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七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世界现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十七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点素材—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 世界现代史 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
2022年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十七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阶段特征:二战后,美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在冷战中形成了两极国际关系格局,并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自我调节机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二战后初期,出现美苏冷战的局面,主要把握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冷战: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和竞争状态。
3、美苏冷战的出现: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冷战”的公开信号);二战后,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1947 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4、两极格局的形成: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47年9 月,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的出现。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在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1949 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955年)。
●柏林危机直接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国际关系格局下,多极力量在不断的成长。
5、多极力量的成长: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②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中苏关系的破裂。③中国的和平崛起:“两弹一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④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
冷战中多极力量的成长,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6、两极格局的瓦解: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放任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深化认识多极化:多极化是在两极格局中出现的;在当前还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格局呈现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格局并未真正形成。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区域经济集团化。
以30年代的大危机为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