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三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近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十三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近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
2022年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十三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开始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
1、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通过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2、宣传变法: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通过“托古改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成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严复编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主张。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3、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达到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的标志),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历史上就把这次变法叫做“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又称为是“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4、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了“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了。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除变法诏令。但他们保留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一项。
政变发生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在英国和日本的帮助下,逃往国外。
5、全面认识戊戌变法: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教训: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鸦片战争以来社会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
6、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直接原因)。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斗争矛头指向腐败的清朝政府。后来,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19世纪末,随着危机的加深,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灭洋”:一方面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性;另一方面“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
(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7、救亡图存:(面临三千年未见的危局,国人起而挽救)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