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全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全科

资源简介

命题人:吴莉 审题人:李盛梧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5、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6、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7、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 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8、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决策越来越民主化和科学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广泛、多样和直接。如人大立法向市民征求意见等。这表明( )
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迅速 B、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由文化发展决定的
C、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公民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9、上题材料还表明( )
A、在时代的发展中,文化与政治日益融合 B、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
C、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D、政治活动就是文化活动
10、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 )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11、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我们应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
A、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应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12、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这表明( )
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 B、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多层次
C、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不同 D、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
13、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是 ( )
① 传播了中华文明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③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④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4、2003年12月3日,北京市文物局向社会公布了第三批119处四合院保护院落名单。至此,北京市旧城区内挂牌保护的四合院已经达到658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四合院是前人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应精心保护② 四合院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四合院文化是一部政治、经济发展史 ④ 四合院文化是北京政治、经济的派生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5、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6、“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就必须( )
A.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抛弃 B.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
C.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D.面向世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18、尽管是抗日乐曲,每当冼星海创作的、雄浑激越的《黄河大合唱》旋律响起时,总会让人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号角。这说明 ( )
①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深刻影响④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9、冼星海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积极创新,创作出呼唤抗日、鼓舞民众的现代革命音乐。这说明 (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 B.文化继承是对历史文化全面、彻底的承接
C.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20、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巧妙结合,使动和静的有机融合。他的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目前最有神韵的奥运会会徽。由此可见 ( )
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B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进行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在与社会实践 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16分)
22、由报刊到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发展到在手机上读新闻、看电视、电影,大众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方便、快捷。
(1)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哪些变化?(8分)
(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该怎样做?(16分)命题人:陈 怡 审题人:单 娟
第Ⅰ卷
第一部分:听力 (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Where does Mr Smith come from
A. Britain B. Australia C. America
2.What color is the woman’s car
A. White B. Black C. Yellow
3.What is the man’s house number
A. 107 B. 117 C.171
4.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A. He was just robbed. B. He lost his watch. C. He got lost in the street.
5.What time is it now?
A.8:00 B. 8:15 C. 8:30
第二节 (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What subject did the man do worst in
A. Chemistry. B. Maths. C. Physics
7.How do the man’s parents feel about his results
A. Angry B. Disappointed. C. Satisfied.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8.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 At home. B. In the company. C. On the phone.
9.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he man to do?
A. Discuss a new project.
B. Go to work tomorrow.
C. Pick her up tomorrow.
10.When will they meet tomorrow
A. At 8:00 B. At 8:30 C. At 9:00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至13题。
11.What will Mary do this afternoon?
A. Go to see a film. B. Go shopping. C. Stay at home.
12.When will they go to the cinema together
A. On Friday night. B. On Saturday night. C. On Sunday night.
13.What kind of movie does the woman like
A. A comedy. B. A war movie. C. A romantic movie.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4至l 7题。
14.What time will the woman arrive
A. At 3:00 this afternoon.
B. At 3:00 tomorrow afternoon.
C. At 3:30 tomorrow afternoon.
15.Where is the woman now
A. In America. B. In Canada. C. In Britain.
16.What did the woman do in Canada
A. Went on business. B Travelled C. Studied.
17.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man will pick the woman up.
B. The woman will go back by taxi.
C. The woman’s plane is arriving late.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8至20题。
18.How did Harry do in his training course
A. He failed the course. B. He passed the course.
C. He didn’t finish the course.
19.What does John do
A. A teacher. B. A singer. C. A. businessman.
20.What does Tony think of English people’s manners
A. Unfriendly. B. Too polite. C. Very good.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Mary said she didn’t care anything about John, but her red face ______ her ______.
A. gave; out B. gave; off C. gave; away D. gave; in
22. Simon made a big bamboo box the little sick bird till it could fly.
A.keep B.kept C.keeping D.to keep
23.——Would you get me a bar of chocolate from the kitchen, dear
—— one
A.Other B.Every C.Another D.More
24.The parents suggested _______ in the hotel room but their kids were anxious to camp out during the trip.
A. sleep B. to sleep C. sleeping D. having slept
25.At the end of the meeting, it was announced that an agreement ________.
A. has been reached B. had been reached C. has reached D. had reached
26.The computer costs 5, 000 yuan, but I spent _____ 4,200 saving 800 yuan.
A. not more than B. no less than C. no more than D. more than
27.The boy told me about some ______ on his first day at school, few of which I could believe.
A. incidents B. accidents C. events D. matters
28.---Have you got any idea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I don’t mind where we go _______ there’s sun, sea and beach.
A. as if B. as long as C. now that D. in order that
29.He is a very humorous and talented teacher, ______ whom the students show great repect.
A.as B. for C. on D. in
30.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speak openly, but careless words are ______ to hurt others’ feelings.
A. possible B. probable C. likely D. surely
31.---Lucy doesn’t mind lending you her dictionary.
---She ______. I’ve already borrowed one.
A. can’t B. mustn’t C. needn’t D. shouldn’t
32.Not they but I _______ the serous mistake.
A. was to blame for B. were to blame for
C. was blaming for D. were blaming for
33.We found him without any difficulty because his height made him _______ in the crowd.
A. stand for B. stand by C. stand out D. stand up
34.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ousands of films all over the world.
A.have produced B. have been produced
C. are producing D. are being produced
35. Some students may fail to pass the exams. _______, their graduation will have to be put off.
A. If so B. If possible C. If not D. If you like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从每题所给的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The media has a great effect on us in our daily life. Believe it or not, I would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of my own.
Last evening I was watching the evening news on television. The news was about a prize for scientific 36 ; I forgot what it was. The announcer, whose name was Ralph Story, said something that caught my 37 .
“All great discoveries,” he said, “are made by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twenty-five and thirty.” 38 a little over thirty myself, I wanted to disagree with him. 39 wants to think that he is past the age of making any discovery. The next day I happened to be in the public library and spend several hours looking up the 40 of famous people and their discoveries. Ralph was right.
First I looked at some of the 41 discoveries. One of the earliest discoveries, the famous experiment that proved that bodies of different 42 fall at the same speed, was made by Galileo when he was 26. Madam Curie started her research that 43 to Nobel Prize when she was 28. Einstein was 26 when he published his world changing theory of relativity. Well, 44 of that. Yet I 45 if those “best years” were true in other 46 .
Then how about the field of 47 Surely it needed the wisdom of age to 48 a good leader, but look when these people 49 their career. Winston Churchill was elected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at the age of 26. Abraham Lincoln 50 the life of a country lawyer and was elected to the government at what age Twenty-six.
But why 51 best years come after thirty After thirty, I 52 , most people do not want to take risk or try 53 ways. Then I thought of people like Shakespeare and Picasso. The former was writing wonderful works at the ripe age of fifty, while the latter was 54 trying new ways of painting when he was ninety!
Perhaps there is still 55 for me.
36. A.invention B.discovery C.experiment D.progress
37. A.mind B.idea C.attention D.thought
38. A.As B.Being C.However D.Beyond
39. A.Everybody B.Somebody C.Nobody D.Whoever
40. A.names B.ages C.address D.education
41. A.modern B. scientific C.last D.oldest
42. A.height B.size C.weight D.length
43. A.led B.meant C.stuck D.referred
44. A.plenty B.none C.much D.enough
45. A.believed B.trusted C.wondered D.asked
46. A.fields B.countries C.courses D.ages
47. A.agriculture B.society C.industry D.politics
48. A.elect B.cause C.have D.make
49. A.finished B.went C.started D.failed
50. A.devoted B.gave up C.began D.led
51. A.don’t B.the C.can D.not
52. A.believe B.know C.guess D.agree
53. A.other B.new C.best D.their
54. A.always B.still C.seldom D.almost
55. A.discovery B.problem C.wish D.hope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The first newspaper was written by hand and put up on walls in public places. The earliest daily newspaper was started in Rome in 59 B.C. In the 700s the world’s first printed newspaper was published. Europe didn’t have a regularly published newspaper until 1609, when one was started in Germany.
  The first regularly published newspaper in English was printed in Amsterdam in 1620. In 1621, an English newspaper was started in London and was published once a week. The first daily English newspaper was the Daily Courtant, which came out in March 1702.
  In 1690, Benjamin Harris printed the first American newspaper in Boston. But not long after it was first published, the government stopped the paper. In 1704, John Campbell started the Boston Newspaper, the first newspaper published daily in the American Colonies (殖民地). By 1760, the colonies had had more than thirty daily newspapers. There are now about 1,800 daily papers in United States.
  Today, as a group, English language newspapers have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But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for a newspaper is that of the Japanese newspaper Asahi Shimbun. It sells more than eleven million copies every year.
56. The first regularly printed European newspaper started in ____ .
  A. Rome in 59 B.C.
  B. Germany in 1609
  C. Amsterdam in 1620
  D. England in 1621
57. From the article, we know that ____ .
  A. newspapers have the longest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B. one English language newspaper has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C. the first English newspaper was printed in Rome in 59 B.C.
  D. there are all kinds of newspapers all over the world today
58. The daily newspaper has a history of _________now.
  A. over 19 centuries B. nearly 1900 years
  C. more than 20 centuries D. only 200 years
59.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should be ____ .
  A. History of Newspaper
  B. History of Daily Newspaper
  C. The Beginning of Newspapers
  D. On Reading Newspapers
B
Visitors to Britain are sometimes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newspapers there have such a large circulation(发行量). The “Daily Mirror” and the “Daily Express” both sell about four million copies every day. British families generally buy a newspaper every morning and two or three on Sundays.
  Besides the national papers, there is, however, another branch (分支) of the British press which sells almost as many copies. Local newspapers have a weekly circulation of 13 million. Almost every town and country area has one. Nearly all of them hold their own financially and many of them are very profitable.
  These papers are written almost entirely for readers interested in local events — births, weddings, deaths, council (地方议会) meetings and sports. Editors prefer to depend on people who know the district well. A great deal of local news is regularly supplied by clubs and churches in the neighbourhood and it does not get out of date as quickly as national news.
  The editors must never forget the success of any newspaper depends on advertising. They are usually anxious to keep the good will of local businessmen for this reason. But if the newspaper is well written and the news items have been carefully chosen to draw local readers, the businessmen are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keep their products in the public eyes.
60. Visitors to Britain are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____ .
 A. there are so many local newspapers there
 B. local papers should have a circulation of four million
 C. the “Daily Mirror” and “Daily Express” sell as many as 4 million copies every day
 D. British newspapers are so widely read
61. Local newspapers have ____ .
 A. a circulation as large as that of national newspapers
 B. a daily circulation of 13 million
 C. a slightly smaller circulation than national newspapers
 D. an even larger circulation than national newspapers
6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Every town and country area has at least one paper of its own.
 B. Nearly all towns and country areas have their own papers.
 C. There is a paper, national or local, in each town and country area.
 D. A lot of distant town and country areas do not have their own papers.
63. In the writer’s opinion, the editor must remember that no paper can possibly succeed without ____ .
 A. advertisements B. interesting reports
 C. a great deal of national news D. an excellent sales manager
C
Advertising can be a service to the customer. This is true when advertisements give reli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goods advertised. Such information is needed if the customer is to make a sensible choice when he buys. It is useful in that it lets him know of the kinds of goods in the shops. Printed advertisements do this job best. Customers can collect them and compare them. They can be taken along to shops and their claims can be checked against the actual goods in the shops.
However, some advertisements are not very useful to the customer. Instead of helping him to satisfy his real needs, they set out to make him want things. They set out to create a need. These advertisements are cleverly done. The people who produce them understand our weaknesses. They set out to make us believe that what they advertise will make us cleverer, prettier and more handsome, if only we use it. Actually, it is our money they are after and we should be on guard.
Some advertisements mislead customers by using part of the truth to suggest something false, and it is skillfully made to give that idea to the careless reader, listener or viewer.
At its best advertising can be useful to the customer. At its worst it can mislead him. Many newspapers check on the goods for which the advertisements made claims. Most newspapers are very careful about the small advertisements, which try to sell goods directly to the readers by post. Many newspapers print information about this on their small advertisement pages. Advertising has become a very big business, and good firms in it do all they can to make sure it is conducted with some attention to truth. This is a help to the customer. But the best way is for customers to be on the lookout.
64.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advertisements can be useful if they ________.
A. show a long list of the goods advertised
B. give true information about goods
C. tell customers what to buy
D. appear on TV and in newspapers at the same time
65. Advertisements that take advantage of our weaknesses make us ________.
A. desire things we do not need B. purchase the goods we need
C. attracted by them D. become loyal reader, listener or viewer
66.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No advertising firms c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goods they advertise.
B. All advertising firms only care to make money, as advertising is a big business.
C. Most advertising firms make sure that advertisements do not purposely cheat.
D. The advertised goods are often of poor quality.
67. The underlined word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Goods B. Customers C. Shops D. Firms
D
An allowanc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eaching kids how to budget, save and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Children remember and learn from mistakes when their own dollars are lost or spent foolishly.
How large an allowance is appropriate Experts say there is not right amount. Actual amounts differ from region to region, and from family to family.
To set an appropriate allowance for your child, work up a weekly budget. Allow for entertainment expenditures(开支,消耗) such as movies and snacks. Next, include everyday expenses such as lunch money, bus fare, school supplies. "If you make the child responsible for these ‘ills’," says Josephine Swanson, a consumer specialist, " he or she will learn to budget for nec essary expenditures."
Finally, add some extra money to make saving possible. If you can, keep your child’s allowance in line with that of his friends. A child whose purchasing power falls away below his peers’ can feel left out.
It can be tough, but avoid excusing your children when they make a mistake with their allowance. When Brooke Stephens was ten and growing up in Jacksonville, her mother gave her $5 a week, $1.75 of which was for bus fare and lunch." If you lose your money," Brooke’s mother told her, "you walk home."
One week the girl spent all her allowance in a candy store, then she called home for a ride. "Mom made me walk home," recalls Stephens, now a financial planner in Brooklyn. "At first I was angry. But I finally realized that she was trying to teach me an important lesson. "
Experts advise that an allowance should not be tied directly to a child’s daily chores. Kids should help around the house not because they get paid for it but because they share responsibilities as members of a family. You might, however, pay a child for doing extra jobs at home, which can develop his or her initiative(主动权).
6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possible title of the passage
A. How to develop a child’s initiative.
B. How to work up an amount of pocket money.
C. How to teach a child to save money.
D. How to teach a child about money.
69.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if a child is given an allowance, he or she may ________.
A. spend all the money very soon
B. be spoiled and finally ruined
C. feel responsible and careful about money
D. lost the money and can not return home
70. In Paragraph 4, the words “his peers” refer to ________.
A. his parents B. his teachers C. his financial experts D. his friends
71. The author implies in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
A. paying children for their housework is no good
B. a child’s initiative can be developed if he or she is paid for all the housework
C. children may feel lost and lonely if they have no pocket money
D. children may learn to put aside some money if they are given a great amount of pocket money
E
Not everyone in 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量) of living space. The amount of space a person needs around him is a cultural difference, not an economic one. Knowing your own psychological(心理的) space need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y strongly affect your choices, including, 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bedrooms in the home. If you were brought up in a two-child family and both you and your sister or brother had your own bedrooms, the chances are if you have two children or more, that you also will offer separate bedrooms for them. In America, for example, they train people to want to have their own rooms by giving them their own rooms when they are babies. This is very unusual in the world.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 baby sleeps in the same bed with his parents or in bed near them.
   The space in the home also shows a lot about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Some families gather closer to each other and the size of their hous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Others have separate little corners where family members go to be alone.
   Although it is true that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are not decided by economic reasons, they sometimes have to be changed a little because of economic pressure.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however, to completely change your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72. The first sentence in Paragraph 1 “Not everyone in 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space” means “______”.
A. Not two people need exactly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
B. Living space requirements are not always the same
C. 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
D. Nobody needs a required amount of living space
73. Some families gather closer to each other at home than others because ______.
A. they have limited living space   
B. they are brought up in a large family
C. it satisfies their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D.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sleep in the same bed with their parents
7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Americans are trained to live in the large rooms at birth.
B. Economic situation decides one's amount of space needs.
C.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eman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pace.
D. Knowing your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is important, as it has effect on your future.
75.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______.
A. American Way of Living
B. Psychological Space
C. Space Need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Economic Pressure
第Ⅱ卷
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任务型读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列短文,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的表格中填入恰当的单词。注意:表格中的每个空只填一个单词。
Work and study toda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were like 20 years ago. In the past, people often worked in the same job from graduation till retirement. Today, however, everyone needs to learn new things constantly on the job and it is common practice for people to go back to school from time to time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fast changing world. Changing jobs has also become common practice for many people as they aim to enrich their work experience, develop new skills and meet new challenges. In today’s world of constant innovation (创新,革新), you can’t afford to think that you have finished with your studies. If you don’t want to be all behind in today’s competitive job market, you have to commit yourself to lifelong learning.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collecting formal qualifications. It’s also about forming habits that help you study, and developing attitudes that make you receptive (善于接受的,能容纳的) to learning.
Habits that help you study include time management, note taking, analysis and writing. These habits are useful but you won’t learn effectively unless you have the right attitude. Being open-minded is important because learning something new often means challenging the ideas you have already hold. Expecting to learn something that is both new and valuable will in fact help you to do so. For successful lifelong learning, you must take these study habits and attitudes with you when you leave school to start on your adult lives.
School is the ideal place to gain lifelong learning skills because you have support and resources, and you are young and naturally more open to learning. If you invest time in developing your study skills now, you’ll be enjoying the rewards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n school you also have the time to develop learning skills. Many adults are sadly too busy to develop learning skills once they start work.
Today you cannot assume that completing a course will give you qualifications that will see you through your career. Change is unpredictable and you must be ready for it. In fact, there is no profession that doesn’t require continuous learning. But this is not something to be scared of.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develop learning skills and learn how to learn so that you are ready to keep yourself up-to-date with changes that come your way. Be open-minded, have the right attitude, and be ready for the next challenge.
Title: The Importance of Lifelong Learning
_____76______ between the work and study of today and those of 20 years ago People in the past often ____77____ to the same job from graduation till retirement.
People today need to learn new things ____78____ on the job.Going back to school to learn new things becomes common practice.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cludes much essence. Collecting formal qualifications.Forming habits that are ____79____ in studying.___80___ attitudes that make you receptive to learning.
Study habits and attitude needed for successful lifelong learning Time managementNote taking___81___ and writingBeing open-minded
_____82____ for school being the ideal place to gain lifelong learning skills. Learners have support and resources when in school.Learners in school have far more time to develop learning skills, _____83_____ with adults who have left school.
How to be a lifelong ___84___ Be ready for the unpredictable changes.Have learning skills ___85___ and learn how to learn.Be open-minded, have the right attitude, and be ready for the next challenge.
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
请你以A Worried Mother的名义给中国教育报写一封信,反映如下情况:
1. 很多电视节目充满了暴力,儿童常常模仿;
2. 不能用儿童来做广告,这样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3. 一些儿童看了电视里的广告后,要求他们的父母只购买广告里的糖果、玩具等之类的商品;
4. 不能把一些著名的儿歌改变成广告词。
注意:1. 信的开头已为你写好;2. 不能逐条翻译;3. 词数100左右。
Dear Editor,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effect of televis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人:鲍红 审题人:张珍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疫,抗体D.特异性免疫,抗原
3.挤牛奶的女工常与患牛痘的奶牛接触,她们手上会出现牛痘脓疱,但在天花流行时,却从不感染天花。这种免疫物质的产生与下列哪种细胞器的关系最密切 ( )
A.线粒体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核糖体
4.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
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
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5.比较下图所示的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B.c>b>d
C.b>a>c D.a=b=c
6.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如图所示);另一个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7.飞行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放置一株水平方向的幼苗,培养若干天后,根、茎生长方向分别是
( )
A.下、上 B.下、下 C.水平、上 D.水平、水平
8.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了(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 D.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9.将要成熟的大豆豆荚加工成的菜肴,俗称“毛豆”。在栽培过程中因某种因素引起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B.喷洒N肥
C.喷洒P肥 D.以上措施都不行
10.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取甲、乙两箱尚未成熟的番茄(绿色),甲箱用一定量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乙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当发现两箱番茄颜色有差异时,从这两箱中取等量的番茄,分别研磨成匀浆,除去匀浆中的色素,过滤。取无色的等量滤液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加热后摇匀观察。下列对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甲箱番茄呈红色 B.乙箱番茄呈绿色
C.乙试管中呈砖红色 D.甲试管中也呈砖红色,但比乙试管中的颜色浅
1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化合物
B.植物激素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C.植物激素可以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植物生长抑制剂两大类
D.各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1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 mg/L
1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14.将某种动物引入一个新的环境,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该种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至第15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15.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16.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 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17.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 )1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9.“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20.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
B.食物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
C.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的变动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段幼体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体比例
21.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 )2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24.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 )
第二营养级 B.三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初级消费者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本题共14分)右图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与疾病程度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a、b、c中表示疾病程度的曲线是 ,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 。
(2)再次感染与初次感染相比,体内抗体明显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3)在初次感染前一周给人体注射了相应的疫苗,因而在感染后人体没有明显病症出现,是人体内已有 ,该免疫属于特异性性免疫中的 。
(4)请在图乙中用曲线表示出在(3)条件下,人体内抗体产生与疾病程度关系(用文字注明对应曲线的名称)。
2.(本题共10分)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mol/L,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补充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若干、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绘图表示实验过程(装置)。
③实验结果及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题共8分)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激素,激素之间相互协调来维持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生长素在多个生命活动调节中起作用。生长素抑制叶片脱落,而脱落酸促进叶片脱落。生长素能促进生长,赤霉素与之有协同作用,为了验证上述调节作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Ⅰ.验证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1)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若干段,平均分成四组。
第二步:相同条件下培养
A组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组加入等量清水。
第三步: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茎切段长度,48小时后,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2)实验结果
在图中补充剩余一种情况的曲线。
4.(本题共10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草 3 5 9 风速 低 高 高
蕨类 7 5 8 距地1.5米的光强 低 中 高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mg kg-1) 9.4 4.5 2.3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 。(丙是环境)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5.(本题共8分)如下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

该食物网含7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是三、四、五、六,属于 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与鼠的关系是________,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全部死亡,则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为________。
温馨提示:答案必须完成在答题卡上,请注意卷面的整洁,可先在试卷部完成,后在答题卡上填写,请同学们注意时间的安排。预祝好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非选择题(没标识的每空2分,共50分)
1.(1)( ) ( )
(2)( ) ( )
(3)( ) ( )
(4)
2.(1) ( ) ( )
(2)③实验结果及解释: (
) 【此空4分】
④实验结论: (
)
3.(1)A组培养液中加入( ),
B组培养液中加入( ),
C组培养液中加入( ),
D组加入等量清水。
第三步:
4.(1)( )( )
(2)( )
(3)( )( )
5. ①( )
②( )( )
③( )命题人:汪春秀 审题人:王贵德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一个地点的位置 B.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虚有实
C.区域内部的特征性质绝对一致 D.东北平原属于三江平原的一部分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3.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4.如图所示,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
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5.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森林火灾 ④农林病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哪项不能正确表述全球定位系统(GPS)
A.GPS就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静态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B.GPS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C.GPS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D.GPS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的研究之中
读图 “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7—8题
7.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
8.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9—11题
9.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10.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11.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12—15题
1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3.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14.下列热带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森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
①全球气候失调 ②生态环境恶化  ③臭氧破坏加重
④自然灾害频发 ⑤地震、火山加剧 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下面四图中,①是河边滩涂芦苇,②是云南梯田
(水田),③是“海阔凭鱼跃”,④是“清清太湖水”。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非湿地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7.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种类主要有: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回答18—19题
18.上述能源中,属于可再生的能源是
A.煤炭、石油 B.水能、核能 C.生物能、太阳能 D.天然气、潮汐能
19.上述能源中,其来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煤炭、石油 B.潮汐能、生物能 C.水能、风能 D.核能、地热能
20.珠江三角洲要购进山西优质动力煤,最理想的运输线路是
A.石太线、京广线 B.大秦线、海运
C.焦作——兖州——日照、海运 D.太焦线、交柳线、京广线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山西省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B.山西省逐步形成了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C.目前山西省产业结构中采掘工业占主体地位
D.山西省充足的水资源为燃煤发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田纳西河水源补给主要是
A.高山积雪融水补给 B.大气降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湖泊水补给
23.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提高航运能力 B.流域是全国第二大电力供应基地
C.流域内水运的通航效益和陆路差不多 D.流域内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
读“下列两个国家局部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与A地相比,B地环境相对恶劣,但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有
A.土壤 B.光照 C.水源 D.地形
25.关于图示两国,叙述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在A国 B.都临大西洋
C.都位于低纬地区 D.两国羊毛、小麦大量出口命题人 戴四立 审题人 姚传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百家争鸣”反映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活跃。它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
2、《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辩证法的思想
C、以柔克刚的思想 D、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3、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原因是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5、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
6、明朝,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7、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8、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9、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10、唐太宗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的五经,并作出官方注解,即《五经正义》。“五经”指的是
A、《诗》《书》《礼》《论语》《春秋》
B、《诗》《书》《易》《论语》《春秋》
C、〈诗》《书》《礼》《孟子》《易》
D、〈诗》《书》《礼》《易》《春秋》
11、对“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的评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唯心主义 B、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
C、两者都是唯物主义 D、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12、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是
A、古代罗马文化 B、古代希腊文化
C、古代埃及文化 D、古代印度文化
13、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
A、由贤哲统治国家 B、提倡善良的道德和教化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认为在整个自然界中,人是最高级的
14、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不包括
A、天地万物生死存亡都是神意的安排
B、“美德即知识”
C、认为人应具备美德,而美德来自知识
D、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其已有的美德
15、马丁·路德的主张有
①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 ,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④君主的权力高于教会甚至教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6、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代表作是
A、《论法的精神》 B、《纯粹理性批判》
C、《社会契约论》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对立面是
A、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 B、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
C、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D、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
18、使西方人的心灵开始突破神学束缚,揭开蒙昧黑暗面纱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欧洲启蒙运动
19、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B、对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产生了影响
C、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D、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
20、下列诗人中不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是
A、陈子昂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21、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适应了下列哪一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22、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A、元朝统治者对艺人的保护政策
B、科举考试的发展
C、广大文人的热情投入
D、深入反映了社会现实,赢得人民喜爱
23、两宋时期中国画坛最大的亮点是
A、宗教画 B、山水画 C、人物画 D、风俗画
24、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25、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根本原因是
A、治学态度严谨,文学造诣甚高
B、留心、注意观察生活
C、明清封建制度的崩溃、自身及家庭的遭遇
D、古代文化艺术对其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 22分,27题16 分,28题 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其原因。﹙8分﹚
⑵材料三中的“理”指什么?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7分)
⑶阅读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⑴写出材料一三幅名作的名称,与中世纪的绘画相比,它们有何特点?并分析三幅名作诞生的社会根源。(7分)
⑵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意义?(5分)
⑶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请回答:
⑴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6分)
⑵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是什么?(3分)
⑶列出我国古代三大医著。(3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 22分,27题16 分,28题 12分,共50分。)
26、



27、



28、


⑶命题人:张珍忠 审题人: 鲍红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题2分,共60分)
1.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是由于( )
A、植物对地心引力发生的反应 B、植物处于黑暗中
B、植物处于强光下 D、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缘故
2.由燕麦实验得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3.将燕麦胚芽甲(顶端套上锡箔小帽)和乙(自然状态)均置于单侧光下,一段时间后甲直立生长,乙弯向光源生长。这一实验结果表明( )
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B.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C.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D.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4.植物激素是指 ( )
A.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细胞合成的有调控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 D.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5.下列植物体结构中产生生长素较少的是( )
A.顶芽、胚 B.嫩叶、胚芽鞘 C.分生区、侧芽 D.老叶和根冠
6.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
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
7.温室里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若要保证产量,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
A.喷洒N肥 B.提高CO2浓度 C.喷洒P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
8.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的是( )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9.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10.欲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子房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
A.花蕾期,不去雄蕊B.花蕾期,去掉雄蕊C.开花后,不去雄蕊D.开花后,去掉雄蕊
11.在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歪瓜),若切开后,可发现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A.种子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发育着的种子可以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
C凹侧见不到阳光,不能形成种子 D由于果实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部分种子不发育
12.对行道树定期进行整枝修剪,可促使侧芽发育成枝,增大遮荫面积,这是因为整枝修剪可
( )
A.增多侧芽部位的营养物质 B. 增强侧芽部位光的强度
C.增大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 D. 降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
13.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
A.细胞分裂  B.细胞生长  C.果实发育  D.果实成熟
14.下列各组激素中,生理作用最相似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15.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作用
16.为了使从南方运来的青香蕉尽快成熟,以便尽早上市,可选用的措施是( )
A.将其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B.放在薄塑料袋中
C.与成熟的苹果共同存放   D.放在冷库中低温保存
17.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部位是( )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18.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多种激素 D.乙烯
19.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20.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2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22.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23.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4.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甘蔗地中甘蔗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25.某地三年前办了一个养兔厂,由原来不到50只兔,繁殖到现在的上万只。在这三年内,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J”型曲线 B.“s”型曲线 C.直线上升 D.抛物线
26.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27.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成分还 应包括(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8.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29.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的是( )
A.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吞噬细胞
30.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器官如骨髓,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细胞如___________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______________,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______________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______________
免疫。
32.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 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
(1)向光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2)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_______。
(3)细胞分裂素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___________。
33.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裸岩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首先是______________阶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阶段→________ 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最后是森林阶段。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4)在一个森林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其中的全部山毛榉树叫做 。
34.分析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草原上的蝗虫与羊 (2)鸬鹚与鱼 (3)大豆与根瘤菌
(4)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⑸稗草与水稻
35.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后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颈雉刚引入该岛后,种群的增长曲线表现为_______型。
(2)在1937~1942年间,受 限制,环颈雉的增长曲线近似于_______型。
(3)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
又称 。本例中这一数值约为 。
36.种群密度是指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 适合植物、跳蝻的密度;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 ;
和 。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⑴ , , ; , ,

⑵ , ,
32.⑴ ,⑵ , ,⑶ 。
33.⑴ , , , ,
⑵ , ,
⑶ , ,
⑷ , ,
34.⑴ ,⑵ ⑶ ⑷ ⑸
35.⑴ ⑵ ,
⑶ , ,
36. ,
, ,命题人: 明明是我 审题人: 王旭妍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节的来历和演变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这种说法不尽准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敬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的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周影响了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节有了更加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的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秋节”来历和演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指月令时间,早在《周礼》中就有相关记载,如:“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
  B.和祭月之礼有关,在秋分日祭月,如果无月会大煞风景,便逐渐改为八月十五进行。
  C.南北朝时还没有形成中秋节,隋唐时赏月之风和祭月之风逐渐合流,中秋节得以确立。
  D.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秋节加入“团圆”的内涵,从而确定了中秋节的地位。
  2.下列对于原文各部分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段说明中秋节与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有联系,并解释了中秋节是如何形成的。
  B.三、四两段从时代发展上说明祭月和游赏之风由分离逐渐合流的历史及原因。
  C.五、六两段解释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五的原因:此时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
  D.第七段说明唐宋以来八月十五赏月吟诗、宴饮玩乐的风气以及中秋节的特殊内涵。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和秋分祭月并不是一回事,中秋成为节日的标志是“祭月+游赏”。
  B.天子礼月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上,因此成为巩固政权的有效仪式和制度。
  C.因为礼退俗进的趋势,使得民间逐渐兴起在夏历八月十五祭赏明月的风俗。
D.“清明节气”因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接近,从而演变成“清明节”。
二 、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戚:忧伤
B.五让不许 让:推辞
C.必以太平责之 责:责怪
D.言者遂以危事中之 中:诬陷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 B 乃决策谋取横山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 D 以其遗表无所请
实迷途其未远 乐琴书以消忧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
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5分)
(2)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8.上阕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无奈之情?是如何表现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9.“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5分)
  (1) ,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2)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7)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三、现代文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 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神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1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1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6分)
1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 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 (9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腊黄 缅怀 腼腆 前合后偃 阴谋鬼计
B.游弋 砍肩 国粹 青萃欲滴 蜂拥而来
C.不啻 讥诮 潦倒 撩人心弦 言简意赅
D.馥郁 撕打 倦怠 卷轶浩繁 安贫若素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和我素昧平生的《外国小说欣赏》精选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小说作品,使我眼界大开,受益颇丰。
B.语文老师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引起了全班的强烈共鸣,同学们对这些文章评头论足,交口称赞。
C.博尔赫斯在《沙之书》的开头,显得煞有介事。只要继续读下去,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博尔赫斯在“说谎”,因为他在小说中提到的那本“沙之书”,在现实生活里是压根不存在的。
D.作为中国女排队长兼二传手的魏秋月,是全队的核心,在广州亚运会上她只凭颐指气使就能组织一次次精彩的进攻。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确保安全,学校做出规定: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B.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C.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D.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进行徒步郊游,我们班的同学全都按时返校了,只有两个同学还没有到校。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分别概括出“微博”在信息发布、传播和获取三方面的特点。(6分)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发布、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博客适合发布长信息;微博一般有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比如美国的twitter限制为140字符以内,博客内容的传播主要靠网民主动访问,属于典型的一对多传播;微博作者发的每条信息却能即时送到用户的首页,而无需对方主动访问。与QQ相比,QQ的信息只能个人查看,而微博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QQ信息知识发给某个人或个人群组,而微博上的信息是发送到整个平台的。
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19.2010年地方两会有许多“特色”提案,阅读下面这则提案,请用一句形象的话概括出其内容的实质。要求不超过15个字。(4分)
安徽省政协委员、教育界代表姚秉华提议,应该淡化英语考试,重视基础文化教育,“英语一刀切”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取消高考、考研、考博外语考试,加强数理化等教育。四、六级外语考试也应立即取消,对喜欢英语或从事与英语有关工作的学生,建议参加国际上公认的托福等考试。应取消职称外语考试,注重业绩和学术水平。
答:姚秉华代表认为,应该
20.我校竹语文学社拟举办“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从课文人物中选取一位你所崇敬的人物,为其写一则致敬词。要求:①写出人物姓名,然后写致敬词;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50字左右。(5分)
五、 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800字左右。命题人:姚传界 审题人: 戴四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A.众多著名思想家的努力结果 B.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C.周王室无法控制诸侯争霸导致 D.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使用冲击井田制
2、关于孔子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 B.主张“克己复礼”
C.倡导“为政以德” D.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4、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5、孔子年青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并向老子请教治国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老子会对他说什么呢
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王阳明(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关于“良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良知的丧失主要在人的私欲 B.良知主要是后天养成的
C.良知就是存在于自己心中的理 D.良知主要是天生的
9、对明朝后期李贽的“离经叛道”评价正确的是
A.否定了传统文化中对孔子的尊崇,具有进步意义
B.揭露了“道学家”的伪善和无能,具有进步意义
C.与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驰,是社会的异类,不值得肯定
D.扰乱了社会治安,迷惑了百姓,应予以否定
10、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11、下列观点属于智者学派观点的是
A.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B.提倡道德就是知识
C.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主张用道理来改善自身和城邦
12、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材料中的他是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亚里斯多德 D.柏拉图
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迷信,主要因为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14、下列哪位思想家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15、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16、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A.免除封建地租 B.取消什一税
C.反对出售赎罪符 D.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
17、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C.君主的权利与党派的信仰
B.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批判与历史的传统
18、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第一个将其思想付诸与实践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9、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狄德罗
20、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是
A.反对教会的权威和迷信  B.提倡“天赋人权”
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非选择题(共两小题,计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 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这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 22分,27题16 分,28题 12分,共50分。)
21、
(1)
(2)
(3)
(4)
22、
(1)
(2)
(3)
(4)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命题人:王立和 审题人:陈声兰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F,若它们的带电量都增大为原来的2倍,距离减少为原来的1/2,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 )
A.F/2 B.F C.4F D.16F
2.图中展示的是下列哪种情况的电场线( )
A.单个正点电荷 B.单个负点电荷
C.等量异种点电荷 D.等量同种点电荷
3.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防止静电产生的危害( )
A.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装上避雷针
B.在高大的烟囱中安装静电除尘器
C.静电复印
D.静电喷漆
4.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B.电子运动的速率越大,电流越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D.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5.对电容C=Q/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充电量越大,电容增加越大
B.电容器的电容跟它两极所加电压成反比
C.电容器的电容越大,所带电量就越多
D.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它所充的电量跟它两极板间所加电压的比值保持不变
6.关于电热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热对我们来说总是有利的 B.电热对我们来说总是不利的
C.电饭锅是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原理制成的 D.电视机工作过程中没有产生电热
7.小明家新买了一只规格为800W的电热水壶,他经过几次使用后发现,晚饭后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早晨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晚间电热水壶两端的电压低于早晨电热水壶两端的电压
B.晚间的大气压升高,水的沸点升高,需要的热量比早晨多
C.晚间的环境温度比早晨环境温度偏低
D.晚间烧水时,热量散失比早晨多
8.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有( )
A.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和电场一样,都不是一种物质
B.磁感线可以形象地表现磁场的强弱与方向
C.磁感线总是从磁铁的北极出发,到南极终止
D.磁感线就是细铁屑在磁铁周围排列出的曲线,没有细铁屑的地方就没有磁感
9.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
A.磁场的存在 B.磁场具有方向性 C.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D.磁体间有相互作用
10.关于电流的磁场,正确的说法是( )
A.直线电流的磁场,只分布在垂直于导线的某一个平面内
B.直线电流的磁感线,是一些同心圆,距离导线越远处磁感线越密
C.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与条形磁铁相同,在管内无磁场
D.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它们的磁场方向都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
11.一电子穿过某一空间而未发生偏转,则( )
A.此空间一定不存在磁场 B.此空间可能有磁场,方向与电子速度平行
C.此空间可能有磁场,方向与电子速度垂直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2.试判断图中各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或带电粒子的带电性。
 
A.竖直向上 B.垂直纸面向里 C.带正电 D.垂直纸面向外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A、B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球带电量为-3q,B球带电量为7q,现将两球接触后分开,A、B带电量分别变为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1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种,无论哪种方法,都是电荷在物体之间的转移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是____________ 。
15.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 ____________ 来决定,与放入电场的电荷无关。由于电场强度由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因此电场强度是 ____________。
16.元电荷e=____________; 静电力常量k=____________。
17.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电流发热具有下述规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的二次方、导体的__________、通电的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18.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____________所指方向,就是该点的_____________。
19.地球南极对应于地磁_____________ 地球北极对应于地磁____________。
20.左手定则的判定方法是: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____________,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____________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____________,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______________的方向。
三.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10分)
21.在一根长为0.2m的直导线中通入2A的电流,将导线垂直放在磁感应强度为0.5T的匀强磁场中,求导线受到的安培力的大小?命题人:房晓娟 审题人:陈声兰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关于元电荷和点电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体积很小的带电体就是点电荷
D.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真空中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电荷,若其中一个点电荷增加了,但仍然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另一点电荷的电量一定减少了 ( )
A. B. C. D.
3.一带电量为q的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为F,该点场强大小为E,则下面能正确反映这三者关系的是( )
4.如图所示,带箭头的线表示某一电场的电场线。在电场力作用下,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经A点飞向B点,径迹如图中虚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粒子带正电
B.粒子在A点加速度小
C.粒子在B点动能大
D.A、B两点相比,B点电势较高
5.如图,A、B、C三点在匀强电场中,AC⊥BC ,∠ABC=60°,=20cm,把一个电量q= 1×10-5C的正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不做功;从B移到C,电场力做功为 ×10-3J,则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是 ( )
A.866V/m,垂直AC向上
B.866V/m,垂直AC向下
C.1000V/m,垂直AB斜向上
D.1000V/m,垂直AB斜向下
6.如图所示为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一带正电的液滴从静止开始由电场中的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ab连线与电场线成45°角,则错误的是:( )
A.匀强电场方向向右
B.液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液滴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D.液滴的电势能减少
8.关于电容器的电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所带的电荷越多,电容就越大 B.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越高,电容就越大
C.电容器所带电荷与两极间的电压成正比 D.电容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的物理量
9.要使氢离子和一价锂离子垂直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射出偏转电场时的偏转角相同,这些离子进入电场时具有相同值的物理量是 ( )
A.动能 B.质量 C.速度 D.加速度
10.如图所示为示波管的示意图,要使屏上的光点P向下偏移的距离增大,可以 ( )
A.保持偏转电压U2 增大加速电压U1
B.保持偏转电压U2 减小加速电压U1
C.增大加速电压U1 增大偏转电压U2
D.增大加速电压U1 减小偏转电压U2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11.A、B两点电荷,原来相距r,相互作用力为F。若将A、B的电荷量都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则相互作用力为________。若再将距离也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则相互作用力为________。
12.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a、b、c三点,a、b相距 4 cm,b、c相距10 cm。将一个带电荷量为2×10-8 C 的电荷从a点移到b点时,电场力做功为4×10-6 J。将此电荷从b点移到c点时电场力做功为________ J,a、c间电势差为________V。
13.A、B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上两点,一正电荷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电场线从A点到B点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如上图所示。比较A、B两点电势φ的高低和场强E的大小: φA________φB,EA________EB。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4.带电量为+0.01C的粒子,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先后经过电场中的A、B两点,飞经A点时动能为10J,飞经B点时动能为4J,则带电粒子从A点到B点过程中电势能增加了______________J,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_______________。
15.一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2×l0-8F,两极板间的电压U=2V,则它的带电量Q=____________C;保持与电源相连,如果两极板间的距离减为原来的一半,则它的带电量变为______________C,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将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16题10分,17题12分,18题16分,共38 分)
16.如图所示的电场中,已知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20V.求:
(!)电荷q=5×l0-8C由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2)若电荷q=5×l0-8C在A点得电势能为Ep=5×l0-7J,B的电势能是多少
17.一个电量q=5×l0-8C的正的点电荷放在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A,B是在同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电荷在A点受到的电场力是5×l0-5N,则:
(1)此电场的场强是多大
(2)此电荷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移动了0.4m而到达B点,则到达B点的动能多大
18.如图所示为两组平行板金属板,一组竖直放置,一组水平放置,今有一质量为m的电子静止在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的A点,经电压U0加速后通过B点进入两板间距为d、电压为U的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间,若电子从两块水平平行板的正中间射入,且最后电子刚好能从右侧的两块平行金属板穿出,A、B分别为两块竖直板的中点,求:
(1)电子通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
(2)右侧平行金属板的长度;
(3)电子穿出右侧平行金属板时的动能。命题人:胡明波 审题人:郑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120分钟 , 满分:150分 ;
第Ⅰ卷 (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算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算法与求解一个问题的方法相同
B.算法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不能重复使用
C.算法过程要一步一步执行
D.有的算法执行完以后,可能没有结果
2、计算机中常用16进制,采用数字0~9和字母A~F共16个计数符号与10进制得对应关系如下表:
16进制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10进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例如用16进制表示D+E=1B,则(2×F+1)×4=( )
A. 6E B.7C C. 5F D. B0
3、点()在圆的内部,则的取值范围是( )
A.-1<<1 B. 0<<1 C.–1<< D.-<<1
4、圆关于直线对称的圆的方程是( )
A. B.
C. D.
5、两圆,的公切线有且仅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6、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若输出的S=57,则判断框内为(  )
A.k>4 B.k>5 C.k>6 D.k>7
7、 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输入为,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
A. B. C. D.
8、某校期末考试后,为了分析该校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的成绩单,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名学生是个体
C.每名学生的成绩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样本的容量是100
9、 已知与之间的一组数据:
0 1 2 3
1 3 5 7
则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必过点(  )
A. B. C. D.
10、过点A(1,-1)、B(-1,1)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的圆的方程是( )
A、(x-3)2+(y+1)2=4   B、(x+3)2+(y-1)2=4
C、(x-1)2+(y-1)2=4 D、(x+1)2+(y+1)2=4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某校高中部有三个年级,其中高三有学生10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85的样本,已知在高一年级抽取了75人,高二年级抽取了60人,则高中部共有_ __学生.
12.分别写出下面程序(1)和(2)的运行结果(1) ;(2) ;
13.抽取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估计此200辆汽车的平均时速为 .
14、已知直线与圆,则上各点到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15.自点 的切线,则切线长为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某商场为迎接国庆举办促销活动,活动规定,购物额在100元及以内不予优惠,在100~300元之间优惠货款的5%,超过300元之后,超过部分优惠8%,原优惠条件仍然有效,写出顾客的购物额与应付金额之间的程序,要求输入购物额,能够输出实付货款,并画出程序框图.
17、 (本小题满分12分)某高校在2009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成绩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的笔试成绩,按成绩分组,得到的频率分布表如下左图所示.(Ⅰ)请先求出频率分布表中①、②位置相应的数据,再在答题卷上完成下列频率分布直方图;(Ⅱ)为了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高校决定在笔试成绩高的第3、4、5组中用分层抽样抽取6名学生进入第二轮面试,求第3、4、5组每组各抽取多少名学生进入第二轮面试?
组号 分组 频数 频率
第1组 5 0.050
第2组 ① 0.350
第3组 30 ②
第4组 20 0.200
第5组 10 0.100
合计 100 1.00
18、(本小题满分12分)在2007全运会上两名射击运动员甲、乙在比赛中打出如下成绩:
甲:9.4,8.7,7.5,8.4,10.1,10.5,10.7,7.2,7.8,10.8;
乙:9.1,8.7,7.1,9.8,9.7,8.5,10.1,9.2,10.1,9.1;
用茎叶图表示甲,乙两个成绩;并根据茎叶图分析甲、乙两人成绩;
19、(本小题满分13分)求圆心在直线上,且过两圆 ,交点的圆的方程。
20、(本小题满分12分)设计一个算法,求表达式12+22+32+…+102的值,画出程序框图.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方程的方程,直线
(1)求的取值范围; (2)若圆与直线交于P、Q两点,且以PQ为直径的圆恰过坐标原点,求实数m的值.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 _ __; 12.(1) ;(2) ;
13. ;14、____________;15. 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17、 (本小题满分12分)
组号 分组 频数 频率
第1组 5 0.050
第2组 ① 0.350
第3组 30 ②
第4组 20 0.200
第5组 10 0.100
合计 100 1.00
18、(本小题满分12分)
19、(本小题满分13分)
20、(本小题满分12分)
21、(本小题满分14分)
一 、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B A B D A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 3700 12、 7,6 13、 62
14、  15、3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16、[解析] 设购货款为x,实付货款y元.
则y=
程序框图如右图所示.
程序如下:
INPUT “输入购货款x=”;x
IF x<=100 THEN
 y=x
17、解:(Ⅰ)由题可知,第2组的频数为人,
第3组的频率为,
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Ⅱ)因为第3、4、5组共有60名学生,
所以利用分层抽样在60名学生中抽取
6名学生,每组分别为:
第3组:人,
第4组:人,
第5组:人,
所以第3、4、5组分别抽取3人、2人、1人。
18、如图所示,茎表示成绩的整数环数,叶表示小数点后的数字。
由上图知,甲中位数是9.05,乙中位数是9.15,乙的成绩大致对称,
可以看出乙发挥稳定性好,甲波动性大。
20、解:第一步,令S=0,i=1.
第二步,判断i是否小于或等于10,若是,则执行第三步;若否,则输出S.
第三步,令S=S+i2,并令i=i+1,然后返回第二步.
程序框图:
(第17题图)考试时间:6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命题人:杨庆忠 审题人:汪春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9 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C.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D.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2.区域的特征有(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是平原地区 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C.都位于入海口处 D.土壤都比较肥沃。
4.关于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农作物复种指数低
B.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没有不利影响
C.气候条件优越,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甜菜
D.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5.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6.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是 ( )
A.春小麦、高粱、玉米 B.大豆、甜菜、棉花
C.冬小麦、油菜、柑橘 D.春小麦、棉花、梨
7.能够体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是 ( )
①位于东部沿海南部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 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②③⑦⑧ D. ⑤⑥⑦⑧
8.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9.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10.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比如自然灾害防御系统。据此完成11~14题:
11.若想实时获取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分布及面积等信息,优先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应是( )
A人工实测. B.电脑虚拟技术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12.应用GIS技术的最终目的是( )
A .处理信息 B.记录信息 C.便于信息查询 D.为地理决策提供信息
13.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
A.自己所在的季节 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14.“数字地球”是( )
A.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指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指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15~22题。
15.下列那一项不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
A.土地沙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
16.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变异
17.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8.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 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是( )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19.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裸岩 D.次生盐渍化
20.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向两侧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21.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22.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23~25题:
23.“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24.有关森林的砍伐导致的环境变化,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物种资源减少 B.水土流失加重
C.全球变暖 D.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储量增加
2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26.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能吸纳和停滞大量的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27.关于世界森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陆地2/3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
B.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
C.亚洲、大洋洲分布最广
D.多分布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好、开发早的地方
28.下列各地区不属于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区的是( )
A.非洲刚果流域 B.南美洲亚马孙流域
C.我国的海南省至云南一带 D.东南亚地区
29.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
B.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
C.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D.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0.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考试时间:6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命题人:杨庆忠 审题人:汪春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40分)
31.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甲图所示的是我国 地区;乙图所示的是我国 平原地区。(4分)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12分)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3)请指出甲地与我国其他商品粮生产基地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4分)
(4)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请指出两地发展农业共同的自然区位优势:(4分)
32.读新疆和田地区的有关材料和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年平均降水量(mm) 33
年平均蒸发量(mm) 2600

材料二
人口(万人) 耕地(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 50 12.7
20世纪90年代 150 18.1
(1)和田地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___;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而变化。(4分)
(2)三道防线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___。(6分)
(3)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字母填入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影响的关联图中(每个空格内限填一项,有的选项可不选用)。(6分)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命题人:周红冰 审题人:王后贵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1.下列有关物质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
A.1,3—丁二烯的分子式:C4H8 B.溴乙烷的电子式:
C.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 D.乙炔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2.CH3CH(C2H5)CH(CH3)2的名称是 ( )
A.1,3-二甲基戊烷 B.2-甲基-3-乙基丁烷 C.3,4-二甲基戊烷 D.2,3-二甲基戊烷
3.下列有机物属于酚的是 ( )
A. C6H5—CH2OH B. HO—C6H4—CH3 C. C10H7—OH D. C6H5—CH2CH2OH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2H6和C4H10一定是同系物 B.C2H4和C4H8一定都能使溴水退色
C.C3H6不只表示一种物质 D.烯烃中各同系物中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5. 下列仪器:①漏斗 ②容量瓶 ③蒸馏烧瓶 ④天平 ⑤ 分液漏斗 ⑥ 滴定管 ⑦ 燃烧匙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⑦
6.不能用水浴加热的实验是 ( )
A.苯的硝化反应 B.银镜反应 C.乙醛与新制Cu(OH)2 悬浊液 D.由乙醇制乙烯
7.下列各物质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形成顺、反异构体的是( )
A.1,1—二氯乙烯 B.丙烯 C.1—丁烯 D.2—戊烯
8.可以用来鉴别己烯、甲苯、乙酸乙酯、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
A.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溴水 B.碳酸钠溶液 溴水
C. 氯化铁溶液 溴水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氯化铁溶液
9.某学生将一氯丙烷和NaOH溶液共热煮沸几分钟后,冷却,滴入AgNO3溶液,结果未
见到白色沉淀生成,其主要原因是( )
A.加热时间太短 B.不应冷却后再滴入AgNO3溶液
C.加AgNO3溶液后未加稀HNO3 D.加AgNO3溶液前未用稀HNO3酸化
10.下列反应不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A.CH3CH2OHCH2=CH2↑+H2O
B.CH3CHBrCH3+NaOH→CH3CH=CH2+NaBr+H2O
C.
D.2CH3OHCH3-O-CH3+H2O
1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不论二者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则完全燃烧时消耗
O2和生成的H2O的质量不变的是 ( )
A.C2H2 C6H6 B.C2H6 C3H6 C.C2H4 C3H4 D.C2H4 C2H5OH
12. 除去溶解在苯中的少量苯酚,正确的方法是( )
A.过滤 B.用分液漏斗分液
C.通入足量CO2后,过滤 D.加入适量NaOH溶液,反应后再分液
13.有机物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它们化学性质的改变。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苯酚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行
B.乙醇分子能发生消去反应,而2,2—二甲基—1—丙醇不行
C.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
D.等物质的量的甘油和乙醇分别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甘油产生的H2
14.某烃的分子式为C10H14,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分子结构中只含有一个烷基,则此烷基的结构共有: (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5.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该有机物不可能发生的反应(    )
①氧化 ②取代 ③加成 ④消去 ⑤还原 ⑥酯化 ⑦水解 ⑧加聚
A.② B.④ C.⑥ D.⑧
16.某烃的结构简式为:分子中含有四面体结构的碳原子(即饱和碳原子)数为a,在同一直线上的碳原子数为b,在同一平面上的碳原子数为c,则a、b、c分别为(  )
A.4,3,5 B.4,3,6 C.2,5,4 D.4,6,4
17. 用16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金属钠完全反应,产生5.6L氢气(标准状况),该醇是
A.甲醇 B.乙醇 C.丙醇 D.丁醇
18.某气态烃0.5mol能与1molHCl加成,转变为氯代烷烃,加成后产物分子上的氢原子又可被3molCl2完全取代,则该烃可能是
A.CH≡CH B.CH≡CCH3 C.CH3C≡CCH3 D.CH2=CHCH3
19.以下4种有机物的分子式都是C4H10O:
能被氧化为含相同碳原子数的醛的是( )
A.①② B.只有② C.②③ D.③④
20.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11Cl,分析数据表明:分子中有两个-CH3、两个-CH2-、
一个和一个-Cl,它的可能的结构有几种
A.3 B.4 C.5 D.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8分)
21.(10分) 现有各组物质:①O2和O3 ②和 ③和④和 ⑤和 ⑥ ⑦和质量数为238、中子数为146的原子、

请按要求用序号填空:
(1)属于同系物的是 (2)属于同分异构体是 (3)属于同位素的是
(4)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5)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22.(8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有机物分子的三维结构的研究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氢原子的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峰值(信号)也不同,根据峰值(信号)可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例如乙醚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CH2-CH3其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峰值(信号)有两个,如图(1)所示:
(1)下列物质中,其核磁共振氢谱中给出的峰值只有一个的是
A. B.
C. D.
(2)化合物A和B的分子式都是C2H4Br2,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图(2)所示,则A的结构简式为: 请预测B的核磁共振氢谱上有 个峰(信号)。
(3)简要说明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来确定C2H6O的分子结构的方法是

23.(10分)从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下列有关7步反应(其中无机产物都已略去),其中有2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试回答:
(1)反应 和 属于取代反应。
(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B ,C
(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4)反应⑤的方程式是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
24.(12分)某有机物的蒸汽密度是相同条件下CO2密度的两倍,取该有机物22 g完全燃烧后,得到18 g水和22.4 L二氧化碳(标准状况下),试求:
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若该有机物可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请写出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命题人:阮宜亮 审题人:郑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圆的切线方程中有一个是 ( )
A.x-y=0    B.x+y=0    C.x=0    D.y=0
2.为了调查全国人口的寿命,抽查了十一个省(市)的2 500名城镇居民.这2 500名城镇居民的
寿命的全体是(  )
A.总体 B.个体 C.样本 D.样本容量
3.如果一组数中每个数减去同一个非零常数a,则这一组数的 (  )
A.平均数不变,方差不变
B.平均数改变,方差改变
C.平均数不变,方差改变
D.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
读下面程序框图,完成4—5题。
4.循环体执行的次数是( )
A.50 B.49 C.100 D.99
5.程序输出的结果为( )
A.5049 B.4850 C.2450 D.2550
6.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BB1,则AB1与C1B所成角的大小为( )
A.60° B.90° C.105° D.75°
7.如图,ABCD—A1B1C1D1是正方体,B1E1=D1F1=,则BE1与DF1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A. B.
C. D.
8.已知=(2,-1,3),=(-1,4,-2),=(7,5,λ),若、、三向量共
面,则实数λ等于 ( )
A. B.
C. D.
9.右边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
A B C D
10.已知半径为1的动圆与圆(x-5)2+(y+7)2=16相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
方程是( )
A.(x-5)2+ (y+7)2=25 B.(x-5)2+(y+7)2=17或(x-5)2+(y+7)2=15
C.(x-5)2+(y+7)2=9 D.(x-5)2+(y+7)2=25或(x-5)2+(y+7)2=9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圆:和:的位置关系
是_______ ___
12.将一批数据分成5组列出频率分布表,其中第1组的频率是0.1,第4组与 第5组的频率之和是0.3,那么第2组与第3组的频率之和是 。
13.若实数x,y满足的最大值是 .
14.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1B1的中点,求直线AE与平面ABC1D1所成角的正弦值 .
15.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中,点P(2,3,4)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坐标为 。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 ;12. ;13. ;
14. ;15. .
三、解答题(共75分)
16.(12分)求经过点,和直线相切,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方程.
17.(12分)某工厂2010年生产轿车200万辆,技术革新后预计每年的产量比上一年增加5%,问最早哪一年生产的轿车超过300万辆?试设计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框图.
18. (12分)有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各组数据的频数如下.
分 组 频 数 频 率
[12.5,15.5 6
[15.5,18.5 16
[18.5,21.5 18
[21.5,24.5 22
[24.5,27.5 20
[27.5,30.5 10
[30.5,33.5 8
合计 100
(1)请完成频率分布表;
(2)根据上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根据上表,估计数据落在[21.5,30.5]范围内的频率约为多少
19.(12分)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求平面A1BC1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20.(13分)已知圆x2+y2+8x-4y=0与以原点为圆心的某圆关于直线y=kx+b对称,
(1)求k、b的值;(2)若这时两圆的交点为A、B,求∠AOB的度数.
21. (14分)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点E为棱AB的中点,求:
(Ⅰ)D1E与平面BC1D所成角的大小;
(Ⅱ)二面角D-BC1-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Ⅲ)异面直线B1D1与BC1之间的距离.
a=0
j=1
WHILE j<=5
a=(a + j) MOD 5
j=j+1
WEND
PRINT a
END
第9题命题人:郑志红 审题人:杨海生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南非世界杯上,每当自己的队伍进了球,我们看到巴西球迷敲着鼓,跳起了桑巴舞;而法国球迷双臂前伸,双手左右翻动,跳起了法兰西舞蹈;韩国球迷穿戴者典雅的高丽古装,敲响了鲜族长鼓。不同国度的球迷不同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A.多样性 B.继承性 C.同一性 D.稳定性
2.孔子的《论语》被公认为代表中国文化首屈一指的著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存续下来,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某校积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把学校办成“文化的大观园”,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 如何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 C.行为选择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管理与创新”培训班上,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院长李伟林作了题为《招商引资创新与实践——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报告,他指出:“招商引资最终靠筑巢引凤,筑巢引凤首先要进行战略发展策划。一个地区的战略发展,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6.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7.“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表明了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下面四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分别属于___________的继承。
A.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思想 传统文艺
B.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C.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习俗
D.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传统文艺
文化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我们所讲的“文化”包括:
①语言和文字 ②自然科学和科技 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④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⑤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⑤⑥
11.《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见过猴、猪和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对动物的反映
1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当我们在参观“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展”,欣赏丰富多彩的绘画、书法、雕塑时,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迪,在情感的共鸣中获得教益,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在无形中得以培养。这说明优秀文化作品能:
①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审美水平 ②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③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人格④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影响人、震撼人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湖北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地域,所以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艺术仍然带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与严肃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张扬而绚烂的。上述材料表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B、各地的文化是相同的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D、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14.2010年6月12日至13日,由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大厦召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是大众传媒:
A、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传播信息都是真实的
C、具有生动、形象和真实的特点
D、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15.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0年6月17日—7月12日在南非举行,参加本次世界杯的32支队伍,代表32种风格,如巴西队桑巴舞般的轻灵飘逸,西班牙队斗牛士般的华丽,德国队战车般的严谨和高效。这反映了:
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文化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D、文化的稳定性和时代性
16.客家人是汉族的独特群体,客家先祖经过历次大迁徙,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岭南文化相应的发生变化;客家人在岭南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围屋和方言就是见证:
①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②文化交流促进教育的发展③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④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人口迁徙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宋诗《清明》说:“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期间“乞新火”表明: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清明节的内容是永恒不变的④透过民族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我国国代钧窑瓷器历来被国人称为“国之瑰宝”今天的工匠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互借鉴,并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再放光彩。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0年6月8日,“澳大利亚文化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澳大利亚文化年”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举办,2011年至2012年将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 中澳互办文化年表明:
A、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交流 B、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作者的灵感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D、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0.“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错误,是因为:
A、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B、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C、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D、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1.下列各项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经济理论   ②政治制度     ③哲学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
C.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3.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24.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B.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5.文化之所以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其
A.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成为心灵的火炬、前进的旗帜
C.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D.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一. 选择题部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产值目前已经占到CDP的31%;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 日本文化产业的盈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盈利。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存在巨大逆差。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7.(14分)中日韩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通过的《南通宣言》认为,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沟通不同国家人民心灵的不可替代的纽带与桥梁。中日韩三国本着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宗旨,达成如下共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则,为保护和发展三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我们将秉承对话与合作之精神,加强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文化这一精神的桥梁促进三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建立并发展三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进而促进三国的和睦相处及自由与繁荣……”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我们应如何尊重三国文化的多样性?
(2)加强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何意义?
28.(10分).湖南强力保护“红色文化”。湖南伟人辈出,人杰地灵,“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伟人故居是“红色旅游”的品牌。该省文化部门、卫生部门表示,要以“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旅游”反哺“红色文化”。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29.(16分)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亨廷顿炮制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东方的中国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者,亨廷顿相信,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为激烈,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你将如何回答?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