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温州市初中科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会资料(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年温州市初中科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会资料(一)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领会变化 ,把握教学
温州市实验中学 李孝昂
lxa508@
2012、9
内容目标“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改为“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案例1:
目标表述特点:
具体化、操作化、可测性
分解细化、任务化
教学设计时, 如何解读目标:

类 层
次 各层次水平界定 表达词举例




标 了
解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们。 描述、说出、知道,了解、识别、列举、指认。

解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 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懂得。

用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辨析、运用理论或模型分析、阐明、分类、推动、应用。
行为动词
※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
减小压强的方法。
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2、概述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
3、知道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量;
4、能说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5、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压路机压路面、手按图钉等典型生活事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压力的存在,并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2、通过同一人穿滑雪板和直接在雪地上,以及轻、重按图钉等事例中,压力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验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并利用小方桌、海绵、钩码等设计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任务型目标:
3、引导学生利用探究结果,讨论如何比较2千克公鸡和3千克的鸭站在水泥地面上时,对水泥地面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知道压强的引入是用了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
4、通过引导回忆比值法定义,让学生说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任务型目 标
教学行为可观察
学习效果可量化
目 标可测性
案例2:
课程性质增加“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强调突出“综合性”
(1)认识自然界内在的统一性
(2)从整体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系统的科学方法训练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整合。
(1)利用主题式复习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
(2)试图从“整体性”出发建构概念图
(3)与STSE领域相结合
(4)注重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平衡与调节等体现自然界统一性的概念的形成。
以“豆浆机”为主题的复习课
豆浆机
内部构造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功电功率
电功率的测量
质量
重力
压强
重力势能
电路连接方式
改变内能的方法
电热器
电动机
物质组成
性质、制备
§1.4 科学测量教学部分环节
动物比身高
测量的概念
科学测量的概念
讨论:哪些场合要用到科学测量
小马哥哥、松鼠弟弟、牛叔叔比身高
结果:
甲:牛叔叔最高,小马哥哥其次,松鼠 弟弟最矮。
乙:小马哥哥身高为2倍松鼠弟弟身高,牛叔叔身高为2.2倍松鼠弟弟身高。
案例3:
“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内涵阐述得更加具体
明确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
现状:
(1)对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够,落实到不到位。 (2)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到位,“功利价值取向”主导教学行为。
预设、短视、短效教学行为高度重视,
生成、远视、长效教学行为严重轻视。
极端的强化教学主宰教学。
引发健康问题(生理、心理)、习惯态度问题、信念意志问题、道德品行问题、体验缺失、好奇心和兴趣丢失------
◆ 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
◆ 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
◆ 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科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水的浮力”教学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练习强化
施力体
方向
浮力的测量
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水的浮力”教学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
下沉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水——其他液体——气体
浮力产生的原因?
体现知识形成的思想方法
“功利价值取向”
观念、态度---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停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李老师,我上了全英排名前三的工科大学,准备读机械工程设计,真的很感谢您对我物理的启发,我很享受这门学科给我带来的快乐,谢谢!
操作技能
思想方法
观念态度
动手
动脑
动情
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
1、杠杆平衡的概念 2、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3、实验思路设计 4、分组实验 5、总结结论
6、问题讨论与交流
(1)为什么采用水平静止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2)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的平衡? (3)变式
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时,实验前将杆杠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
便于直接读取力臂大小
消除杆杠自重的影响



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时,----
小柯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请你对实验加以改进,以说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强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要体现科学本质内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状:
(1)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尚存在教师行为俘虏学生思维的现象;
案例4:
课程理念(三)改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本质”。
平面镜成像:
“左右相反”

投机方法:把试卷倒翻着看
量筒的读数:
“仰小俯大”

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5%食盐水50克。在量取水的体积时,视线仰视,配置结果?
组织合作学习
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CuSO4
HCl
混合溶液
+NaOH溶液
沉淀质量
NaOH溶液质量
+Ba(OH)2溶液
酸碱中和反应优先进行。

强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现状:
(1)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尚存在教师行为俘虏学生思维的现象;
案例4:
课程理念(三)改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本质”。
(2)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卢梭: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第斯多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艺术的价值取向——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符合学生的兴趣点
(1)新奇的
(2)美丽的
(3)适度努力能成功的
(4)关于偶像的事物
(5)神秘对象的事物
(6)即将用到的
体温调节一课教学:
老师打篮球前后的体温比较,说明体温恒定不是绝对的。
教学要关注“知识序”,尊重“认知序”。
2、重视前概念在形成新知识中作用
1、要依据合理的知识序设计教学
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
案例5:
增加了少量内容。如:“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路探秘”知识序:
电荷 电流 电压 电路
电流、电压的测量 物质的导电性
电阻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蒸馏水
CO2
石蕊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
蒸馏水
石蕊
CO2+H2O==H2CO3
水是中性的——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性质——酸的概念——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省特级教师、省教育厅教研室科学教研员王耀村:
“科学家探究的是未知领域的东西,学生探究的是已知领域的东西。”
省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徐承楠:
学生探究的对象应该是“未知”的东西。
“密度”概念的教学
水表示数单位——m3
支付水费按质量计数—— t
质量 体积

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抽象密度概念
铁比泡沫重
【创设情境】
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
铁比泡沫重
(修正)
同体积的铁比泡沫质量大
(提出问题)
同体积的其他物质,质量大小如何呢
【抽象加工】
研究水和酒精在同体积时的质量关系。
物质 体积/毫升 质量/克
水 10 10
水 20 20
水 30 30
酒精 10 8
酒精 20 16
酒精 30 24
发现问题: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等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可以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
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
合理处理科学知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案例6: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
(1)与客观存在不一致的,在适当时间要让学生知道,但不能挖深,点到为止;
(2)考试不要求,如果涉及后续知识,不能与当前知识相冲突。
◇生殖方式:
(1)有性生殖: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2)无性生殖:不需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新个体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级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硝化细菌等)也都是生产者。
腐生细菌和真菌-----
※在蜜蜂群体中,有些雌蜂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未经受精的卵也能发育成成虫,这种现象称为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草 B.青蛙 C.食草昆虫 D.病毒
※大肠杆菌从生物分类角度属于 ,从传染学角度属于 ,从免疫学角度属于 ,从生态学角度属于 分解者 。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水进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导致瓶内气压变小的原因是什么?
3、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与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有何关系?
4、如果测定结果偏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共88张PPT)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鹏飞
科学新课标
坚持了什么
修改了什么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五.附录的修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综合课程。
明确了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
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
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
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明确了如何把握科学本质:
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
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1.总目标:
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分目标:
(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
1.观察:
2.分类
3.应用数学
4.测量
5.应用时空关系
6.交流(数字图表语言)
7.预测
8.推理
9.下定义
10.形成假设
11.解释数据
12.控制变量
13.实验
基本技能
综合技能
观察
实验
尽力加强人为操纵
尽力减少人为操纵
2.分目标:
(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等。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
不能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它
分为三块,它们是一个整体。
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
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和技能。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
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导致,
精确测量值应为100℃。
案例:水的密度
学生实测水的密度为0.98克/厘米3.
师: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测得值为1克/厘米3.
案例:化合价
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
(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
(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
案例:研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
(4)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分目标
中,增加“环境”这一内容。
并将原来的4条增加为5条。
第5条: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
如:将原物质科学部分的“常见的
化合物”、“常见的有机物”两部分合并为
“常见的化合物”。
如:将“运动和力”修改为“机械运动和力”
如:将原主题“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一)修改的方式
将原“会查元素的化合价”调整为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将原“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调整为“能用图像描述如水的沸腾、晶体
的熔化和凝固等特点”。
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如删除了:
“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
“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如: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专题中,增加了
“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
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
有关自然现象。”
增加了“能区分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在“电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了“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
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专题中增加了“知道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

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运动的
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
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在波中,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
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增加了“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响度、音调和声
源振动的关系。”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
性与操作性
如:将“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修改为
“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如: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修改为
“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如:将“理解速度的含义”修改为“了解速度的
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性
与操作性
5.降低要求或缩小内容范围
如: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修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
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修改为“知道阴历
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第一部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
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
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
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
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
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
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
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
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
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
-------彼得森
------科学探究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
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
而是用证据来证明。------
探究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将探究能力当成知识教,当成技能练。
2.教师过于强势,干扰过多,学生探究的
兴趣不浓。
3.没有处理好探究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4.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
5.探究的形式单一、低效,
例:亚里斯多德的探究
----对禽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的探究
“用20多个鸡蛋让母鸡孵化,第二天起,
每天取一个鸡蛋解剖检查,多次观察。”
-----《动物发展史》
思考:
1.探究的形式有哪些?
探究=实验

2.探究中如何引导?
组二:
你猜这里面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是这样?
你为什么这么想?
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
组一:
你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你想研究什么?
你打算怎样研究?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同学
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
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寻找更多的证据
或修正已有的解释
-猜想
-方法
-证据
探究教学中两组语言的比较:
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兰本达等)
(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
(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
----摘自《科学究竟是什么》
要素 达成目标
提出问题
(原:
提出科学问题) 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于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思考:易探究的问题有哪些特征
问题真实。
问题暗含假设。
问题涉及变量清晰、可控。
问题的答案具有相对稳定性
问题的难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注意:
区分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案例:
在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以及图片生物数量变化的数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图片提出问题:
生1:这些数据有何意义?
生2: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生3: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
生4:哪些因素影响了受污染池塘中鱼类数量的
减少?
要素
提出猜想和假设
达成目标
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陈述理由;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师: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摩擦的利与弊
生1:与压力大小有关。
生2:与重力大小有关。
生3:与运动快慢有关。
生4: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5: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选择研究“它与压力及粗糙程度的关系。”----
追问,
陈述理由。
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⑴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 。
⑵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 。
② 。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了。
可能是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了。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变小了。
要素 达成目标
制订探究方案(原: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探究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制订探究方案。
要素
获取事实与证据
(原: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达成目标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 (原: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要素
解释、检验与评价
达成目标
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少实验误差;
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
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
(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念)
感悟:
不求每次探究都能得出结论。
但求每次探究都有收获。
要素
表达与交流
达成目标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原:+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单的探究报告;
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第二部分:生命科学
教学中,需要贯穿的学科思想: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其他物质
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
的一般规律。
如:人体中的杠杆。
第三部分:物质科学
主要思想:
如何利用好资源,使物质资源能循环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类型-------性质-------用途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1.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
2.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
5.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在教学建议方面将原来的6条合并为5条。
强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提出“选择实现整体优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在评价建议方面增加了5条“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2.发展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多元化原则.
5.公平性原则.
五.附录的修改
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理解。
分类 层次 表达词举例




标 了解 描述、说出、知道---
理解 解释、说明、比较、-
应用 辨析、分类、推导、--
各层水平的界定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
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
问题中识别它们。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
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
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
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
附录1中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师对层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学要求。
目标的表达:
清晰的条件 + 可观测的结果
例:目标描述:
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通过教学,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等活动及相关教学,使得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认识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3.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4.描述芽的发育。 进行种植、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的实验(如黄瓜嫁接在南瓜上等等);收集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的资料;调查良种培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调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影响花粉萌发的条件。
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五.附录的修改
请多指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