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学习目标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理解适度的含义。2.查阅体现适度原则的事例,明确坚持适度原则的意义。3.比较不同的行为方式,证实适度思维的好处,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一、适度的含义1.度(1)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 ”中。(2)表现: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 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量的限度度关节点2.适度原则(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 的根本标志。(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 原则。量变与质变适度【提醒】适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二、掌握适度原则1. 从思维方式上说的适度原则(1)适度原则的含义: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 的原则。(2)适当就是幅度“ ”,而不是“失当”。(3)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 ”,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适当程度得当分寸【拓展】 正确理解适度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超出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2. 适度思维(1)适度思维是“ ”而处之的思维,不是凡事都采取的消极的思维方式。(2)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 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 的状态。得中折中主义被动最佳【拓展】 适度思维与折中主义的区别比较项 含义 特点 思维方式适度思维 “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辩证思维折中主义 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形而上学3. 运用适度思维促成事物质变(1)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 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 。(2)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 ,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度他物质变材料一 从前有一个叫杰米扬的人,十分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了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仍一个劲儿地说:“再喝一口吧,朋友,这是多么美味的汤啊。”最终,可怜的朋友忍无可忍,夺门而出。后来,杰米扬的朋友们再也不来拜访杰米扬了。(1)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如果只喜欢站在自我立场考虑问题,不体会和照顾他人的感受,会令人厌烦。(2)你从材料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3)坚持适度原则有什么意义 答案: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事物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4)蕴含着适度原则的成语有很多,请列举几个。答案: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材料二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怎么会与“烹小鲜”联系起来呢 这是有典故的:商汤时期,汤向臣子伊尹询问饭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遂重用伊尹。从此,但凡是有作为的执政者,无不从“治大国如烹小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5)结合材料二,请说明怎样才能掌握“烹小鲜”的本领。答案:最为讲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办好事情。材料三 有些领导干部有这样的毛病:不是太急,就是太慢,稍不留神就做了“夹生饭”。有的急功近利,却偏离了实际;有的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民意……要么制造了矛盾,要么掩盖了问题。人民群众最为反感、最不满意的,恐怕就是这种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6)为了让领导干部避免出现如材料三中所说的“毛病”,你认为领导干部该如何做 答案: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是每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硬功夫”。一、正确理解适度的含义(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2)度不是一个点,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的极限,也就是这个范围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了关节点或临界点,事物就成为他事物。(3)我们必须在度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事情不变质。(4)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二、如何坚持适度原则,让生活更美好(1)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3)要避免折中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是 ( )A.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B.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C.引起质变的节点D.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解析: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B项正确;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引起质变的节点,A、C两项错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D项错误。答案:B1.对待事物要掌握好分寸,坚持适度原则。这里所说的“适度”是指 ( )①适量,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②把握事物质变的界限,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③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④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适度”含义的理解。所谓“适度”,是指适当的限度。事物量变和质变的界限在于“适度”。在一定的范围和适当的限度内,事物就保持原有的性质,超过这个限度就发生了质变。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根据这种理解,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适度”的含义,排除。故选A项。答案:A2.下列体现适度原则的观点是 ( )①量入为出 ②积土成山 ③滴水穿石 ④适可而止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量入为出、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原则,①④符合题意;积土成山与滴水穿石,体现的都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排除②③。故选C项。答案:C(共24张PPT)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学习目标1.结合社会生活实践,明确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2.通过具体事例,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明确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3.查阅相关资料,正确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1)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 。(2)质的规定性对事物的影响: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规定性2.量(1)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 ,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 。(2)量与事物的关系:量总是一定 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 中。(3)量的规定性对事物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规定性排列组合方式事物思维的抽象【思考小测】质和事物的关系与量和事物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一,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量则是把同质的事物在量上区别开来;同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第二,某一事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该事物就变成了他事物;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3.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 ,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事物的矛盾运动与量变质变的关系: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及其相互转化。必要前提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以 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2.连续性和间断性(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过程。统一性渐进性(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 的。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4)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 、遵循事物的 具有重要意义。新事物相互包含本质发展规律材料一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 ”其答案约是59%。90分看似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1)请说明材料一蕴含的辩证法原理。答案:材料中指出,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由此可以得出其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量变引起质变。(2)量变引起质变有哪些情形 答案: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数量变化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方面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3)针对上述情形,请列举两个这方面的事例。答案:①数量增减,引起质变: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愚公移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②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田忌赛马;化学元素周期表;经济结构调整等。材料二 有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感觉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感觉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能饱,我只吃这半个就行了。”(4)材料二中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 答案:他只看到质变,而忽略了量的积累。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5)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只承认间断性而不承认连续性、只承认飞跃性而不承认渐进性,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6)请总结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答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一、正确理解量与质比较项 量 质含义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基本形式 (1)事物构成因素的数量增减(2)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 (1)爆发式飞跃(2)非爆发式飞跃特点 量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质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二、正确理解量变与质变比较项 量变 质变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方式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特点 渐进性、连续性 飞跃性、间断性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 一事物变成了他事物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启示我们 ( )A.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C.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D.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解析: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量变与质变都会发生,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化,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排除;质变有上升的、前进的,也有下降的、倒退的,D项表述错误;“一篙不可放缓”“一滴不可弃滞”说明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强调了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C项符合题意。答案:C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学性质完全不同。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C.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变D.事物只有保持连续性,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解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次序不同从而使其物理性质完全不同,这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量的积累,排除A、B两项;量变体现的是连续性,质变体现的是间断性,排除D项。答案:C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巨大创造力的民族,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诸多原创杰作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原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创造者的生命积淀,是“十年磨剑”的引而不发和一发必中。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②只要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变 ③事物在量变和质变中不断循环往复 ④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变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原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创造者的生命积淀,是“十年磨剑”的引而不发和一发必中,这表明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引起质变,②说法太绝对,排除;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③错误。答案:D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解析: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D项正确,A、C两项错误;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B项错误。答案:D2.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会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述分析体现了 (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③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④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经济发展慢了不行,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体现了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①④正确;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是折中主义的表现,排除②③。故选B项。答案:B3.把握“适度”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意义。下列做法和说法中,符合适度原则的是 ( )A.画蛇添足 B.多多益善C.过犹不及 D.矫枉过正解析:过犹不及体现了适度原则,C项符合题意;画蛇添足告诉人们,做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A项不符合题意;多多益善意思是越多越好,B项不符合题意;矫枉过正是指纠正谬误、错误或偏差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反而又陷入另外一种错误或偏差之中,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4.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嫌菜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一点就那么好吃,再多加点岂不更好吃了吗 于是,他就又多加了一些盐,其结果是味道又苦又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适度原则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教材知识,首先需要分析愚人吃盐存在的问题,他没有遵循适度原则;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最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遵循适度原则。答案:①愚人不懂得吃盐要适量,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美好可口,但超过了某个量,就会让人感到苦涩。②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③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和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基础巩固]1.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又会造成药物中毒。治病的这一道理表明 (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对症下药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按规律办事解析: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又会造成药物中毒,表明要坚持适度原则,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症下药、重视量的积累、按规律办事,排除B、C、D三项。答案:A2.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下列突破事物度的有 ( )①积劳成疾 ②乐极生悲 ③苦尽甘来 ④言多语失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积劳过度而成疾,高兴过头而生悲,吃尽苦头甘甜来,这些都说明了事物的量变突破事物存在的度,就会导致质变,①②③正确;言多语失,意思是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④不符合题意。答案:C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蕴含的观点有 ( )①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要把事物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要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思考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表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把事物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思考问题,排除②④。答案:B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题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就是要 ( )①注重量的积累 ②坚持适度原则 ③遵循适度思维 ④正确认识事物的飞跃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从华罗庚所说的:“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这句话可以知道,要优选长度合适的粉笔,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遵循适度思维,②③正确。材料未涉及量的积累、事物的飞跃性,排除①④。答案:C[拓展提高]5.参加重要比赛,一点不紧张、不兴奋,没有状态;太紧张,容易发挥失常。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 )①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在办事情时要把握好“分寸” ③思考问题时要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 ④要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不分主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题干中现象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办事情时要把握好“分寸”,①②符合题意;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是折中主义的表现,排除③④。答案:A6.为了取得更加理想的编辑效果和传播效果,就报纸的整体编排设计而言,既要生动活泼,又要避免杂乱;既要图文并茂,又要留有空间;既要题饰多样,又要防止花哨。这样做体现了 ( )A.坚持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B.在综合基础上进行新的分析C.用动态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D.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解析:报纸的整体编排设计,既要图文并茂又要留有空间,既要题饰多样又要防止花哨,这样做体现了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用动态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A、C两项不符合题意;在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中,分析是基础,B项表述错误。答案:D7.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欲,莫大醉,莫大忧怒,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请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适度原则相关知识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要理解材料的主旨是什么;然后结合教材知识,运用所学知识阐释观点的合理性。答案:①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养生亦是如此。②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③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8.哲理寓言《猴子种葡萄》里讲到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秧插进河里,葡萄秧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秧施肥料,就说:“哦,原来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这样就能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粪堆上,葡萄秧被烧死了。猴子再次来到葡萄园里,这时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见园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来埋在地下,就说:“哦,原来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为葡萄秧害怕寒冷。这次我一定要注意保护,使它免受风霜!”猴子种上一株葡萄秧,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结结实实的埋在地下,没几天葡萄秧就被闷死了。(1)猴子的错误之处在哪里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2)《猴子种葡萄》中体现的哲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适度原则的理解。第(1)问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猴子的错误之处是什么,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第(2)问通过寓言体现的哲理,启发学生思考,把故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培养学生对此类事件的应对能力,最终实现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目标。答案:(1)猴子虽然认识到水分、肥料等是葡萄秧生长需要的条件,却没能掌握灌溉、施肥技术,造成葡萄秧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最终死亡。另外,葡萄秧越冬时,既要防寒保暖,又要保持通风通气。而猴子只知道防寒保暖,却不知道还要通风通气,以致将葡萄秧闷死。葡萄的正常生长是多种生存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按时浇水,适时、适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枝繁叶茂,茁壮生长。(2)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只有将事物发展的度把握好了,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保持一定的质,不断促进事物发展。生活中需要掌握适度原则适度是指适合要求的程度,哲学上是指事物保持其质、量和限度。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心理学上的“适度”是指与人交往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把握一定的分寸。凡事掌握好火候,才能恰到好处,避免物极必反。有些朋友健身锻炼,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开始因为过于着急,过度运动,反而容易伤害到自己,所以凡事“适度”非常重要。生活需要“适度”,与人交际更是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很多人在跟好朋友相处时,觉得彼此关系很好,就开始毫无顾忌,但事实上,这样往往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不要认为是好朋友就什么都无所谓,朋友之间也是要掌握分寸的。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交往的广度要适当。既不要过广,也不要过窄。过广则容易滥,过窄则容易孤,妨碍正常交往。交往的深度要适当。对交往的对象、层次要慎重斟酌,有的浅交,有的深交,有的拒交,要心中有数,不能混淆。交往的频率要适度。即使是好朋友,交往也不能过密,要保持适度的时间、距离。最后,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即使对方是老朋友,自己也要做到说话有分寸,别说过头话,别提非分要求,力求言谈举止文明规范。PAGE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和质变原理,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道路问题B.事物发展的方向问题C.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D.事物发展的状态问题解析:量变和质变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状态问题,D项符合题意;前进性与曲折性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问题,矛盾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排除A、B、C三项。答案:D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C.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发生变化D.是否引起部分质变解析: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发生变化,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答案:C3.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有了量变就必然会发生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基础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有机统一,质变比量变更重要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项错误,C项正确;有量变不一定有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项错误;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要具体分析,D项错误。答案:C4.下列变化不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的是 ( )A.水凝结成冰B.水温从30摄氏度到60摄氏度C.食物发霉D.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解析:题干的要求“不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的”是解题的关键。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的质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水温从30摄氏度到60摄氏度,水仍然是液态的水,因此,选择B项;水凝结成冰、食物发霉、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都属于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排除A、C、D三项。答案:B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C.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解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表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量变对质变的影响,A、C两项不符合题意;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项表述错误。答案:D6.下列选项中,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①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都符合质量互变规律,①②符合题意;“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符合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排除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④。答案:A7.中国象棋红黑双方各执十六子,由于排列布阵、子力搭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体现了 ( )A.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量变也能引起质变C.只要有数量的增减,就一定有质变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解析:中国象棋红黑双方各执十六子,由于排列布阵、子力搭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体现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排除;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项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C项错误。答案:D8.下列对量变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量变只有事物数量的增减这一种B.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C.量变是事物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D.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还是它自身解析:量变反映的是事物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说明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还是它自身,D项正确;事物数量的增减只是事物量变的形式之一,A项错误;质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B项错误;量变只有渐进性,没有飞跃性,C项错误。答案:D9.某班在学完了本框内容后展开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A、B两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请加以评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要明确A、B两个同学观点的正误之处,然后运用所学的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内容分析判断正确或错误的原因。答案:①A、B两同学的观点虽有正确成分,但都是对量变质变关系的片面看法。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并非所有的量变都会产生质变,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若量变只保持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事物就保持原有性质。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量的积累只是为质变准备条件,不等于质变。对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基础巩固]1.某国有企业改革前,年年亏损,负债率高,濒临破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后,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了企业管理,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最大效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摆脱了面临破产的困境。这一变化主要是( ) A.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质变B.基于采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而引起的质变C.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D.由于矛盾的特殊性否定矛盾的普遍性而引起的质变解析: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了企业管理,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最大效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摆脱了面临破产的困境,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C项正确,排除A项;辩证的分析与综合作为思维方法,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C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体现了 ( )①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状态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事物若没有渐进性的积累,便没有飞跃性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要防微杜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题干中句子体现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事物若没有渐进性的积累,便没有飞跃性,②③符合题意;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①错误;材料未涉及事物向不好的方面变化,排除④。答案:C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解析: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D项符合题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排除A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排除B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排除C项。答案:D4.据报道,某地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一些大投资者被奉为上宾;而那些热心前来投资的中小客商,因投资少而遭到冷遇,只好移师别处。该地招商做法的错误之处是 ( )①没有看到事物的飞跃性有连续性的积累产生 ②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没有认识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只注重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只注重大投资者,忽视中小客商,该地招商的做法没有看到事物的飞跃性有连续性的积累产生,也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排除③④。答案:A5.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从落后挨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如今,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是 ( )①量变是质变的开始,必然引起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依据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②③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但量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①说法错误;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所以不能说质变比量变更重要,④说法错误。答案:C6.有人问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你那幅成功的作品是怎样拍摄出来的 ”摄影记者回答说:“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是43年又1/30秒!”他43年来对摄影的追求,成就1/30秒的成功。从中我们认识到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②质变不断推动事物发展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量变为新的质变开辟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摄影记者43年来对摄影的追求,成就1/30秒的成功,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③符合题意;质变具有两重性,排除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说法错误。答案:B7.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每个人去奋斗、去拼搏。这是因为 (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④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每个人去奋斗、去拼搏,这是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①②正确;材料未强调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和质变,排除③④。答案:A[拓展提高]8.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使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事物发展 ( )①只有质变,没有量变 ②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④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使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④正确;事物发展过程是既有质变,也有量变,①错误;量变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排除③。答案:C9.事物总是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 )①质量互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大规律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不断重复 ③真正的质变是无须经过量变的瞬间巨变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质量互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大规律,①④正确;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②错误;质变离不开量变,③说法错误。答案:B10.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了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体现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哲学寓意。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③符合题意;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④符合题意;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质的变化,不能说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①观点错误;引起事物质变有多种情形,排除②。答案:D1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又要抓住机遇,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着眼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进行解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解。作答时,首先确定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是“质量互变规律”;其次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抓住机遇,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相结合。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注重量的积累,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实现飞跃,促成质变,着力提高质量效益,迈向中高端水平。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才能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运用第(1)问的结论,谈谈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互变规律相关知识的理解,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第(1)问,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第(2)问,设问要求根据第(1)问的结论,谈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2)第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质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它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学习思维方式“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坚持“转化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这些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反映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这些论述体现了万事严中取、“一处弛则百处懈”的深刻道理。这就告诉和要求我们:“祸患常积于忽微”,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由量变到质变、由小错酿大错、由“破纪”而“破法”,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1)材料中的“转化论”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答案: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2)学习“转化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第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需要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重视量的积累,有步骤、分阶段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祸患常积于忽微”,因此我们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由量变到质变、由小错酿大错。第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课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doc 第九课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ppt 第九课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doc 第九课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