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猫》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猫》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郑振铎《猫》教学实录
【文本把握】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呼吁我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了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
《猫》的文体,散文或者小说,长期以来就有争议。“把它作为散文教可以,作为小说教也可以,但要有区别。如果作为散文教,它就是由一条感情的线索串联了三只猫,在这之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自我反思。
但其实《猫》是郑振铎秉承“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社会,审视人性。收录此文的《家庭的故事》是郑振铎的一部写实短篇小说集,这说明此文所记的并非作者亲身经历,而是意在借这件事来阐述自己对生命价值及人性的思考和态度。因此,可以从小说的文体去思考《猫》的教学。
【教学意图】 七年级的学生拥有孩子的童真,对关于动物的故事极其感兴趣。本单元恰是有关动物的文章,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由动物及人,我们还要没有偏见、公平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做事。这篇课文描写逼真,语言生动,没有特别拗口和难懂的语句,学生读起来容易。所以,我选择了在激发兴趣、营造气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感悟文章主题。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的要求,依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的理念,遵照新教材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注重朗读和情感体验的建议,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 默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线索。
2. 品味关键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课文的主旨。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并形成尊重他人善待所有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形成尊重他人善待所有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三只猫——殊途同归
师:瘦猫,肥猫;黑猫,花猫;懒猫,馋猫(屏显图片)……有猫世界,精彩不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我们又会遇见怎样的猫呢?
师:同学们预习时有没有思考,本文是散文还是小说?
生:是散文,因为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就是作者家里养过三只猫的经历。
生:是小说,因为故事情节曲折波澜,像是小说手法。
师:是散文还是小说,那就要看虚构成分的比重,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资料:屏显——

《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作者在这个集子的《自序》里作如下说明:“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绝不是旧事的纪实。”作者的儿子郑尔康回忆父亲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 时 候 …… 自 从 上 述 那 两 件 ‘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师:所以说,这篇文章当小说处理更加合理,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首先是猫,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根据内容填表,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略)师:三只猫共同的地方有哪些?
生:三只猫最终都死了。
生:第二只猫没有死,是失踪了。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第二只猫,文中通过周家的丫头之口,说是被过路人带走,并未提及生死。
师:你读书很仔细!三只猫或死亡或失踪,主人都很难过。难过的原因一样吗?
生:第一只猫死后,“我”的心理是感到一缕的酸辛。因为它长得漂亮,而且活泼可爱,是“我”相伴两个月的可爱的小侣。
生:第二只猫不但活泼可爱,而且还能捉老鼠,所以失踪后我“怅然,愤愤”,并且咒骂偷猫的人。
生:“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最难过,他说“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师:为什么对第三只猫情有独钟?
生:因为他有愧疚感,他曾经冤枉过它。
师:非常深刻!下面我们回到“芙蓉鸟事件”,来理一理事情的来龙去脉。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点到即可,填表简洁高效;思考三只猫的共性,得出“殊途同归”的结论,训练思维,将思考的触角引向主旨。
二 、四只猫——真相大白
师:下面我们来个“杀鸟事件”模拟庭审,来搞清楚到底猫死谁手。第一大组是证人,你可以模仿文中任一证人,指证凶手,注意要有事实依据。第二组是法官。
生(妻子,尖利的语气):是那只花白猫吃了芙蓉鸟,我早就猜到它图谋不轨,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我还提醒张婶留心猫,可张婶并没有听我的。
生(法官):你只看到猫对鸟笼凝望着,并没有看到猫吃鸟,这是主观臆测,证据不足。
生(三妹):这只猫的毛曾被烧脱好几块,非常难看,而且它看起来很忧郁,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不捉老鼠而吃得肥肥的,肯定是喜欢偷东西吃。芙蓉鸟一定被它吃了。
生(法官):丑而懒,不足以证明它吃鸟。证据不足。
生(我):鸟死后,我亲眼看见那只猫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不是它吃的鸟还有谁?一定是它!
生(法官):可能它吃的是别的东西,而且你也说了,是“好像”在吃着什么,只是你的猜测。证据无效。
生(张婶):那天我看到芙蓉鸟时,它的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附近没有别的动物,只有花白猫最可疑,因为它平时就喜欢盯着鸟笼看,太太也吩咐过我要小心,可是我哪能时刻看着呢……
生(法官):肃静!(生笑)证据无效。
师:同学们的发言抓住了文章的细节,从每一位在场的人的角度陈述了自己的判断。那么为什么出现“第四只猫”?
生:第四只猫的出现是为了还原事实真相,通过李婶之口道出真凶。
师:第三只猫与其说是被打死的,饿死的,冤死的,不如说是被众人的意念杀死的。得知真相后,“我”愧疚不已,追悔莫及,请看文中的句子:屏显: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师:我的忏悔真诚吗?
生:真诚。“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判断明白就下断语,导致一只猫的被冤枉。
生:不真诚。如果忏悔不问青红皂白就下断语的话,他现在断定是黑猫吃的也没有事实根据,李婶的一句话就能定黑猫的罪吗?
师:凶手未必是黑猫!你的观点非常新颖!确实有道理啊。但无论如何,证明了第三只猫的清白。
生:不真诚。想补救自己的过失有很多办法啊,比如可以去寻找第三只猫,善待它,可是没有,可见他的忏悔是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并不是为了那只猫的命运。
师:非常精彩!你挖掘到了人性自私层面。真正的反思不是想一想那么简单,而是要付出行动,给对方需要的关爱。那么不由想到这个问题,我真的爱猫吗?
生:爱。对待第一只猫,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生:爱。当第一只猫生病了,“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生:当那只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酸辛表明作者的难过和对它的爱。
生:爱猫。第二只猫,我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可见我对猫的喜爱之情,而且猫死之后,我“怅然”。
生:第三只猫死后,我发誓再不养猫,也是爱猫的表现。
师:你们的回答都有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我爱第一只猫是因为它可爱,是我放松身心的活宝。是为了自己开心,猫死了,自己的快乐会减少许多,可见我爱的不是猫本身,而是自己的愉悦。
师:大胆的创见!揭开爱的面纱,看见人性的自我中心。
生:爱第二只猫,不单因为它活泼可爱,更因为它的实用价值——捉老鼠。一个能捉老鼠的猫的死去,肯定让作者怅然了。
生:从他发誓永不养猫来看,并不能说明他爱猫,反而证明他是在关照自己的心灵,不希望自己再受折磨和伤害。如果真正爱猫,会把爱心无保留倾注在猫身上,以猫为中心,而不是自己的喜乐得失。
师:你的认识非常深刻。如果说他爱猫的话,他爱的也是猫带给自己的感觉,是从自身角度做出的判断和取舍。这不是真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直逼“我”以及家人的内心,通过寻读和比较阅读理解人性之复杂,走近主旨。
三、五只猫——默不发声
师:同学们看看,文中还有第几只猫?
生困惑。
师:第三只猫如果会争辩,或许还能第一时间还自己以清白,但它不会说。面对质疑和批评,文中只有猫不会争辩吗?
生:还有张婶!
师:当妻子责怪她的时候她为什么不争辩?
生:因为她只是一个佣人,她说什么都不重要,也没人愿意相信她的辩解,于是她就缄默了。
师:这就是现实!如果那只猫不是秃毛,不是好吃懒做,而是像之前两只猫又活泼又能干,鸟被吃了,大家还会集体怀疑它吗?
生:不会。
师:所以我们要努力打造自己,让自己的人设充满积极正面的光辉,不然在现实中也可能处处碰壁。
四、很多猫——猫样命运
师:文中只有五只猫吗?顺着刚才的思考方式,继续寻“猫”。
生:有第六只猫,是李嫂。她明明知道大家都在冤枉第三只猫,她明明看见是黑猫吃了鸟,她依然不站出来为第三只猫沉冤。
师:非常好!为什么?
生:因为她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置身事外。
师:不想纠缠在无关自己的问题上,冷漠。还有猫吗?
生:我找到了第七只猫,周家的丫头。她明明看见过路的带走了猫,却并不阻拦,可能也是因为不想卷入别人的纠葛,处于自保,不想惹事吧!
师:保护好自己已经费尽了所有心力,无心多管闲事了。
生:还有更多贫苦弱小的 底层百姓,都过着第三只猫一样的人生,不被人关爱和理解,在偏见中苟活,被冤枉了连辩解的资格都没有。
设计意图
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再次提醒学生理性思考,由对猫的同情转移到对人的分析,理解上水到渠成。
师:你的思维走得更深更远!是的,如果不改变人性中的丑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那只可怜的、被冤枉的猫。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猫的亡失更令人难过和痛心的事,那就是美好人性的丧失。愿你们尊重其他生命并时刻提醒自己自重,共同呵护和净化美好人性。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