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理学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格与个人意志、性格塑造的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2、让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宋词、元曲、宋元绘画等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影响。3、通过了解辽宋夏金的文化发展成就,感悟当时的中华文化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而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和趋势;儒学复兴。难点:儒学的复兴;辽宋夏金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儒学的发展脉络”新课讲授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一 儒学的复兴本节课与上节课同处于一个时空坐标之下,找同学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时空坐标即可。1.背景(1)魏晋至隋唐社会动荡,传统儒学体系不足的弊端暴露并日益僵化。国家分裂 ,政治混乱,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社会功能上:无法为政权提供合法解释。理论上: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现世实际”问题,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2)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遭遇挑战,三教相互吸纳渗透。①魏晋时期佛道冲击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②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含义: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作用:使儒学的发展更为辉煌③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含义:尊道、礼佛、崇儒(3)北宋的社会环境(物欲乱心)①商品经济的繁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导致道德式微。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宋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需要调整统治思想文官政治的发展。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和科举制度逐渐完善。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这一学派称为“程朱理学”。3.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1)“理”的概念:“理”的概念:——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理是天道,具有本体地位。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理无处不在,蕴含于自然、社会。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理具有统一性,“理一分殊”。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对“理”概念的全面表述。(2)主要内容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二程:“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朱熹:理气论,理一气二②伦理观:儒家伦理道德就是天理二程:把天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即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违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含义:以三纲五常约束行为,压抑自己的人性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特点:①注重抽象思维;②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4)推广: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5)影响:①积极影响: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A.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理学思想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C.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②消极影响:A.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由于科举考试答案范围仅限于《四书集注》,从而严重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C.埋首书册或空谈心性助长了不务实际的学术风气。D.形成了一些落后观念: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儒学的复兴是本课的重点,北宋儒学的复兴不仅仅是儒学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教育、科举、文学、艺术、甚至科技等方面都有儒学复兴的烙印。二、文学艺术(一)文学1.宋词(1)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2)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3)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请同学们思考宋词发展的原因:①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②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生活的需要;③词自身的特点:句子长短不等,能够歌唱,便于抒发感情④两宋社会矛盾尖锐2.元曲(1)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2)杂剧:①特点: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②意义: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③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二)艺术1.书法:“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小结:宋词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元曲的形式更加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项目 背景 代表词 婉约派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出现 柳永 李清照豪放派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众苦难 苏轼 辛弃疾曲 散曲 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地位低下,进去无望 张养浩杂剧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标志古代戏曲的成熟) 关汉卿 王实甫宋元绘画 理学兴起注重内心反省;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 北宋统一社会繁荣——阳刚豪放;气势恢宏 南宋偏安国家分裂——不求对称;笔墨恬淡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依据表格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三)史学1.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2.方志的编修。三、科技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1.印刷术经济、方便推动文化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宋朝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3.指南针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5.郭守敬制作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赤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历法《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6.王祯(元朝)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宋朝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五、少数民族文字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4.元朝(1)《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2)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课堂练习:见幻灯片课堂小结:意义(悟精华传承)——辽宋夏金元文化带来的影响文化繁荣,推动政治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传承,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带来深远影响。实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也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布置:见配套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课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题,无论是课标要求还是实际情况考虑,只能以宋朝为主,元朝居次,辽夏金只能最后出现,因此要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每个子目之间的比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