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七 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古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七 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古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
2022年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七 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
1、隋唐的时代特点: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疆域开拓,经济、文化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文帝死后次子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大一统)。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从分裂到全国南北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
3、大运河:(注意运河的修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隋炀帝时开凿,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4、李唐的兴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视为唐高祖,建立唐朝,统一全国。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唐朝灭亡。
5、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被视为:文治武功的盛世, 后世政治的楷模)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尊崇儒学,大兴科举,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6、武周政治:(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承上启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7、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8、唐前期社会经济发展:(注意两点)
(1)农业: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出现于江南一带,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筒车: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2)手工业:唐朝手工业发达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青瓷像玉像冰,邢窑的白瓷像银像雪;此外,还有造型美观大方、堪称艺术的珍品三彩陶器)
9、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使得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表自称“甥”,并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树唐蕃“甥舅会盟碑”。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注意了解)
10、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妇女受教育、喜好户外活动,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胡汉交融)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后期急转直下,从此走向衰落)
11、安史之乱:(知道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年间,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755-763年)。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大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发展)
1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年,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自907年唐朝灭亡后的半个多世纪,南北方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13、五代十国:“五代”: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9个割据政权9(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政治局面的特点是武人统治,政权更迭频繁)。
14、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改革,清除五代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基础。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主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中华帝国走向繁荣。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度。
15、察举制(与征辟制相结合):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其特点(方式)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标准:品德,才能;弊端:容易任人唯亲,容易形成小集团。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16、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曹魏时,创立的新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种制度下,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弊端)。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后来随着士族的没落,无法继续。刘禹锡 (唐)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17、科举制: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标志)。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废除。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但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唐朝的进士科,是做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观点记忆)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⑥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历代采用,并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中,逐步加强)
18、三省六部制:(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中枢政务机构是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省制的雏形。隋朝(文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和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又节制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19、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是为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种轻徭薄赋的赋税制度;其中的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或布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新税制产生)
20、两税法: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重新编订户籍,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赋税制度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另一方面,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