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以及学生实验掌握分子的特征,并能够用微观的角度解释生活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热爱化学。教学重点:掌握分子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用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归纳法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王安石的《梅》这首诗提问:唯有暗香来呢?展示花园、加油站图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多媒体展示精密仪器下的分子原子图片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特征1、多媒体展示一滴水的自述学生总结:分子质量体积小。多媒体展示书中品红的扩散现象图片提问:溶液为什么这样红?学生实验(1)、在井穴皿的一个洞穴中加入2-3滴水,在向其加入2-3 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酚酞溶液不变色。(2)、在井穴皿的另一个洞穴中加入2-3滴浓氨水,在向其加入2-3 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酚酞溶液变红色。(3)、在井穴皿中的一个小孔中滴加酚酞溶液,另一个小孔中滴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观察溶液的变化。现象:酚酞溶液变红色。分析: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提问:分子不断运动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多媒体展示晴天和阴天晾衣服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学生实验探究: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一: 取一支注射器,抽取10ml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观察空气是否能被压缩。实验二: 在刚才的这支注射器内抽取10ml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观察水是否能被压缩。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回答:两者都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但空气更易压缩,说明气体间隔比液体间隔大。课堂小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原子同分子)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课堂反馈下列现象解释是否正确?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6000L的氧气能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变小了花香四溢---分子不停的运动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之和总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3)气体比固体容易被压缩。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重难点突出,知识点简单且板块清晰,学生易懂也易接受,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实验简单且比较多,需要老师很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从教学结果上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分子原子的特征并能用微观角度解释现实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微观世界,所以在方法上还需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