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目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目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试卷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目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商鞅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公车上书
【答案】 D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B.商鞅变法,不符合史实;
C.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这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 民主科学 B. 民主共和 C. 托古改制 D. 变法图存
【答案】 D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 A:民主科学 ,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不合题意;
B:民主共和 ,是辛亥革命主张建立的政治体制,不合题意;
C:托古改制 ,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不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3.尽管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它批判封建专制和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倡民权,使人们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熏陶下,突破君主立宪制的限制而继续前进,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道路。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 )
A. 推动了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 B. 推翻了我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 A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其主张是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B:推翻了我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指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非戊戌变法,排除B项。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
D:戊戌变法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解读能力。试题较为简单,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4.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欢迎。它曾经刊登过的文章是( )
A. 《变法通议》 B. 《文学改良刍议》
C.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 A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宣扬维新变法思想,那么他创办的报刊应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文学改良刍议》,不符合题意;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符合题意;
D.《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这一时期要宣传维新派思想,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5.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 )
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答案】 C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不符合题意;
B.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这些内容中最能够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以经济上采取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比对进行理解回答,这样的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6.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
A. 戊戌政变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公车上书” D. 设立翻译馆
【答案】 C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戊戌政变,不符合史实;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联合各地在北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设立翻译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在戊戌变法政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D. 训练新式军队
【答案】 A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史实是戊戌变法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选项C是科教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戊戌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8.某同学将教材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光绪帝”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发动政变的是顽固派;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再次上书的是康有为。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
9.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 李鸿章、张之洞 B. 李大钊、胡适 C. 康有为、李鸿章 D. 梁启超、谭嗣同
【答案】 D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维新派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而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选项D符合题意;
李鸿章、张之洞属于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AC排除;
李大钊、胡适 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B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
10.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A. 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B. 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目的
C.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D.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 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此 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目的不符合史实,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0八下·嘉兴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第一次上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后来康有为受光绪皇帝召见时又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二:胡造在《留学日记》中说:“使戊成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1)材料一中“近者君臣变法兴治”是指日本的哪一历史大事? 之后日本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一表明康有为对日本“变法兴治”持什么态度?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推断康有为持这一态度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戊戍变法的历史功绩。
【答案】 (1)明治维新。君主立宪。
(2)示例: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实现国家富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正是学习西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成功范例,因而获得康有为的赞赏。
(3)戊戌变法是 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戍变法采取的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变法措施,是中国摆脱悲惨命运、实现强国富民的有益尝试和努力。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在思想则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资本主义的扩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188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第一次上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可知“近者君臣变法兴治”指的是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2)材料一表明康有为对日本“变法兴治” 持肯定态度,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康有为之所以持这一态度,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国家,最终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3)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奋起救亡图存,提倡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些主张是爱国的进步的。戊戍变法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故答案为:(1)明治维新。君主立宪。
(2)示例: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实现国家富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正是学习西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成功范例,因而获得康有为的赞赏。
(3)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戍变法采取的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变法措施,是中国摆脱悲惨命运、实现强国富民的有益尝试和努力。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在思想则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0八下·台州开学考)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大起来,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想要摆脱悲惨的命运,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施君主立宪。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们为“觅制器之器”开展了一场什么运动?
(2).为实现材料二的救国主张,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拉开这场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这场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中国哪一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两则材料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比较材料二的主张与材料一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
【答案】 (1)派别:洋务派。运动:洋务运动。
(2)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事件:公车上书。阶级:资产阶级。
(3)不仅要在军事、经济方面学习西方,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考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这些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为实现材料二的救国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戊戌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标志着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 西方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1)派别:洋务派。运动:洋务运动。
(2)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事件:公车上书。阶级:资产阶级。
(3)不仅要在军事、经济方面学习西方,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13.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材料一: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1898年9月)
(1).材料一提到变法指的是哪一项变法?该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洋务运动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2).你认为谭嗣同的血有没有白流?请说明理由。
(3).通过对谭嗣同的了解,请你提炼他的精神。
【答案】 (1)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答案一:没有白流,因为变法虽然失败,但它让当时国人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答案二:白流,因为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实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
(3)自强、爱国。
【考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中国旧历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又被成为“戊戌变法”,所以材料中的这次变法就是指戊戌变法或者百日维新。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本题考查的是对谭嗣同行为的评价,为开放性试题,合理即可,如:没有白流,因为变法虽然失败,但它让当时国人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或白流,因为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实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
(3)本题考查的是谭嗣同的有关知识。谭嗣同为救亡图存不惜牺牲,我们要学习他的自强、爱国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理解能力。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目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商鞅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公车上书
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 民主科学 B. 民主共和 C. 托古改制 D. 变法图存
3.尽管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它批判封建专制和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倡民权,使人们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熏陶下,突破君主立宪制的限制而继续前进,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道路。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 )
A. 推动了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 B. 推翻了我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4.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欢迎。它曾经刊登过的文章是( )
A. 《变法通议》 B. 《文学改良刍议》
C.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5.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 )
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6.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
A. 戊戌政变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公车上书” D. 设立翻译馆
7.在戊戌变法政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D. 训练新式军队
8.某同学将教材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光绪帝”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A. A B. B C. C D. D
9.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 李鸿章、张之洞 B. 李大钊、胡适 C. 康有为、李鸿章 D. 梁启超、谭嗣同
10.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A. 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B. 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目的
C.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D.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0八下·嘉兴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第一次上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后来康有为受光绪皇帝召见时又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二:胡造在《留学日记》中说:“使戊成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1)材料一中“近者君臣变法兴治”是指日本的哪一历史大事? 之后日本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一表明康有为对日本“变法兴治”持什么态度?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推断康有为持这一态度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戊戍变法的历史功绩。
12.(2020八下·台州开学考)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大起来,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想要摆脱悲惨的命运,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施君主立宪。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们为“觅制器之器”开展了一场什么运动?
(2).为实现材料二的救国主张,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拉开这场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这场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中国哪一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两则材料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比较材料二的主张与材料一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
13.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材料一: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1898年9月)
(1).材料一提到变法指的是哪一项变法?该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洋务运动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2).你认为谭嗣同的血有没有白流?请说明理由。
(3).通过对谭嗣同的了解,请你提炼他的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B.商鞅变法,不符合史实;
C.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这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答案】 D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 A:民主科学 ,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不合题意;
B:民主共和 ,是辛亥革命主张建立的政治体制,不合题意;
C:托古改制 ,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不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3.【答案】 A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其主张是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B:推翻了我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指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非戊戌变法,排除B项。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
D:戊戌变法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解读能力。试题较为简单,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 A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宣扬维新变法思想,那么他创办的报刊应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文学改良刍议》,不符合题意;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符合题意;
D.《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这一时期要宣传维新派思想,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5.【答案】 C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不符合题意;
B.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这些内容中最能够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以经济上采取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比对进行理解回答,这样的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6.【答案】 C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戊戌政变,不符合史实;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联合各地在北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设立翻译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 A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史实是戊戌变法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选项C是科教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戊戌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8.【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发动政变的是顽固派;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再次上书的是康有为。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
9.【答案】 D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维新派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而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选项D符合题意;
李鸿章、张之洞属于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AC排除;
李大钊、胡适 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B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
10.【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A. 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此 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目的不符合史实,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
二、材料分析题
11.【答案】 (1)明治维新。君主立宪。
(2)示例: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实现国家富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正是学习西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成功范例,因而获得康有为的赞赏。
(3)戊戌变法是 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戍变法采取的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变法措施,是中国摆脱悲惨命运、实现强国富民的有益尝试和努力。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在思想则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资本主义的扩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188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第一次上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可知“近者君臣变法兴治”指的是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2)材料一表明康有为对日本“变法兴治” 持肯定态度,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康有为之所以持这一态度,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国家,最终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3)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奋起救亡图存,提倡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些主张是爱国的进步的。戊戍变法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故答案为:(1)明治维新。君主立宪。
(2)示例: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实现国家富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正是学习西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成功范例,因而获得康有为的赞赏。
(3)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戍变法采取的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变法措施,是中国摆脱悲惨命运、实现强国富民的有益尝试和努力。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在思想则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 (1)派别:洋务派。运动:洋务运动。
(2)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事件:公车上书。阶级:资产阶级。
(3)不仅要在军事、经济方面学习西方,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考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这些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为实现材料二的救国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戊戌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标志着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 西方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1)派别:洋务派。运动:洋务运动。
(2)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事件:公车上书。阶级:资产阶级。
(3)不仅要在军事、经济方面学习西方,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13.【答案】 (1)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答案一:没有白流,因为变法虽然失败,但它让当时国人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答案二:白流,因为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实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
(3)自强、爱国。
【考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中国旧历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又被成为“戊戌变法”,所以材料中的这次变法就是指戊戌变法或者百日维新。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
(2)本题考查的是对谭嗣同行为的评价,为开放性试题,合理即可,如:没有白流,因为变法虽然失败,但它让当时国人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或白流,因为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实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
(3)本题考查的是谭嗣同的有关知识。谭嗣同为救亡图存不惜牺牲,我们要学习他的自强、爱国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