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浙教版 七年级上新知导入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相对高度海拔特点小500米以上大(200米以上500米以上很小200米以下200-500米较小(100 米以下)地表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地势起伏小,平坦。顶面较大,地势起伏小,平坦,但海拔高,边缘陡峭.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周围为山脉、高原环绕,中部相对较低平。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两山顶间两条等高线的凸出相对地区等高线重叠处又称峭壁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新知讲解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在它的东段有一条深深的刻痕,即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内力作用)和雅鲁藏布江(外力作用)年复一年的冲刷,才刻出了这条大峡谷。内力作用引起地形变化褶皱断 层板块碰撞与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与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与海洋。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变化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三角洲是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这些混在河水里的泥沙从上游流到下游时,由于河床逐渐扩大,降差减小,在河流注入大海时,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少,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盐),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于是,泥沙就在这里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这时,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过去。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往往形成尖端状,而北方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堆成为一个三角形,人们就将它们命名为“三角洲”。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哪种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呢?课堂总结内 力外 力泥沙堆积生物因素火山地震地壳运动风力海浪冰川主导流水侵蚀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处于平坦。 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在不同的地区,外力的作用不同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降水比较少的干旱地区高寒地区风的作用最为明显,受风的作用,出现沙漠、戈壁、风蚀城堡。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常常有岩溶地形,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形成角峰和冰斗谷。课堂练习1、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流水的溶蚀作用 B.流水的沉积作用C.风的吹蚀作用 D.冰川移动的作用A2、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这说明地形的形成( )A.内力作用是主要的 B.外力作用是主要的C.地壳运动的结果 D.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D3、以流水和风的作用为例,说明外力是如何“塑造”地形的。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4、下列成语或诗词分别属于什么外力作用的结果?飞沙走石水滴石穿天昏地暗——风力搬运——流水侵蚀——风力搬运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7 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ppt 三角州.mp4 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mp4 流水的作用.mp4 溶洞的形成.mp4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