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目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目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目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样厉害。”材料反映了(  )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针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发表的言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选项C符合题意;ABD三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结果、失败的原因、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材料反映出“中国战败”的影响不包括(  )
A.刺激中国掀起新的救亡图存运动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外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外国势力开始‘瓜分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康有为等人掀起戊戌变法,进行救亡图存运动,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3.清政府与哪国签订条约中,最早涉及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D符合题意;
英法虽然较早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没有开设工厂的内容,故AB不符合题意;
美国侵略中国较晚,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4.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读音: shān)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收回了台湾。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题干中的“割台湾”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5.“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它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它”是指(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是1899年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门户开放”政策。难度不大,掌握“门户开放”的含义即可作答。
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率领致远舰与日军奋战,最终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李鸿章 D.邓世昌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由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最终壮烈殉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与虎门销烟有关,排除;
B项与收复新疆有关,排除;
C项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邓世昌壮烈殉国的事迹,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7.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马尾海战 B.黄海海战 C.丰岛海战 D.威海卫战役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A.马尾海战,不符合史实;
B.黄海海战,不符合史实;
C.丰岛海战,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威海卫战役宣告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间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人士认为经过洋务运动后中国的海军势力大为增加,在和日本作战中拥有很大的优势。因此: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下图是1898年谢赞泰先生创制的一幅漫画《时局图》,下列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该漫画的创制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B.该漫画中出现的动物意为各省徽标
C.该漫画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D.该漫画体现了戊戌变法带来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场景,图中的动物代表西方列强。因此: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即可作答。
10.“千古艰难唯一死,他的自杀堪称甲午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材料中的“他”是(  )
A.聂士成 B.关天培 C.丁汝昌 D.邓世昌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在1895年的威海卫之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日本水陆进攻,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威海卫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中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徐邦道)、威海卫战役(邓世昌)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将领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11.宝岛浮沉,系于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历史沿革简表(部分)
年份 历史事件 对台湾的影响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87年 改置台湾省 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资料卡片一
1890年,洋务派官员、台湾巡抚刘铭传对亏损不止的台湾官办基隆煤矿引进私人投资,改制为“官商合办”,结果被清政府革职查处。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总额比甲午战争前30年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且此后涌现出一大批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
资料卡片二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此后到1945年,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刻也未曾停止过。
(1)请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将上表空格处补充完整。
(2)资料卡片一反映清政府对民办企业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说明这一转变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
(3)请根据资料卡片二,概括台湾军民顽强抗日的共同目的。
【答案】(1)历史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对台湾的影响:把台湾 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分离。
(2)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 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办企业的限制。影响: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1)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盘踞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放。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把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分离。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台湾军民顽强抗日。
故答案为:(1)历史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对台湾的影响: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分离。
(2)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办企业的限制。影响: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综合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邓世昌
(3)内部原因: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避站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为转移国内矛盾,“力主进行东洋侵略”,即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和黄海大战的有关知识。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二业,训练新式海陆军,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其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将士英勇抗日,壮烈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在于: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避站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13.观察《时局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时局?
(2)读图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
代表国家 势力范围 租借地(割占地)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俄国(熊)        
法国(蛙)        
英国(虎)        
日本(太阳)        
美国(鹰)    
(3)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1)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长城以北和新疆;旅顺、大连;广东、广西和云南;广州湾;长江流域;“新界”、威海;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门户开放政策,利益均沾
(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顺、大连;法国的势力范围是广东、广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广州湾;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势力范围是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3)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目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样厉害。”材料反映了(  )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材料反映出“中国战败”的影响不包括(  )
A.刺激中国掀起新的救亡图存运动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外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清政府与哪国签订条约中,最早涉及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读音: shān)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5.“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它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它”是指(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率领致远舰与日军奋战,最终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李鸿章 D.邓世昌
7.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马尾海战 B.黄海海战 C.丰岛海战 D.威海卫战役
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间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9.下图是1898年谢赞泰先生创制的一幅漫画《时局图》,下列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该漫画的创制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B.该漫画中出现的动物意为各省徽标
C.该漫画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D.该漫画体现了戊戌变法带来的影响
10.“千古艰难唯一死,他的自杀堪称甲午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材料中的“他”是(  )
A.聂士成 B.关天培 C.丁汝昌 D.邓世昌
二、材料分析题
11.宝岛浮沉,系于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历史沿革简表(部分)
年份 历史事件 对台湾的影响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87年 改置台湾省 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资料卡片一
1890年,洋务派官员、台湾巡抚刘铭传对亏损不止的台湾官办基隆煤矿引进私人投资,改制为“官商合办”,结果被清政府革职查处。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总额比甲午战争前30年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且此后涌现出一大批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
资料卡片二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此后到1945年,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刻也未曾停止过。
(1)请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将上表空格处补充完整。
(2)资料卡片一反映清政府对民办企业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说明这一转变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
(3)请根据资料卡片二,概括台湾军民顽强抗日的共同目的。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13.观察《时局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时局?
(2)读图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
代表国家 势力范围 租借地(割占地)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俄国(熊)        
法国(蛙)        
英国(虎)        
日本(太阳)        
美国(鹰)    
(3)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针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发表的言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选项C符合题意;ABD三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结果、失败的原因、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2.【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外国势力开始‘瓜分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康有为等人掀起戊戌变法,进行救亡图存运动,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3.【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D符合题意;
英法虽然较早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没有开设工厂的内容,故AB不符合题意;
美国侵略中国较晚,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收回了台湾。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题干中的“割台湾”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5.【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是1899年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门户开放”政策。难度不大,掌握“门户开放”的含义即可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由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最终壮烈殉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与虎门销烟有关,排除;
B项与收复新疆有关,排除;
C项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邓世昌壮烈殉国的事迹,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A.马尾海战,不符合史实;
B.黄海海战,不符合史实;
C.丰岛海战,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威海卫战役宣告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人士认为经过洋务运动后中国的海军势力大为增加,在和日本作战中拥有很大的优势。因此: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场景,图中的动物代表西方列强。因此: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在1895年的威海卫之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日本水陆进攻,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威海卫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中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徐邦道)、威海卫战役(邓世昌)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将领即可作答。
11.【答案】(1)历史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对台湾的影响:把台湾 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分离。
(2)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 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办企业的限制。影响: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1)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盘踞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放。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把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分离。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台湾军民顽强抗日。
故答案为:(1)历史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对台湾的影响: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分离。
(2)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办企业的限制。影响: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综合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2.【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邓世昌
(3)内部原因: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避站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为转移国内矛盾,“力主进行东洋侵略”,即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和黄海大战的有关知识。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二业,训练新式海陆军,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其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将士英勇抗日,壮烈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在于: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避站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13.【答案】(1)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长城以北和新疆;旅顺、大连;广东、广西和云南;广州湾;长江流域;“新界”、威海;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门户开放政策,利益均沾
(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顺、大连;法国的势力范围是广东、广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广州湾;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势力范围是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3)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