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难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红军长征的相关图片,这些图片展示的都是红军长征时的事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今天学习《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p81-84,根据自学提示完成下列问题,限时6分钟。(二)自学问题:1、长征的原因?2、长征开始时间、地点?3、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4、中央红军长征的过程?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时间?地点?6、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三、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学生成果展示与合作探究)(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出示根据地示意图,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提问: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做出了什么反应?学生: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教师:简介中国共产党五次反围剿的情况。1930年-1933年,第一次至第四次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领导下,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战略均取得胜利。1933年-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指挥下分散兵力、冒险进攻,导致失败。提问:红军长征的原因?学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概况教师提问:长征的目的、开始时间、出发地点、军队?学生:【目的】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开始时间】1934年10月。【出发地】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军队】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过程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长征的过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遵义会议教师引导学生填写下面表格时间 1935年1月内容 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5.合作探究一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历经14年,出现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错误。自遵义会议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是14年,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教师提问: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继续了解长征的过程。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红军长征的结束教师提问:长征结束时间、标志?学生:【时间】1936年10月【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2.长征胜利历史意义教师:依据下面材料概括长征胜利历史意义材料一: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材料二: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铸就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长征给予了民众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人民日报》学生: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合作探究二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材料一:过去的12个月里,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毛泽东材料二: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材料三: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内部矛盾斗争。③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4. 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