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填空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填空1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单元默写练习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_ 分数:________
【十分制打分:满分145分,每空1分,算出总分后,除以14.5,保留1位小数,登记在试卷上。】
1.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1)经济:废除_________,开始确立_________制(“废井田,开阡陌”);
(2)基层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________;在民间实行_________;
(3)行政管理:普遍推行_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
(4)军事:奖励_________,剥夺和限制_________。
3、秦朝巩固统一
(1)制度:在中央确立_________制、_________制(中央官制);(2)在地方推行_________,这实现了_________,巩固_________,也是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秦统一的意义:①结束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②疆域: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民族:促进了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汉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在中央设置_________作为决策机构,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②选官制度:实行_________制。
(2)地方行政:①颁布“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监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简称“州”),分设_________,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3)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_________的政策。在中央设置_________,建立_________、郡国学,_________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__________________。
(4)军事上:①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郡。②丝绸之路(经济):汉武帝派遣_________两次出使_________,开辟了丝绸之路,这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设机构:公元前_____年(不是汉武帝时期),西汉设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自此西域进入中原王朝管辖。
5.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____年,_____称帝,定都____,国号魏,____灭亡。(2)蜀国:_____称帝,定都_____;(3)吴国:_____称帝,定都_____。
6.五胡内迁:五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东晋:(1)建立:_____年,_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_________。
(2)政治特点:_________(“王与马,共天下”)。
8.东晋、南朝江南的开发:
(1)主要原因:江南相对_____,北人_________,带来了____________和充足_________。
(2)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
9.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①将都城从______迁到_____;②实行汉化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①推动了北方_________,缓解了_________;②促进了北魏的__________________;③为以后北方_________与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0.隋唐:
(1)朝代更替:____年,______代周称帝,国号隋,定都_____,_____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____年,______(唐高祖)在____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治世与盛世:唐太宗时期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统治前期的“_________”。
隋唐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①_________(哪位皇帝)时,该制度正式创立。
②内容:三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构。其中一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③特点:三省_________,_________
(4)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实行_________民族政策。
①突厥:A、东突厥:_________时期,灭东突厥政权,草原各族奉其为“_________”;
B、西突厥:_________时期,灭西突厥政权。
②西域:先后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现新疆)。
③吐蕃(非唐疆):_________、会盟政策。
④东北靺鞨族(音同“漠河”):_________时期_________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5)唐的衰亡:_____年,_________导致了_________,大唐由盛转衰。____年,节度使______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_________的分裂时期。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先秦:实行世官制,选官标准是_________。
(2)汉代:实行_________制,选官标准是_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实行_________制,选官标准是_________。
(4)隋唐→清朝:实行_________制,选官标准是_________,这使出身_________的读书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参与政权,扩大_________,也提高官员_________,加强_________。
12.唐朝的赋税制度
(1)唐初:实行_________制;
(2)唐中期:实行两税法:
①背景:唐中期以后,_________严重,_________制遭破坏,_________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②提出者和实施者:_________和唐德宗
③内容:A、每户按人丁和_____缴纳_____,按田亩缴纳_____,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次纳税。
(3)影响:
①简化_________,扩大_________,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艺术科技
(1)书法:东晋书法家_________,人称“_________”,其代表作《兰亭集序》。
(2)绘画:①东晋:_________“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②唐:_________,人称“画圣”。
(3)科技: ①北朝_________的《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西晋_________,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③唐朝_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唐朝,_________印刷术出现
⑤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_________》;
唐高宗时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3、4单元默写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数:______
【十分制:满分131分,每空1分,算出总分后,除以13.1,保留1位小数,在试卷上登记分数。】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
1、中央:①行政:设置_________(政事堂),增设_________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军事:设_________、_________(禁军机构);③财政:设_________专掌财政。
2、地方:
①行政:中央派_________任地方_________,州增设_________以制约;
②军事:收地方精兵编入_________,定期_________。
③财政:设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立“_________”,监控各州。
3、崇文抑武:
①抑武:___________,用__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崇文:扩大_________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4、加强集权的作用:有效_________,_________了国家的_________,强化了_________,但逐渐形成了“三冗”局面,导致北宋出现_________。
二、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_____年,北宋被____朝所灭,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去,史称“_________”。北宋亡后,康王赵构称帝,定都_________(现杭州),史称南宋。
2、宋金议和:_________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①划界:以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__一线划界;
②南宋对金_________,每年向金朝缴纳“_________”。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①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_________,被尊为“_________”的尊号;
②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______、_____和____,收服_________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___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统一:_________年,元世祖_________定国号为大元,定都_________。_________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元朝国家疆域行政体系:
①中央:中央的宰相机构_________直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方:设置_________制度,该制度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的开端,是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
③边疆地区:A、吐蕃:由_________进行管理。B、西域:设____________、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C、台湾:设置_________(隶属福建)管理行政事务。
四、宋朝经济发展:
1、市场繁荣:
①面向大众的_________;②宋辽夏金之间的官方_________交易;
③_________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浙江宁波)等。
2、货币发展:_________开始出现_________,______朝在全国范围内将这种货币作为_________发行。
3、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开始:_________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完成:_________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
五、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
1、明太祖废除_________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_________时期,设立_________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3、宦官专权:_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披红的权力;
六、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1、蒙古(鞑靼、瓦剌):通过修筑_________、_________、和议、_________(经济手段)的方式,稳北疆。
2、藏族(乌思藏):_________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___________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3、东北:设___________,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七、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1、_________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强化了对_________的控制,加强了_________。
2、设立军机处:_________时,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大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清朝疆域:西跨_________,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_________和__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九、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因地制宜
1、东南——台湾:_____年,清朝在台湾设____,隶属福建省。
2、东北——抗击沙俄侵略:
①战争:通过两次_________之战,迫使沙俄谈判。
②和议:_________年,中俄签订了《_________》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___和_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____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西北——蒙古和新疆:
①蒙古:1757年平定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
②新疆:平定_____________叛乱,1762年委派_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4、西部——西藏:①册封:先后册封宗教领袖_________、_________。
②驻藏大臣:1727年,派遣_________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
③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__________________;
5、西南民族聚居区:_________。
6、补充:中央设置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___等民族事务;
十、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1.理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_________、明朝_________
(2)王守仁思想:提出以“__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思想家:_________、顾炎武和_________:
(2)思想共性:①政治上:反对_________;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_________
(3)社会责任感:顾炎武先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文学与科技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_________》、罗贯中《_________》,我国最早的两篇_________小说,开创了_________的写作体裁。
②清中期:吴敬梓《_________》、曹雪芹《_________》(我国古典_________文学的高峰);
2.科技:明后期,李时珍《_________》(医药学)、徐光启《_________》(农学)、宋应星《_________》(工艺学)、徐弘祖《_________》(地理地质学)问世。
第5-6专题默写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分数:______
【10分制:满分123分,每空1分,算出总分后,除以12.3,保留1位小数,登在试卷上。】
1、两次鸦片战争
(1)时间:鸦片战争时间——_____-_____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_____-_____年。
(2)结果:_____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等国先后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①性质:《南京条约》是中国__________上__________条约。
②内容:中国被迫割让__________、赔款__________、接受__________以及开放__________等。
③《南》+附件的特权:英、美、法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
(4)两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撰的《__________》供对外交涉参考;魏源的《__________》书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初步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__________编撰的《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____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代表人物: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宗棠等。
(3)举措:
①依据“自强”口号创办________工业,根据“求富”口号创办________企业;
②海防:建成了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新式海军;③创办近代教育。
4、甲午中日战争【_____年—____年】
(1)根本原因:日本__________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
(2)知名战役
①__________:邓世昌、林永升英勇奋战最终牺牲,__________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要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命令,该舰队失去______。
②__________战役:1895年2月,该战役中,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年,清军战败,签订《__________》。
(4)条约内容:①承认_____独立;②割让__________、_____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给日本。③赔款:赔款__________。④增开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⑤资本输出: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___。
(5)甲午战败及其条约影响:
①该条约丧权辱国,__________把中国社会推向了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__________的破产。
③刺激列强掀起__________的狂潮,争相在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还在中国大量抢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5、戊戌维新意义:
(1)经济:推动中国__________的发展;
(2)文化思想:保留了__________(学校),推动__________的传播;
(3)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
6、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____-____年
(2)结果:____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__________》。
(3)条约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亿两。③将北京_______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__________。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_____,各国可在自_____至__________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反帝。
(4)影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_______________。
③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__________”。
④惩办“祸首诸臣”、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标志着清政府成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总影响: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性质:开始了比较________上的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
①政治:推翻了_________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建立起_____________。
②经济:打击了_____________在华势力,为_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
④其他:促使________发生新变化。
(2)历史局限
①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________,没有完成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②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________________、能够发动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北洋时期的最大特点:军事上_____________、政治上_____________。
9、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_____________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_____________。
③国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
④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兴起: ①开始:_____年9月,______在_____创办《________》;
②主要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杂志。
(2)内容:①提倡_____与_____,反对______和_____;②提倡________,反对________;
③提倡________,反对________。
(3)意义:①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与_____的旗帜,推动___________,有着________的重大意义。②为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__________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8单元默写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数:_______
【10分制:满分109分,每空1分,算出总分后,除以10.9,保留1位小数,登记在卷】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__________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①促进了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该思想与中国的__________相结合,为__________的成立做了__________的准备;②为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__________的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诞生标志:_____年__月___日,__________召开。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革命有了____________,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__________。
3、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1927年___月__日-南昌起义:打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27年8月_____会议: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②确定实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④于_____时发动起义。(此时未放弃城市中心路线)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建立:_____年___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一体)
4、日本侵华
(1)原因:①直接原因:1929年,____________________爆发对日本的刺激;
②历史原因:________是日本的国策;③根本原因:日本______________的需要。
(2)日本局部侵华的表现:①开端:____年,日军制造__________并扩大侵略,占领______。②____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蓄意制造一系列的事件,总称“__________”。
5、全民族抗战开始标志:_____年7月7日,日本发动_________,又称七七事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①_____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_______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_________的和平解决,标志着_________的基本结束和____________局面的初步形成。
④_____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共中央为公布_____________》,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正式形成。
7、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_____年___月—11月):,该会战粉碎了日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会战(国共合作的典范):该会战中的_________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_________,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取得的胜利)
(3)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抗战以来_________的一次战役,_____、_____陷落后,抗战进入_________阶段。
(4)第三次_________(_____年12月):最终取得会战胜利。该战役在国内外_________
_________。
8、敌后战场重大战役:_____年下半年,发生于______地区的_________,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_________。敌后战场战略上_______________
______,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9、中共七大:______年4月在______举行。确立____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0、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1)标志:______年___月___日,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2)原因:
①根本: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实行了____________;
②国共两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____________的作用;
④客观:________________的支持。
(3)意义
①是_______以来中国____________所取得的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__________,使中国人民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①三大战役(____年____月-____年____月):先后是____、____、____战役;②三大战役意义:是国共两党的_________,基本摧毁了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1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发起_________,23日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覆灭,_________时期结束。
13、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应对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能代表_______________,从而失去了_____________,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共产党:
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__________________;
②代表了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9单元默写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分数:________
【10分制:满分83分,每空1分,算出总分后除以8.3,保留1位小数,登记在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根本上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_______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世界:中华民族开始以________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
2、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1)经济:________、________(“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军事:剿匪镇反、________(_____-_____年)。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总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与________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________年4月,参加___________, 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③________年,提出___________原则,该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不干涉内政、________、和平共处(顺序不能错);
④________年4月,参加________(万隆会议),提出“________”方针。
4、“一化三改造”:
①_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造”;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________________,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③社会主义改造:_____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________________初步建立。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召开: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召开;
②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6、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构成:
(1)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
(2)基本政治制度:
①政党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族制度:________________。
7、毛泽东思想的作用:不仅是_____________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____________革命、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8、中共八大(_____年):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________________。
(2)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一次___________。
9、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内容:______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加上对________________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0、文化大革命:
(1)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________错误发动,被________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________。
(2)教训:
①必须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________为中心;
②加强________________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11、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各领域的成就
(1)经济:
①从“一五”到“四五”时期(到1975年),我国建立起独立的、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领域:
①核武器:先后成功爆炸了________(1964)、________(1967);
②导弹、卫星:中远程弹道导弹,________(1970)
(3)外交领域:
①总结: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________,迎来建国后________________。
②代表性成就:
A、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B、中美关系:______年,中美结束________状态,两国关系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中美建交;
C、中日:______年,中日建交。
12、各领域成就的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________、宝贵经验、________。
第10单元默写练习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分数:_______
【10分制:满分95分,每空1分,算出总分后除以9.5,保留1位小数,登分在卷。】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________年12月
(2)内容: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②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战略决策;③重新确立党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④恢复了党的________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________问题。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________________,开启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①改革首先在________取得突破。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②城市改革:在按照逐步扩大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原则,进行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进程
①经济特区:_____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经济特区;
②______年,开放______个____________;(浙江有______、______)
③深化:建立起一批____________和保税区。形成从______到______,从______到______,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④开放战略:“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
⑤加入世贸:______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提出:20世纪____年代初,_______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实践:
①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中国对香港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②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澳门回归。
(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______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3)______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4)法律:______年3月,通过《____________》;
(5)______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______在新加坡会面。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提出了____________,该理论解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并在______年的____________(会议)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引我国__________________事业不断前进。
(2)江泽民时期: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解决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在______年的____________(会议)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也成为中共的____________、执政之基、____________。
(3)胡锦涛时期:提出了____________,解决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____________(会议)写入党章,在____________(会议)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______________的集中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成果。
(4)习近平时期: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对之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最新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动指南。
6、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开展_________外交
(2)和平问题:中国作为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倡导____________原则,支持______在国际事务中发挥______作用,推动______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3)发展问题:
A、中国积极促进____________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B、中国倡议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_,补充____________体系;
C、提出共建“____________”。
(4)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______和______的______;
②中国坚持____________道路,推动构建____________,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____________。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单元默写练习
1.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1)经济:废除井田制,开始确立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
(2)基层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3)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秦朝巩固统一
(1)制度:在中央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实现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秦统一的意义:①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疆域:扩大帝国规模,为历代疆域版图奠基;③民族: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4、西汉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在中央设置中朝/内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②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
(2)地方行政:①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监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简称“州”),分设刺史,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3)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中央设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郡国学,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4)军事上:开拓疆域
①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②丝绸之路(经济):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这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③设机构:公元前60年(不是汉武帝时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自此西域进入中原王朝管辖。
5.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刘备称帝,定都成都;(3)吴国: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6.五胡内迁:五胡指的是匈奴、羯、氐、羌、鲜卑。
7.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
(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
8.东晋、南朝江南的开发:
(1)主要原因:江南相对安定,北人避战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劳动力。
(2)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9.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
(2)意义:①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0.隋唐:
(1)朝代更替: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治世与盛世: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隋唐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①隋文帝(哪位皇帝)时,该制度正式创立。
②内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为决策、审核、执行机构。其中一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特点: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4)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①突厥:A、东突厥:唐太宗时期,灭东突厥政权,草原各族奉其为“天可汗”;
B、西突厥:唐高宗时期,灭西突厥政权。
②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现新疆)。
③吐蕃(非唐疆):和亲、会盟政策。
④东北靺鞨族(音同“漠河”):唐玄宗时期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5)唐的衰亡:755年,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大唐由盛转衰。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先秦:实行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统。
(2)汉代:实行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才。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
(4)隋唐→清朝:实行科举制,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才能,这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12.唐朝的赋税制度
(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
(2)唐中期:实行两税法:
①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②提出者和实施者:杨炎和唐德宗
③内容: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艺术科技
(1)书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人称“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
(2)绘画:①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②唐:吴道子,人称“画圣”。
(3)科技: ①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③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唐朝,雕版印刷术出现
⑤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3、4单元默写答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
1、中央:
①行政:设置中书门下(政事堂),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军事:设枢密院、三衙(禁军机构);
③财政:设三司专掌财政。
2、地方: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任地方知州,州增设通判以制约;
②军事:收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③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立“四监司”,监控各州。
3、崇文抑武: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崇文: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4、加强集权的作用:有效预防内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但逐渐形成了“三冗”局面,导致北宋出现积贫积弱。
二、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亡后,康王赵构称帝,定都临安(现杭州),史称南宋。
2、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①划界: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②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①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的尊号;
②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统一: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元朝国家疆域行政体系:
①中央: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地方:设置行省制度,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边疆地区:A、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B、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C、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管理行政事务。
四、宋朝经济发展:
1、市场繁荣: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
②宋辽夏金之间的官方榷场交易;
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现浙江宁波)等。
2、货币发展: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这种货币作为主币发行。
3、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开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完成:南宋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五、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3、宦官专权: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披红的权力;
六、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1、蒙古(鞑靼、瓦剌):通过修筑长城、战争、和议、边境互市(经济手段)的方式,稳北疆。
2、藏族(乌思藏):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3、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七、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1、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设立军机处: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大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八、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九、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因地制宜
1、东南——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抗击沙俄侵略:
①战争: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谈判。
②和议: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两江一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西北——蒙古和新疆:
①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
②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西部——西藏:
①册封:先后册封宗教领袖达赖、班禅。
②驻藏大臣: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
③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5、西南民族聚居区:改土归流。
6、补充: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十、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1.理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2)王守仁思想: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2)思想共性: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3)社会责任感:顾炎武先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十一、文学与科技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两篇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清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科技:明后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医药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学)、宋应星《天工开物》(工艺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地理地质学)问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6专题默写
1、两次鸦片战争
(1)时间: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结果: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等国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①性质:《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③《南》+附件的特权:英、美、法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两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撰的《四洲志》供对外交涉参考;魏源的《海国图志》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徐继畬编撰的《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
(3)举措:
①依据“自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根据“求富”口号创办民用企业;
②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③创办近代教育。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
(2)知名战役
①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英勇奋战最终牺牲,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要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命令,该舰队失去制海权。
②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该战役中,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1895年,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4)条约内容:①承认朝鲜独立;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③赔款:赔款2亿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⑤资本输出: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开设工厂。
(5)甲午战败及条约影响:
①该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争相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还在中国大量抢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5、戊戌维新意义:
(1)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文化思想: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学校),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6、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900-1901年
(2)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3)条约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反帝。
(4)影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④惩办“祸首诸臣”、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总影响: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④其他: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
(2)历史局限
①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②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8、北洋时期的最大特点:军事上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9、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国际(☆):一战期间(1914-1918),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根本原因】
④民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10、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兴起: ①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2)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意义:①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8单元默写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意义: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该思想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②为新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诞生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召开。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27年8月八七会议: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④于秋收时发动起义。(此时未放弃城市中心路线)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
4、日本侵华
(1)原因:①直接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对日本的刺激;
②历史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国策;③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日本局部侵华的表现:①开端: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并扩大侵略,占领东北。②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蓄意制造一系列的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5、全民族抗战开始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①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7、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该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太原会战(国共合作的典范):该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取得的胜利)
(3)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最终取得会战胜利。该战役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8、敌后战场重大战役:1940年下半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9、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举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0、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1)标志:1945年9月2日,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2)原因:
①根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②国共两党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③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④客观: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3)意义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①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先后是辽沈、淮海、平津战役;②三大战役意义: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13、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②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共产党:
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②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9单元默写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世界: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1)经济: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1950-1953年)。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总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 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顺序不能错);
④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一化三改造”:
①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造”;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③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构成: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①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毛泽东思想的作用: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8、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9、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内容: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0、文化大革命:
(1)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教训:
①必须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11、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各领域的成就
(1)经济:
①从“一五”到“四五”时期(到1975年),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领域:
①核武器: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1964)、氢弹(1967);
②导弹、卫星: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1970)
(3)外交领域:
①总结: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建国后又一次建交高潮。
②代表性成就:
A、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中美关系:1972年,中美结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C、中日:1972年,中日建交。
12、各领域成就的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第10单元默写练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②城市改革:在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进程
①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浙江有温州、宁波)
③深化: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④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⑤加入世贸: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实践: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4)法律: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该理论解决了
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会议)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江泽民时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会议)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也成为中共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胡锦涛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解决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中共十七大(会议)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会议)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习近平时期: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对之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6、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开展全方位外交
(2)和平问题: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发展问题:
A、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B、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补充国际金融体系;
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4)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