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及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及反思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说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探究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突破难点,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诉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同时放映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图片。
电视剧《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内容?电视剧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一致吗?一部《三国演义》使得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这些人物深入人心,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道出无数豪杰心中的感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 800年前的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共同来还原一个历史真相。
二、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
1.教师讲解: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的事情是什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提示:安定、统一。曹操。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 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材料三 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和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重用人才;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地,重视农业生产。
3.教师讲述: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正文内容,完成官渡之战相关信息的表格。
提示: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正文内容,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提示:(1)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2)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二)赤壁之战
1.教师讲述: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回师途经海边时,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歌《观沧海》。你认为他诗中的“歌以咏志”的“志”是指什么?
提示:统一全国。
2.教师提问:曹操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壮志,当时的主要对手有谁?
提示:依附荆州的刘备以及盘踞江东的孙权。
3.教师提问: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和孙权是如何应对的?
提示: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4.多媒体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视频片段“借东风”和“火烧战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82页正文内容,自主完成表格。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③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启示:①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②指挥者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也能取胜;③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④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⑤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建立后他们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三)三国鼎立
1.多媒体出示《三国鼎力形势图》。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后的政治局势是怎样的?
提示: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这样,他们三分天下,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2~83页正文内容,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分小组辩论:从东汉末年的州郡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是否符合中国历史的潮流,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统治者是否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
教师归纳: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来,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这一过程中,历史是进步了。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比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一曲《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开头,以宏阔的气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巧妙地导入到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展示图片、列表归纳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骄傲轻敌,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气氛整体并不怎么活跃,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使课堂气氛整体活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