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d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知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等阶段。2.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观察计划,并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中长期观察。3.能运用语言、图表、照片等方式记录辣椒的生长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科日学态度。4.逐渐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18.光合作用教学目标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料。2.观察植物叶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提出叶子与植物生长有什么关系等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与绿叶的关系。3.大胆质疑,能从不同视角研究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来自哪里;能采用新的方法开展探究,培养创新精神。4.认识到人类、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重点:了解什么是“光和作用”。难点:让学生采用新的方法开展探究,培养创新精神。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常见的(便于准备)、植株不大(便于搬动、实验)、叶片较大(便于遮蔽)生长速度较快(能更快耗尽养料)的盆栽绿色植物,如绿萝等。黑色不透明纸片可以是黑色卡纸,或黑色、不透明的其他材料。棉花最好选择脱脂棉,比普通棉花容易吸收液体。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食物来自动物和植物、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植物。那么植物的养料来自哪里 很多植物夏季枝繁叶茂、茁壮生长,秋季叶子飘落、生长缓慢。叶子与植物的生长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是谁为植物制造了养料 学生讨论、回答:来自土壤、来自水、来自叶子……教师引出课题: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光合作用。)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来自哪里?资料一:阅读探究。教师表述: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很多同学认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来自土壤。过去,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是这样认为的。这种观点对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位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教师出示阅读探究的材料,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从实验背景、实验材料、实脸过程、实验数据等方面描述科学家的实验。(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科学家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1.柳树重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该科学家认为植株重量增加的部分全部来自水。他忽略了哪些因素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探究思考:养料可能来自哪里 (学生猜测:阳光、空气……)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养料会在植物的哪些器官制造 (学生猜测:根、茎、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根、茎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根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及无机盐,具有固定、支持和贮存合成有机物质的作用;茎在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排除根、茎的可能性,学生作出猜测: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可能与叶片有关。资料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在钟罩里放入绿色植物和老鼠,在光照条件下,老鼠能正常生活。实验说明了什么?资料三:1782年瑞士科学家谢尼伯发现浸入水中的叶片,在光照条件下 能产生助燃的气体。最好的助燃气体是氧气。实验说明什么?活动二: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否与绿叶有关。(一)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可能与叶片有关 要选择什么样的植物 (叶片绿色、 生长旺盛等)怎样创设对比条件 (同一种植物、同一个叶片的左右两部分)怎样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养料 (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叶片中的养料是淀粉等有机物,怎样证明叶片中制造了新的养料 (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教师出示方法指导:选一株绿色植物,在阴暗处放置24小时。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用黑色不透光的纸片遮住,将植物放在阳光下。3.几小时后,将叶子摘下,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酒精,使叶片完全没入酒精中,用棉花堵住瓶口。4.将锥形瓶放入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5.当叶片变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6.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再用清水漂洗,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教师根据方法指导,演示实验过程。教师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要把植物放到阴暗处24小时 2. 为什么要用黑色不透光纸片遗住叶片的一半?3. 为什么要用棉花堵住锥形瓶口 4. 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讨论。)学生汇报:把植物放到阴暗处24小时,是为了使叶片中原有的养料耗尽。用黑色不通光纸片遮住叶片的一半,是为了与无遮挡的叶片形成对照。用棉花堵住锥形瓶口是为了保湿,防止酒精挥发到空气中。用清水漂洗是为了洗去酒精,防止对实验结果形成干扰。(二)实验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注意事项:1.组内成员明确分工。2.加热时要用石棉网,使用酒精灯要规范操作,漂洗叶片时要用镊子夹住。滴碘液时要关注现象的变化。3.要做好实验记录。学生根据方法指导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把叶片放人酒精中隔水加热,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片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教师出示思维导航:“1.叶片的哪部分变成了蓝色 2.这部分为什么会变成蓝色 3.这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 汇报: 叶片未遮盖的部分变成了蓝色。 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说明叶片的见 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养料的主要器官。活动三: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1.教师出示图片,讲解光合作用。学生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总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由绿叶制造的。绿叶中含有很多叶绿体,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作光合作用。2.播放视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活动四: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产量的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合理密植、延长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教师出示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汇报:这些方法有利于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能提高产量。)视频播放:如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教师提问:还有哪些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产量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四、拓展活动师: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植物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板书设计18.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分 阳 光 养料﹢氧气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18.光合作用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配套课件(五﹒四学制)新知导入我们的食物来自动物和植物、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植物。很多植物夏季枝繁叶茂、茁壮生长,秋季叶子飘落、生长缓慢。叶子与植物的生长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盆栽绿叶植物、黑色不透明纸片、棉花等。搜集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活动过程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来自哪里?资料一:过去,人们认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来自土壤。17世纪,有科学家在一个大花盆里栽种了一棵2.5kg的柳树。栽种前,花盆里的泥土经过高温烘烤干燥后称重为100kg。以后的5年,科学家除了给柳树浇水,没有向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质。5年后,他将柳树和泥土分开称重,发现柳树的重量增加了82kg,泥土烘干后比原来只减少不到0.1kg。活动过程1.柳树重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该科学家认为植株重量增加的部分全部来自水。他忽略了哪些因素 活动过程资料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在钟罩里放入绿色植物和老鼠,在光照条件下,老鼠能正常生活。实验说明了什么?活动过程资料三:1782年瑞士科学家谢尼伯发现浸入水中的叶片,在光照条件下 能产生助燃的气体。最好的助燃气体是氧气。实验说明什么?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活动过程1.选一株绿叶植物,在阴暗背光处放置24小时。2.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用黑色不透光的纸片遮住,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3.照射几小时后,将叶子摘下,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酒精,使叶片完全浸入酒精中,用棉花堵住瓶口。4.将锥形瓶放入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5.当叶片变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6.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再用清水漂洗,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活动过程1.组内成员明确分工。2.加热时要用石棉网,用酒精灯要规范操作;漂洗叶片时要用镊子夹住。滴碘液时要关注现象的变化。3.要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注意事项:1.叶片的哪部分变成了蓝色 2.这部分为什么会变成蓝色 3.这说明什么 活动过程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作光合作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由绿叶制造的。绿叶中含有很多叶绿体,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活动过程光合作用活动过程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产量的方法 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我还知道……活动过程二氧化碳补集剂拓展提高查阅资料,了解植物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8.光合作用.doc 18.光合作用.ppt 二氧化碳补集剂.mp4 光合作用.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