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9世纪初)1、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2、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①西葡的殖民压迫引发拉美人民的不满(根本原因)②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外部原因)③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3.斗争对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4.领导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5.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6.结果:胜利,拉美基本独立5.影响: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赢得了独立运动的胜利;为以后拉丁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二、印度民族大起义(十九世纪中期;1857—1859)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反抗。2、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3、经过: 发起者:印度土兵;参与者:印度各阶层;领导力量:部分封建王公;民族英雄:章西女王4、结果:失败意义:(1)对印度: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2)对亚洲: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补充: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异同?相同点:根本原因相同:都是为了反抗殖民统治;性质相同:都是民族解放运动不同点:反抗对象不同:拉美独立运动反抗西葡殖民者;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者;结果不同:拉美独立运动胜利,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第2课 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1、改革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2、改革者:彼得一世3、改革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4、改革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注意:并没有废除农奴制)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加强封建专制的改革文教上: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上: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5、改革影响:积极影响:(1)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补充:彼得一世改革后的新首都:圣彼得堡); (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影响: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特点: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性。二、废除农奴制(1861;十九世纪六十年代)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惨败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3.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赤裸裸的掠夺4、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5、主要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格高出当时的地价。(从改革内容可以看出,废除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自由劳动力)6、改革影响:积极影响:(1)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消极影响: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补充: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特点:进步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19世纪60年代)一、背景/根本原因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二、美国内战1、导火线:1861年3月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2、战争过程:(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2)发展: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3)扭转战局: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参战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4)高潮:1864年,北方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5)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4.战争结果:1865年以北方胜利而告终。5、评价林肯:(1)林肯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他领导美国内战北方获胜,维护了国家统一(2)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杰出贡献。评价美国内战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补充:1.林肯政治态度的演变:就任总统前,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选择将国家统一放在第一位;内战初期北方失利,林肯仍主张限制奴隶制,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内战中后期,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认识到只有废除奴隶制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统一。2.胜利原因:(1)奴隶制度残暴野蛮,北方是正义的一方(2)北方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军队英勇作战(3)北方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南方(4)林肯的正确领导,尤其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措施得当3.对比思考美国的发展和崛起带给你怎样的启示?①独立与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②消除种族歧视,实现自由平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④加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19世纪60年代)一、明治维新背景:(1)封建统治(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统治腐朽。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2)民族危机(外部原因):1853年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迫日本打开国门,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3)1868年,倒幕派发动政变,结束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1.目的: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2.政治纲领:《五条誓文》3.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最能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成功原因:(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倒幕派力量强大,内忧外患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2)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经过斗争,推翻了幕府统治(3)具体措施:日本倒幕派上台后,由明治政府主导进行了全面改革,且行之有效(4)国际环境:面临的国际形势较为宽松;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三、评价明治维新1、影响: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特点:(1)“破旧”与“立新”同时进行(2)政府大力扶植的政策。(3)有选择性的向西方学习,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补充:日本历史给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抓住历史机遇,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坚持改革开放。 (2)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3)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860年---20世纪初)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主要标志(显著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领先国家:美国(第一)、德国(第二)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德国)的发明为汽车(本茨汽车之父;1913福特流水线),飞机(1903年美国莱特)提供了动力影响:①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②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阶段)。③国际格局: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实力下降,美德崛起)引发一战。④社会生活: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消极影响: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鼓励科技创新;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加强科技研究,用科技成就来趋利避害,满足人类需要。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社会进步的表现1人口增长: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2、劳动力结构变化:(农业到工商业)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3、大众教育的推广: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影响: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4.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19世纪后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二、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1、牛顿:(英国物理学家)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创建微积分。③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打破“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二、文学家:1、巴尔扎克:(法国文学家):完成了一套“人家喜剧”的小说,《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在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反映了拿破仑两次远征俄国,俄国人民保卫国家的历史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了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重大事件)。其作品反映了他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三、艺术家: 1、贝多芬(德国音乐家):代表作《英雄交响曲》是(此曲为拿破仑而创作1804年)2、梵高:(荷兰画家)《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背景-----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的形成与对抗同盟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为核心)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英国为核心)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一战的转折点 德PK法)结束标志: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其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①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增加了协约国的力量;一战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大、杀伤力空前加强、死亡人数多一战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2)对世界格局:①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②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3)对殖民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4)对科技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5)对中国: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一战的启示:①反对战争,热爱和平。②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地区 “小火星”——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普林西普刺杀)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1.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俄历十月)地点:彼得格勒(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攻打冬宫) 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对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统一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对社会主义: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④对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苏维埃政府决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18年——1920年内容:①实行余粮征集制(挫伤生产积极性);②取消自由贸易,③由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1. 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2)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4)操纵国:英国、法国、美国(三巨头——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威尔逊)(6)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7)内容:①与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②与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③决定建立国际联盟。(8)巴黎和会的影响:①对战胜国: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②对中国: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破坏中国主权;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凡尔赛条约》 时间:1919年6月内容:①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实质/性质)《凡尔赛条约》的影响:①对德国:重创了德国,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情绪;②对国际关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③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还造成了新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华盛顿会议 ( 协调美日矛盾 操纵国:美国 ) 时间:1921年——1922年 地点:美国华盛顿内容:①签署《九国公约》;②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4. 《九国公约》时间:1922年实质: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影响:①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②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③使中国恢复到列强共同瓜分的局面。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世界格局名称)(1)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积极影响: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使世界局势出现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客观上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消极影响: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以及被压迫民族基础上,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6.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对比(1)相同点: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④都体现了大国强权;⑤操纵国都有美国;⑥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2)不同点:①巴黎和会的中心议题是惩罚德国;华盛顿会议是为了协调美日矛盾;②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