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水——其他液体——气体浮力产生的原因?体现知识形成的思想方法“功利价值取向”观念、态度---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停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李老师,我上了全英排名前三的工科大学,准备读机械工程设计,真的很感谢您对我物理的启发,我很享受这门学科给我带来的快乐,谢谢!操作技能思想方法观念态度动手动脑动情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1、杠杆平衡的概念 2、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3、实验思路设计 4、分组实验 5、总结结论6、问题讨论与交流(1)为什么采用水平静止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2)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的平衡? (3)变式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时,实验前将杆杠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便于直接读取力臂大小消除杆杠自重的影响※√※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时,----小柯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请你对实验加以改进,以说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强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要体现科学本质内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状:(1)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尚存在教师行为俘虏学生思维的现象;案例4:课程理念(三)改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本质”。平面镜成像:“左右相反”?投机方法:把试卷倒翻着看量筒的读数:“仰小俯大”?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5%食盐水50克。在量取水的体积时,视线仰视,配置结果?组织合作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本质:CuSO4HCl混合溶液+NaOH溶液沉淀质量NaOH溶液质量+Ba(OH)2溶液酸碱中和反应优先进行。?强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现状:(1)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尚存在教师行为俘虏学生思维的现象;案例4:课程理念(三)改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本质”。(2)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卢梭:“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艺术的价值取向——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符合学生的兴趣点(1)新奇的(2)美丽的(3)适度努力能成功的(4)关于偶像的事物(5)神秘对象的事物(6)即将用到的体温调节一课教学:老师打篮球前后的体温比较,说明体温恒定不是绝对的。教学要关注“知识序”,尊重“认知序”。2、重视前概念在形成新知识中作用1、要依据合理的知识序设计教学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案例5:增加了少量内容。如:“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路探秘”知识序:电荷 电流 电压 电路电流、电压的测量 物质的导电性电阻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蒸馏水CO2石蕊“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蒸馏水石蕊CO2+H2O==H2CO3水是中性的——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性质——酸的概念——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省特级教师、省教育厅教研室科学教研员王耀村:“科学家探究的是未知领域的东西,学生探究的是已知领域的东西。”省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徐承楠:学生探究的对象应该是“未知”的东西。“密度”概念的教学水表示数单位——m3支付水费按质量计数—— t质量 体积?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抽象密度概念铁比泡沫重【创设情境】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 铁比泡沫重(修正)同体积的铁比泡沫质量大(提出问题)同体积的其他物质,质量大小如何呢 【抽象加工】研究水和酒精在同体积时的质量关系。物质 体积/毫升 质量/克水 10 10水 20 20水 30 30酒精 10 8酒精 20 16酒精 30 24发现问题: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等“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可以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合理处理科学知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案例6:“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1)与客观存在不一致的,在适当时间要让学生知道,但不能挖深,点到为止;(2)考试不要求,如果涉及后续知识,不能与当前知识相冲突。◇生殖方式:(1)有性生殖: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2)无性生殖:不需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新个体◇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级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孤雌生殖、孤雄生殖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硝化细菌等)也都是生产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在蜜蜂群体中,有些雌蜂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未经受精的卵也能发育成成虫,这种现象称为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A.草 B.青蛙 C.食草昆虫 D.病毒※大肠杆菌从生物分类角度属于 ,从传染学角度属于 ,从免疫学角度属于 ,从生态学角度属于 分解者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水进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导致瓶内气压变小的原因是什么?3、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与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有何关系?4、如果测定结果偏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共88张PPT)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鹏飞科学新课标坚持了什么 修改了什么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二.课程目标的修改三.课程内容的修改四.实施建议的修改五.附录的修改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明确了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明确了如何把握科学本质: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1.总目标: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分目标:(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1.观察:2.分类3.应用数学4.测量5.应用时空关系6.交流(数字图表语言)7.预测8.推理9.下定义10.形成假设11.解释数据12.控制变量13.实验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观察实验尽力加强人为操纵尽力减少人为操纵2.分目标:(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等。(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不能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它分为三块,它们是一个整体。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导致,精确测量值应为100℃。案例:水的密度学生实测水的密度为0.98克/厘米3.师: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测得值为1克/厘米3.案例:化合价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案例:研究氢氧化钙的性质(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4)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分目标中,增加“环境”这一内容。并将原来的4条增加为5条。第5条: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三.课程内容的修改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如:将原物质科学部分的“常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机物”两部分合并为“常见的化合物”。如:将“运动和力”修改为“机械运动和力”如:将原主题“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一)修改的方式将原“会查元素的化合价”调整为“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将原“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调整为“能用图像描述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等特点”。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如删除了:“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3.增加了少量内容如: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专题中,增加了“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增加了“能区分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电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专题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在波中,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增加了“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响度、音调和声源振动的关系。”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3.增加了少量内容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性与操作性如:将“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修改为“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如: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修改为“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如:将“理解速度的含义”修改为“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3.增加了少量内容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性与操作性5.降低要求或缩小内容范围如: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修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修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第一部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彼得森------科学探究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而是用证据来证明。------探究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1.将探究能力当成知识教,当成技能练。2.教师过于强势,干扰过多,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3.没有处理好探究结果与过程的关系。4.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5.探究的形式单一、低效,例:亚里斯多德的探究----对禽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的探究“用20多个鸡蛋让母鸡孵化,第二天起,每天取一个鸡蛋解剖检查,多次观察。”-----《动物发展史》思考:1.探究的形式有哪些?探究=实验?2.探究中如何引导?组二:你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这样?你为什么这么想?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组一:你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你想研究什么?你打算怎样研究?你能对自己和小组同学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吗?----寻找更多的证据或修正已有的解释-猜想-方法-证据探究教学中两组语言的比较: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兰本达等)(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摘自《科学究竟是什么》要素 达成目标提出问题(原:提出科学问题) 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于探究;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思考:易探究的问题有哪些特征 问题真实。问题暗含假设。问题涉及变量清晰、可控。问题的答案具有相对稳定性问题的难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区分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案例:在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以及图片生物数量变化的数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图片提出问题:生1:这些数据有何意义?生2: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生3: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生4:哪些因素影响了受污染池塘中鱼类数量的减少?要素提出猜想和假设达成目标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陈述理由;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师: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案例:摩擦的利与弊生1:与压力大小有关。生2:与重力大小有关。生3:与运动快慢有关。生4: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生5: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选择研究“它与压力及粗糙程度的关系。”----追问,陈述理由。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⑴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 。⑵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 。②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可能是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了。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变小了。要素 达成目标制订探究方案(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探究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制订探究方案。要素获取事实与证据(原: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达成目标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 (原: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要素解释、检验与评价达成目标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少实验误差;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念)感悟:不求每次探究都能得出结论。但求每次探究都有收获。要素表达与交流达成目标能用语言、文字、图表(原:+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单的探究报告;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第二部分:生命科学教学中,需要贯穿的学科思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如:人体中的杠杆。第三部分:物质科学主要思想:如何利用好资源,使物质资源能循环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类型-------性质-------用途四.实施建议的修改1.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2.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3.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4.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5.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学建议方面将原来的6条合并为5条。强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提出“选择实现整体优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四.实施建议的修改在评价建议方面增加了5条“评价原则”1.导向性原则。------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发展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多元化原则.5.公平性原则.五.附录的修改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理解。分类 层次 表达词举例认知性目标 了解 描述、说出、知道---理解 解释、说明、比较、-应用 辨析、分类、推导、--各层水平的界定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们。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附录1中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师对层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学要求。目标的表达:清晰的条件 + 可观测的结果例:目标描述: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通过教学,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等活动及相关教学,使得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1.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2.认识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3.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4.描述芽的发育。 进行种植、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的实验(如黄瓜嫁接在南瓜上等等);收集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的资料;调查良种培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调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影响花粉萌发的条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二.课程目标的修改三.课程内容的修改四.实施建议的修改五.附录的修改请多指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黄鹏飞).ppt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