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测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九上·温州期末)1907年,英国外交家艾尔·克劳在其《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②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③德国积极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④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强国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发刊词中写道:“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这段话反映的是( )A. 萨拉热窝事件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太平洋战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3.(2020九上·温州期末)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 缩小为“四人会议”,半年多时间里全体会议只开过 7 次。这说明巴黎和会( )A. 是一次分赃会议 B. 被大国强权操纵C. 对德国进行严惩 D. 使各国矛盾激化4.(2020九上·温州期末)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5.(2020九上·温州期末)表 1可用于研究表1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建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C. 二战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 D. 欧美支持中国全民族抗战6.(2020九上·温州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英军 ②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联合国家宣言》签署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7.(2020九上·温州期末)史料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 长篇小说《辛德勒名单》 B.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C. 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 D. 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8.(2020九上·温州期末)近代四川一首民谣唱道:“自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引发戊戌变法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 导致军阀混战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9.(2020九上·温州期末)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是日本生命线”的口号。1938 年 11 月,日本政府声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对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满蒙重要性意在为七七事变提供舆论基础B.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C. 口号暴露的侵略野心危及了德国在亚太的利益D. 日本侵略口号的演变过程折射战争进程的变化10.(2020九上·温州期末)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评述的军事举措是(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二万五千里长征C.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千里挺进大别山二、非选择题11.(2020九上·温州期末)深创剧痛的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既是求诸于“内”自强不息的目标,也是行乎于“外”奋力求生的产物。【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需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材料三】国胜利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材料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开始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分析将新知识分子进行的这场革命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3).比较两幅地图,指出中国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并据此归纳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怎样的新道路。(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2020九上·温州期末)国共会谈回眸,折射两党关系历史沉浮。【材料一】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摘自《桂林日报》(1936.12.24)【材料二】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摘自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7.17)【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摘自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1945.9.20)(1).【材料一】中“陕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济深对国民政府“讨伐令”的态度,并归纳其原因。(3).根据【材料二】,说明蒋介石抗日态度的转变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再度“分手”的历史原因。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答案】 D【考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故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D项②③④是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国际关系的变化。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2.【答案】 B【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8年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集团战胜了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中关于殖民地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中,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评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题干这段话反映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 B【考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总统威尔逊,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据题干关键信息“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半年多时间里全体会议只开过 7 次“强调巴黎和会被大国强权操纵。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被大国强权操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认识。4.【答案】 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最早实现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事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十月革命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注意掌握十月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理想转变为现实。5.【答案】 C【考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互相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扩军备战,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据《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及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ABD三项所表格无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二战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可用表1研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6.【答案】 C【考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英军、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联合国家宣言》签署。②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不能体现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不符合题意。C项①③④能说明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7.【答案】 D【考点】大战的转折【解析】【分析】AB两项属于回忆录,掺杂了个人观点,不符合题意;C项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属于电影、文学,经过了艺术加工,不符合题意;D项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加工,没有掺杂个人观点,可信度最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可信度,要求运用史学常识分析解决问题。8.【答案】 B【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A项引发戊戌变法与题干民谣无关,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不符合题意;B项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与题干民谣相关,符合题意;C项导致军阀混战与题干民谣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题干民谣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及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结合时间信息进行分析解答。9.【答案】 D【考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侵占我国东北,1938年提出“东亚新秩序”,把中国作为它的侵略范围,因而这些口号的变化反映了日本不断对外扩张,扩大侵略范围,折射了战争进程的变化。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侵略口号的演变过程折射战争进程的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的侵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10.【答案】 D【考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据“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联系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毛泽东评述的军事举措,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二、非选择题11.【答案】 (1)新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在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内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或中国内忧外患);②十月革命爆发;③五四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⑤中国共产党成立。 (3)特点:中国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农村。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4)略【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在陈独秀的倡导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使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提出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①列强加紧对中国政治和经济控制与掠夺;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③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左图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在城市开展暴动;右图说明中国革命主要是在农村展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可。故答案为:(1)新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在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内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或中国内忧外患);②十月革命爆发;③五四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⑤中国共产党成立。(3)特点:中国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农村。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4)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史实,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12.【答案】 (1)西安事变。(2)态度:反对(否定、不赞成、指责、抨击)(1 分)。理由:发动事变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主张深得人心;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涨;张、杨多次劝谏遭斥,被逼事变;处置张、杨违背民意;不愿内战再起(3)扭转时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4)重庆谈判中,对抗战后国家向何处去,两党有着根本性分歧。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两党再度“分手”【考点】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1936年12月”“李济深”“通电主张一致对外”等信息,可知“陕变”指的是西安事变。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材料中“讨伐令”指的是蒋介石命令国军进攻陕北红军的命令。材料中,李济深认为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应该抵御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萁豆之煎”(以曹丕和曹植兄弟相争的典故比喻国共两党的内战),加上张学良多次劝谏蒋介石抗日,不被接受,张、杨两人被迫“兵谏”,所以说李济深反对“伐令”。叙述理由时,考生依据材料叙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3)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的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为了欺骗人民,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很快,蒋介石撕毁了它,发动了内战。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2)态度:反对(否定、不赞成、指责、抨击)(1 分)。理由:发动事变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主张深得人心;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涨;张、杨多次劝谏遭斥,被逼事变;处置张、杨违背民意;不愿内战再起。(3)扭转时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4)重庆谈判中,对抗战后国家向何处去,两党有着根本性分歧。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两党再度“分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内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内战的相关史实。1 / 1(…………○…………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测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九上·温州期末)1907年,英国外交家艾尔·克劳在其《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②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③德国积极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④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强国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 D【考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故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D项②③④是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国际关系的变化。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2.(2020九上·温州期末)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发刊词中写道:“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这段话反映的是( )A. 萨拉热窝事件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太平洋战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 B【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8年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集团战胜了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中关于殖民地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中,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评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题干这段话反映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2020九上·温州期末)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 缩小为“四人会议”,半年多时间里全体会议只开过 7 次。这说明巴黎和会( )A. 是一次分赃会议 B. 被大国强权操纵C. 对德国进行严惩 D. 使各国矛盾激化【答案】 B【考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总统威尔逊,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据题干关键信息“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半年多时间里全体会议只开过 7 次“强调巴黎和会被大国强权操纵。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被大国强权操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认识。4.(2020九上·温州期末)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答案】 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最早实现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事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十月革命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注意掌握十月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理想转变为现实。5.(2020九上·温州期末)表 1可用于研究表1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建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C. 二战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 D. 欧美支持中国全民族抗战【答案】 C【考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互相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扩军备战,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据《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及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ABD三项所表格无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二战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可用表1研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6.(2020九上·温州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英军 ②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联合国家宣言》签署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 C【考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英军、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联合国家宣言》签署。②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不能体现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不符合题意。C项①③④能说明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7.(2020九上·温州期末)史料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 长篇小说《辛德勒名单》 B.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C. 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 D. 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答案】 D【考点】大战的转折【解析】【分析】AB两项属于回忆录,掺杂了个人观点,不符合题意;C项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属于电影、文学,经过了艺术加工,不符合题意;D项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加工,没有掺杂个人观点,可信度最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可信度,要求运用史学常识分析解决问题。8.(2020九上·温州期末)近代四川一首民谣唱道:“自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引发戊戌变法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 导致军阀混战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 B【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A项引发戊戌变法与题干民谣无关,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不符合题意;B项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与题干民谣相关,符合题意;C项导致军阀混战与题干民谣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题干民谣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及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结合时间信息进行分析解答。9.(2020九上·温州期末)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是日本生命线”的口号。1938 年 11 月,日本政府声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对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满蒙重要性意在为七七事变提供舆论基础B.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C. 口号暴露的侵略野心危及了德国在亚太的利益D. 日本侵略口号的演变过程折射战争进程的变化【答案】 D【考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侵占我国东北,1938年提出“东亚新秩序”,把中国作为它的侵略范围,因而这些口号的变化反映了日本不断对外扩张,扩大侵略范围,折射了战争进程的变化。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侵略口号的演变过程折射战争进程的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的侵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10.(2020九上·温州期末)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评述的军事举措是(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二万五千里长征C.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千里挺进大别山【答案】 D【考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据“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联系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毛泽东评述的军事举措,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二、非选择题11.(2020九上·温州期末)深创剧痛的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既是求诸于“内”自强不息的目标,也是行乎于“外”奋力求生的产物。【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需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材料三】国胜利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材料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开始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分析将新知识分子进行的这场革命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3).比较两幅地图,指出中国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并据此归纳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怎样的新道路。(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 (1)新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在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内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或中国内忧外患);②十月革命爆发;③五四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⑤中国共产党成立。 (3)特点:中国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农村。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4)略【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在陈独秀的倡导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使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提出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①列强加紧对中国政治和经济控制与掠夺;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③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左图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在城市开展暴动;右图说明中国革命主要是在农村展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可。故答案为:(1)新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在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内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或中国内忧外患);②十月革命爆发;③五四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⑤中国共产党成立。(3)特点:中国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农村。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4)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史实,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12.(2020九上·温州期末)国共会谈回眸,折射两党关系历史沉浮。【材料一】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摘自《桂林日报》(1936.12.24)【材料二】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摘自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7.17)【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摘自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1945.9.20)(1).【材料一】中“陕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济深对国民政府“讨伐令”的态度,并归纳其原因。(3).根据【材料二】,说明蒋介石抗日态度的转变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再度“分手”的历史原因。【答案】 (1)西安事变。(2)态度:反对(否定、不赞成、指责、抨击)(1 分)。理由:发动事变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主张深得人心;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涨;张、杨多次劝谏遭斥,被逼事变;处置张、杨违背民意;不愿内战再起(3)扭转时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4)重庆谈判中,对抗战后国家向何处去,两党有着根本性分歧。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两党再度“分手”【考点】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1936年12月”“李济深”“通电主张一致对外”等信息,可知“陕变”指的是西安事变。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材料中“讨伐令”指的是蒋介石命令国军进攻陕北红军的命令。材料中,李济深认为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应该抵御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萁豆之煎”(以曹丕和曹植兄弟相争的典故比喻国共两党的内战),加上张学良多次劝谏蒋介石抗日,不被接受,张、杨两人被迫“兵谏”,所以说李济深反对“伐令”。叙述理由时,考生依据材料叙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3)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的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为了欺骗人民,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很快,蒋介石撕毁了它,发动了内战。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2)态度:反对(否定、不赞成、指责、抨击)(1 分)。理由:发动事变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主张深得人心;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涨;张、杨多次劝谏遭斥,被逼事变;处置张、杨违背民意;不愿内战再起。(3)扭转时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4)重庆谈判中,对抗战后国家向何处去,两党有着根本性分歧。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两党再度“分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内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内战的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测试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测试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