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 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古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五 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古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
2022年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五 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承秦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郡国并行),为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王国问题,最终被平定)。
(汉初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4、汉武盛世:(主要了解汉武帝是怎样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①设立中外朝制(削弱丞相);②颁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③设置刺史,监察百官与豪强(代表中央监视地方) ④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的爵位;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⑥构建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作用:削弱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大大加强。
(2)经济上:①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算缗(mín穿铜钱用的绳子)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作用:国家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①尊崇儒术 (董仲舒之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加强集权)②设立五经博士,儒学上升经学 (中央设立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作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作用: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新教材没说)
(5)其他: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
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灭亡。
5、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公元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光武帝刘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6、光武中兴: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经过了光武帝十多年的精心治理,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落)
7、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大权落到太后及外戚手中,致使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后期政局的特点。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的政权。
8、黄巾起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根本原因);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原因)。184年,创立太平道的张角,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领导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的政权。(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注意:▲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黄巾起义并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
张骞通西域,是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石榴、葡萄、核桃产自西域,是汉朝时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9、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甘肃敦煌)和阳关(甘肃敦煌)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
10、张骞通西域: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互派使节,促进了相互的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就把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称为丝绸之路。
11、丝绸之路: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经西域(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两汉政府便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
12、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便是今天新疆成为我国一部分的开始。)
东汉时期,又有一位著名的英雄,为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贡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他便是班超。
13、班超经营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71岁时回到中原;班超在西域经营期间,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到达安息受阻,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4、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我们知道中国的医学和京剧、中国画一起,称三大国粹。
15、医学:两汉时期就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东汉末年两个名医:张仲景、华佗)“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人们所说的“坐堂医生”是用来纪念 张仲景。“神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还 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
16、《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是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为《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古代,人们无法对自然和社会力量作出解释,幻想能借助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拯救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宗教。
17、佛教: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得以传播。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社会上层传播。(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帝令在洛阳建的白马寺)
18、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末年;道教奉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思考: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利用宗教?①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等级秩序。②消磨劳苦大众的斗争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