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四 辛亥革命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近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十四 辛亥革命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中国近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
2022年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十四 辛亥革命
1、阶段特征:从《辛丑条约》签订—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最突出的是在政治领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史称“辛亥革命”。在此之前,清政府也曾力图革新。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3、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4、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三民主义的评价:(注意了解)
进步性:①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三民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特别提醒: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中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是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影响最大一次是广州黄花岗起义。当时的两两广总督是张鸣岐;结果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有七十二具烈士的遗骸被埋葬在广州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会感受到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主要是指的武昌起义)
6、武昌起义: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1911年9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计划泄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所以这次起义又叫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之后,中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经各方协商,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7、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纪年方法: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关系为: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由此可知“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即18+1911=1929年)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临时约法》的颁布:为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颁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结束。
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③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0、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注意了解)
(1)成功(性质和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成立民国、颁布约法)
(2)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在当时的农村)
11、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教训和遗憾:①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教训: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③遗憾: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袁世凯上台,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注意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