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 明清——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古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十 明清——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古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
2022年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十 明清——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呈现出: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②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朱元璋脱颖而出,建立了强大的明朝。
1、明朝的兴亡: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建立政权后,为了和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对政治体制做了调整,其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时设内阁,加强了专制皇权。另外还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宪宗又加设了西厂,三大机构统称为厂卫特务机构);改革科举制度。这样,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互不统属、互相牵制,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明中期,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但其权力来源是皇帝)
●内阁专制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4、改革科举制度。明朝为加强思想控制,改革科举制度。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观点必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己的见解;答题文体也必须按呆板固定的“八股文”格式来写。明朝改革科举制度利于规范考试,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郑和下西洋:(主要把握影响)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领先欧洲远航半个多世纪,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认识: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4、戚继光平倭寇之乱: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形成“倭乱”。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消除长期为患的倭寇,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国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满洲的崛起:(由东北地区的女真发展而来的)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6、清军入关: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1644年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20多年,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清朝是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它在中华文明史的贡献还是巨大的。
7、“康乾盛世”:清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具有乾纲独断的传统,独断大政方针,清初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8、强化君主专制:(注意三点)①奏折制度的形成,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特点:迅速、机密)②为办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体现。(是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的表现,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③为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皇权,严密控制思想,频繁制造文字狱)
9、疆域的奠定:(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注意梳理清朝将边疆地区纳入版图并实施有效治理的史实)
(1)统一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光绪帝),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标志着清朝完全确立了在汉族社会的正统地位,宣告康乾盛世的来临)
(2)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清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 、1686)。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3)巩固西北边疆:①1757年清朝击败蒙古准格尔部;②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标志清朝版图的奠定)
(4)共治西藏:①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②康熙帝“班禅额尔德尼”;③1727年(雍正五年)设立驻藏大臣,西藏直接隶属中央;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⑤实行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放入金瓶内,在驻藏大臣监督之下掣签认定。(清廷对西藏的统治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⑥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⑦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强化中央政府统治、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大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台湾、新疆、西藏历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到达夷洲(今台湾)。(2)隋炀帝时期,派人三赴流求。(3)元朝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4)清朝(康熙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5)清朝(光绪帝)台湾成为一个行省。
●说明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1)唐时西藏称吐蕃,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成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合同为一家。(2)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3)清朝时,顺治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说说中央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的情况。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天山南北)。
(明清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10、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清中期湖广地区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是说清朝以前,确切的说是南宋)。清代江南发展成为鱼米之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明朝中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苏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纺织、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清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11、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①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②区域间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③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晋商、徽商))的形成;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明清时期虽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
12、对传统的继承(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
●评价(特点):“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在陆王心学的基础上出现了对传统的批判。
13、对传统的批判:①李贽(明朝中后期):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②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③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革新;④顾炎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变化的特点:①政治上:反对专制权威,提倡自由民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③治学上:反对空谈教条,提倡经世致用。
●评价: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思想家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
14、小说:四大名著
15、戏曲(明清之际):代表作家:明朝的汤显祖《牡丹亭》、清朝的孔尚任《桃花扇》; 舞台演出:昆曲(百戏之祖)、京剧(清道光年间形成,逐渐形成全国最流行的剧种,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同光十三绝——清朝的娱乐巨星)。
16、科技名著:(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三部科技名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中国近代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步入近代。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形式是战争,伴之而来的是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