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符合题意;
B.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按照这一原则,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属于历史结论,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概念和区别,拿它来比对备选项回答。
2.“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 B.阿古柏入侵新疆
C.中华文明遭到英法联军的摧残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给出的图片是教材原图,反映的是圆明园远瀛观和大水法的残迹,我们可以解读到的相关历史信息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火烧圆明园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火烧圆明园的概况、认识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3.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由农民起义创建的政权。它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同步的是(  )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C.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适应了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潮流,也是世界潮流,C符合题意;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能体现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A不符合题意;
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效果,并没有说明它适应时代潮流,B不符合题意;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革命运动高峰的体现,不是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潮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资政新编》的相关史实。理解当时世界主要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发展资本主义)是解题的关键。
4.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颇有见识”的依据是(  )
A.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理想
B.主张废除私有制
C.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主张
D.主张按人口平分土地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结合所学知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C正确;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理想是《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排除B;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美国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英国,不符合题意;
B.法国,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美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
6.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1万多拜上帝会会众,蓄发易服,头裹红巾,掀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次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D符合题意;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的兴起,故A不符合题意;
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政治上的全盛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故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天京事变。理解和识记天京事变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7.洪秀全在金田发动武装起义的时间是(  )
A.1840年 B.1851年 C.1856年 D.1860年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即可作答。
8.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很多方案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
②《资政新篇》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③积极发动和鼓舞了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
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是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很多方案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 , 《资政新篇》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最终失败,这些都使这些仅仅停留于理想之中, 积极发动和鼓舞了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不是其难以施行的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9.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获得更多赔款
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不符合题意;
B. 获得更多赔款,不符合题意;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于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0.历史老师请四位同学说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他们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D.这次农民运动的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间是1851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太平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这次农民运动的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引自《贼情汇纂》
材料二:……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1)根据材料一思考,作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请说明理由。
(2)材料一反映出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存在什么问题?(概括要点,不要抄袭原文)
(3)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在内外政策上有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客观原因。
【答案】(1)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
(2)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
(3)“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
(4)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的信息可知,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因为作者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依据材料一“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的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3)依据材料二“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的信息可知,“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故答案为:(1)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3)“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性质、经过和结果。注意农民阶级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12.(2019八上·嵊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8日至16日。珍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圆明园国宝——四大兽首在“保利大都会”销售中心展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圆明园兽首走了一百多年的回家路。人们终将有幸一睹国宝风采。
材料二: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四大兽首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
(2)材料二中说俄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指什么?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平方千米领土。《瑷珲条约》。
(3)失败原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军事落后;客观: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圆明园国宝——四大兽首……”可知,四大兽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掠走的。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沽、天津,10月,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四大兽首就是当年被抢走的文物。
(2)本题考查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采取先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所以说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3)本题考查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要求具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上半期,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经济、军事落后,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最终中国屡战屡败。由此分析出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即失败的主观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军事落后;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故答案为:(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平方千米领土。《瑷珲条约》。
(3)失败原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军事落后;客观: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 / 1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2.“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 B.阿古柏入侵新疆
C.中华文明遭到英法联军的摧残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3.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由农民起义创建的政权。它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同步的是(  )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C.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颇有见识”的依据是(  )
A.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理想
B.主张废除私有制
C.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主张
D.主张按人口平分土地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美国
6.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1万多拜上帝会会众,蓄发易服,头裹红巾,掀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次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7.洪秀全在金田发动武装起义的时间是(  )
A.1840年 B.1851年 C.1856年 D.1860年
8.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很多方案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
②《资政新篇》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③积极发动和鼓舞了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
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获得更多赔款
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0.历史老师请四位同学说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他们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D.这次农民运动的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引自《贼情汇纂》
材料二:……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1)根据材料一思考,作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请说明理由。
(2)材料一反映出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存在什么问题?(概括要点,不要抄袭原文)
(3)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在内外政策上有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客观原因。
12.(2019八上·嵊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8日至16日。珍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圆明园国宝——四大兽首在“保利大都会”销售中心展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圆明园兽首走了一百多年的回家路。人们终将有幸一睹国宝风采。
材料二: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四大兽首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
(2)材料二中说俄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指什么?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符合题意;
B.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按照这一原则,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属于历史结论,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概念和区别,拿它来比对备选项回答。
2.【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给出的图片是教材原图,反映的是圆明园远瀛观和大水法的残迹,我们可以解读到的相关历史信息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火烧圆明园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火烧圆明园的概况、认识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3.【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适应了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潮流,也是世界潮流,C符合题意;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能体现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A不符合题意;
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效果,并没有说明它适应时代潮流,B不符合题意;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革命运动高峰的体现,不是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潮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资政新编》的相关史实。理解当时世界主要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发展资本主义)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结合所学知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C正确;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理想是《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排除B;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5.【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英国,不符合题意;
B.法国,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美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
6.【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D符合题意;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的兴起,故A不符合题意;
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政治上的全盛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故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天京事变。理解和识记天京事变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7.【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是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很多方案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 , 《资政新篇》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最终失败,这些都使这些仅仅停留于理想之中, 积极发动和鼓舞了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不是其难以施行的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9.【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不符合题意;
B. 获得更多赔款,不符合题意;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于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0.【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间是1851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太平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这次农民运动的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1.【答案】(1)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
(2)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
(3)“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
(4)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的信息可知,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因为作者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依据材料一“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的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3)依据材料二“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的信息可知,“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故答案为:(1)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3)“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性质、经过和结果。注意农民阶级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平方千米领土。《瑷珲条约》。
(3)失败原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军事落后;客观: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圆明园国宝——四大兽首……”可知,四大兽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掠走的。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沽、天津,10月,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四大兽首就是当年被抢走的文物。
(2)本题考查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采取先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所以说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3)本题考查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要求具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上半期,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经济、军事落后,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最终中国屡战屡败。由此分析出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即失败的主观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军事落后;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故答案为:(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平方千米领土。《瑷珲条约》。
(3)失败原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军事落后;客观: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