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兴二年,石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大醵七日。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以张离、刘谟等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时晋征北将军祖逖据谯,将平中原。逖善于抚纳,自河以南多背勒归顺。勒惮之,乃下书曰:“祖逖屡为边患。逖,北州士望也,傥有首丘之思。其下幽州,修祖氏坟墓,为置守冢二家。冀逖如赵他感恩,辍其寇暴。”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薰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签之。自是兖豫父安,人得休息矣。勒以参军樊坦清贫,擢授章武内史。既而入辞,勒见坦衣冠弊坏,大惊曰:“樊参军何贫之甚也!”坦性诚朴,率然而对曰:“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勒笑曰:“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坦大惧,叩头泣谢。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赐车马衣服装钱三百万,以励贪俗。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其天资英达如此。勒将营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切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中书令徐光进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而更不欲闻忠臣之言,岂夏癸、商辛之君邪?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故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而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又下书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答策上第者拜议郎,中第中郎,下第郎中。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选自《晋书·载记第五·石勒》,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B.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C.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D.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用社稷代指国家。B.首丘,相传狐狸将死时,头会朝向它出生的土丘,后以“首丘”比喻归葬故乡。C.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唐虞时代是太平盛世。D.郎中,古职官名,秦、汉时代,掌管宫廷侍卫;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勒称王改元,建章立制。他制定了严格的法令,强调胡汉平等,不允许胡人欺侮汉人中的布衣百姓,派人到各地巡视,勉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B.石勒体恤下属,胸襟开阔。参军樊坦衣冠破旧,并声称遭到羯贼抢劫,石勒身为羯族领袖,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赐给他车马衣服和金钱来补偿。C.石勒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石勒尊崇汉学,亲自到学校考查学生经书要义,对成绩优异地赏给他们布帛;常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并进行评价。D.石勒从谏如流,知错能改。石勒要修建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劝谏,石勒勃然大怒;徐光的劝阻让他幡然醒悟,最终赏赐续咸,进而下诏广招人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大铺七日。(4分)(2)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4分)14.石勒是如何化解与东晋名将祖逖的敌对关系的? (3 分)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 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些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4分)(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4分)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①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注]①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祖,始祖,远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B.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D.民部,即户部,汉置民曹,主财用,隋改称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王派遣郑元璹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C.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敕令延时宣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14.文末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同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愿陛下深慎之!”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闻谏诤。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太宗曰:“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B.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C.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D.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指古代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B.刺史,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C.股肱,股是大腿,肱是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这里指辅佐帝王的重臣。D.元龟,即大龟,在古代用于占卜。文中用来比喻可以用来提供借鉴的往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为执政者对谗言的辨别能力非常关键,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明君,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但怕心有余而力不足。B.魏徵对于唐太宗杜绝谗言的态度表示支持,他引经据典,使用了《礼记》、《诗经》以及孔子的话来劝诫唐太宗要保持高度的谨慎。C.蒲州刺史赵元楷意欲献媚讨好,大肆装饰官署,还准备鱼羊送与贵戚。但唐太宗毫不领情,斥为“亡隋弊俗”,他因此羞愧害怕而死。D.褚遂良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仅要记录皇帝的善行,也不能隐瞒其过失,太宗也认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2)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1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邪》,文中介绍了哪些杜绝谗言的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馀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工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芭奏列其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乃迁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吴遣大将朱异、丁奉等来迎,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异等收馀众而退,寿春平。拜苞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顷之,代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苞因入朝。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后每与陈骞讽魏帝以历数已终,天命有在。及禅位,苞有力焉。武帝践阼,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帝闻之,谓羊祜曰:“吴人每来,常东西相应,无缘偏尔,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祜深明之,而帝犹疑焉。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时邺奚官督郭廙上书理苞。帝诏曰:“前大司马苞忠允清亮,才经世务,干用之绩,所历可纪。宜掌教典,以赞时政。其以苞为司徒。”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以公还第,已为弘厚,不宜擢用。”诏曰:“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于是就位。苞在位称为忠勤,帝每委任焉。泰始八年薨。帝发哀于朝堂,车驾临送于东掖门外。策谥曰武。咸宁初,诏苞等并为王功,列于铭飨。(《晋书·石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注B.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C.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D.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可代表皇帝行使权利。晋朝时,持节比下文的假节权利要大。B.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亦作“践位”。此处指后者。C.教典,教育法规,是周官太宰六典之一。古代帝王重视用教育教化作为手段,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D.铭飨,指列名受祭。石苞死后享受王的丧制,其生平、功绩铸、刻或写在器物之上,以供后人祭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石苞初入仕途,被人赏识。石苞地位低微时,先后被郭玄信、赵元儒、许允称赞,他们都认为石苞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B.石苞智慧无双,忠勇可嘉。他统率青州诸军击败吴军,平定寿春。司马昭死后,他不顾及僭越,坚持对其采用帝王的葬礼。C.石苞偶受怀疑,终被认可。淮北监军王琛诬陷石苞和吴国有勾结;有官员认为石苞能力不足,不应提拔,武帝最终相信他。D.石苞因忠诚勤奋,死后受褒奖。生前,皇帝常常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死后,由礼部上报,经司马昭同意,赐予美好的谥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 (4分)(2)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4分)14.面对监军王琛的诬陷和武帝的多疑,石苞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3分)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模块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已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悉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主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11.根据《基础知识手册》第1页到第14页文化常识复习内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B.出,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指的是京官外调。C.祭酒,官职名,古代主管科举考试的教育行政长官。D.第,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力主北伐。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B.祖逖善用计谋。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C.祖逖宽厚仁爱。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D.祖逖忧愤病逝。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2)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14.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文言文阅读专题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兴二年,石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大醵七日。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以张离、刘谟等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时晋征北将军祖逖据谯,将平中原。逖善于抚纳,自河以南多背勒归顺。勒惮之,乃下书曰:“祖逖屡为边患。逖,北州士望也,傥有首丘之思。其下幽州,修祖氏坟墓,为置守冢二家。冀逖如赵他感恩,辍其寇暴。”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薰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签之。自是兖豫父安,人得休息矣。勒以参军樊坦清贫,擢授章武内史。既而入辞,勒见坦衣冠弊坏,大惊曰:“樊参军何贫之甚也!”坦性诚朴,率然而对曰:“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勒笑曰:“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坦大惧,叩头泣谢。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赐车马衣服装钱三百万,以励贪俗。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其天资英达如此。勒将营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切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中书令徐光进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而更不欲闻忠臣之言,岂夏癸、商辛之君邪?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故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而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又下书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答策上第者拜议郎,中第中郎,下第郎中。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选自《晋书·载记第五·石勒》,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B.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C.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D.逖闻之甚悦/遣参军王愉使于勒/赠以方物修结/和好勒厚宾/其使遣左常侍董树报/聘以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用社稷代指国家。B.首丘,相传狐狸将死时,头会朝向它出生的土丘,后以“首丘”比喻归葬故乡。C.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唐虞时代是太平盛世。D.郎中,古职官名,秦、汉时代,掌管宫廷侍卫;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勒称王改元,建章立制。他制定了严格的法令,强调胡汉平等,不允许胡人欺侮汉人中的布衣百姓,派人到各地巡视,勉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B.石勒体恤下属,胸襟开阔。参军樊坦衣冠破旧,并声称遭到羯贼抢劫,石勒身为羯族领袖,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赐给他车马衣服和金钱来补偿。C.石勒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石勒尊崇汉学,亲自到学校考查学生经书要义,对成绩优异地赏给他们布帛;常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并进行评价。D.石勒从谏如流,知错能改。石勒要修建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劝谏,石勒勃然大怒;徐光的劝阻让他幡然醒悟,最终赏赐续咸,进而下诏广招人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大铺七日。(4分)(2)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4分)14.石勒是如何化解与东晋名将祖逖的敌对关系的? (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3 分)C11.(3 分)A(“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12.(3 分)A(“不允许胡人欺侮汉人中的布衣百姓”错,文中“不得侮易衣冠华族”意思是“不得欺负汉人中的士族士绅”。)13.(8 分)⑴(4 分)对于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努力耕作的人以及舍生取义者的遗孤各按等次赏赐布帛,聚饮七天。(注意“孝悌”“死义”“有差”“酺”的翻译。)⑵(4 分)作为君主不能这样独断专行啊!(我)难道不明白续咸谏言的忠诚吗?原先我是与他开玩笑罢了。(注意“自专”“如是”“识”“戏”的翻译。)14.(3 分)①下诏修建祖逖的祖坟,并设两户人家守护;(1 分)②热情款待祖逖派来的使者;(1 分)③派董树回访祖逖,给予厚礼。(1 分)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 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些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4分)(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4分)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①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注]①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祖,始祖,远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B.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D.民部,即户部,汉置民曹,主财用,隋改称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王派遣郑元璹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C.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敕令延时宣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14.文末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10. B 。解析:“克”是攻克的意思,宾语应该为“长安”,不需要断开,排除AD。“郡县长吏及……羌酋长”为“争遣子弟入见”的主语,“子弟”为前面“遣”的宾语,也是后面“入见”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C。句意:唐王攻克长安之后,便致函通告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至巴蜀,各地的郡县长官、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见唐王请求归顺,有关衙门每天要回复数以百计的信函。故选B。11.C 解析:C项“也称建元”错。“改元”和“建元”不同。“建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第一次建立年号。“改元”,在建元之后,一个皇帝多次改变年号。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12.D解析:D项“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错误,原文“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今王业经始”。隋炀帝大业年间,内史宣布命令有时前后相反,负责的部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此处说的是敕令出现前后矛盾的是“大业”年间,而“今王业经始”已经明确“大业”与唐高祖无关。13.(1)如果一定要遵循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评分点:“循”,遵循,依照;“伪饰”,虚假矫饰;“罔人”,欺骗他人,欺诈之人,各点1分,大意1分。共4分。(2)唐高祖把日常事务委任给萧瑀,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评分点:“委”,委托,托付;“委萧瑀以庶政”,“以庶政”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无”,无论;“关掌”,掌握,掌管。每点1分,共4分)14. 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②借此为其不依旧例,选择宽大处理隋皇室后裔提供依据。【评分标准】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句意相近即可,答原句不得分。译文: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隋恭帝杨侑下诏,特许唐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自己的名字。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吏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李渊派遣太常卿郑元璹率领军队才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任命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授权他随机处置事务。乙卯,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李渊九锡的特殊礼遇。唐王李渊对僚属说:“这是谄谀逢迎的人做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行吗?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考究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武三王,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怎么可以废除呢!”唐王说:“唐尧、虞舜、商汤王、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年一定要效仿唐尧、虞舜禅让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戊午,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唐王,退居到代王府邸。甲子,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唐高祖李渊任命隋室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唐高祖曾经有敕令但内史没有及时宣布执行,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易行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室内史省时间很久了,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帝王大业刚刚开始经营,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次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勘定,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唐高祖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唐高祖李渊下诏说:“近代以来,时运变迁革易,前代宗室的亲族,没有不被全部诛杀的。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那些隋室子孙,如蔡王杨智积等的子孙,一起交付主管部门,根据才能大小选拔任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同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愿陛下深慎之!”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闻谏诤。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太宗曰:“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B.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C.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D.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指古代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B.刺史,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C.股肱,股是大腿,肱是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这里指辅佐帝王的重臣。D.元龟,即大龟,在古代用于占卜。文中用来比喻可以用来提供借鉴的往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为执政者对谗言的辨别能力非常关键,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明君,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但怕心有余而力不足。B.魏徵对于唐太宗杜绝谗言的态度表示支持,他引经据典,使用了《礼记》、《诗经》以及孔子的话来劝诫唐太宗要保持高度的谨慎。C.蒲州刺史赵元楷意欲献媚讨好,大肆装饰官署,还准备鱼羊送与贵戚。但唐太宗毫不领情,斥为“亡隋弊俗”,他因此羞愧害怕而死。D.褚遂良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仅要记录皇帝的善行,也不能隐瞒其过失,太宗也认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2)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1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邪》,文中介绍了哪些杜绝谗言的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D(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11.(3分)B(刺史为地方官职。)12.(3分)C(“他因此羞愧害怕而死”错。)13.(1)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因为它就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因为他们就停止谋划诡计。(4分,“为”“奸邪”“寝”一点1分,句意1分)(2)魏徵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胡乱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4分,“雠”“拔”“谗构”一点1分,句意1分)14.①借鉴历史经验和史书记载;②身体力行,亲自教化官吏;③广开言路,信任辅佐之臣(3分,每点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会被他们蒙蔽,忠义之臣就会受到排挤打击,蒙受不白之冤。所以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的小人迷惑。古人说:‘世道混乱,那么谗言就会大行其道。’这话的确中肯。我常常想,应该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只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觉悟。史书说:‘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因为它就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因为他们就停止谋划诡计。’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魏徵说:“《礼记》上写道:‘对自己不能亲见的事情要谨慎,对自己不能耳闻的事情要警觉。’《诗经》说:‘要憎恶小人搬弄是非的嘴,那会搅乱四方邻邦。’另外孔子说,‘邪恶善辩的口才会使国家覆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希望陛下要谨慎啊。”贞观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督促当地百姓一律穿上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拜谒,并大肆装饰官署,营建城楼雉堞用来献媚讨好。又偷偷地饲养了几百头羊、几千条鱼,准备馈送朝廷贵戚。唐太宗知道这事后,把他召来训斥道:“你为此养羊养鱼,雕饰院宇,这是过去隋朝的坏习惯,如今不能再这么做了。你应该体会我的心意,把这套坏的作风改掉。”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很快就死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我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够顺从天意,使天下获得太平,都必须依赖于大臣的辅佐。我希望众大臣广开言路,申明冤情,让我听到诤言。我发现,历朝历代只要君王怀疑臣下,那么下面的意见就不会传达到朝廷上面,想要臣民们尽职尽忠,是不可能的。而无耻小人,专以诽谤他人为能事,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从今以后,凡有人上书揭发别人的小过失,应当以诽谤之罪论处。”魏徵做秘书监的时候,有人告发他谋反。唐太宗非常气愤地说:“魏徵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结果唐太宗不询问魏徵,反而把告发者处以斩首之刑。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近来你们记录我所做的事情是善还是恶呢?”褚遂良说:“朝廷专门设置了史官,君主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善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不加隐瞒。”唐太宗说:“我现在正在认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没有我的过失可写。一是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作为鉴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办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这三点我会坚持下去,始终不会改变。”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馀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工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芭奏列其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乃迁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吴遣大将朱异、丁奉等来迎,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异等收馀众而退,寿春平。拜苞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顷之,代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苞因入朝。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后每与陈骞讽魏帝以历数已终,天命有在。及禅位,苞有力焉。武帝践阼,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帝闻之,谓羊祜曰:“吴人每来,常东西相应,无缘偏尔,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祜深明之,而帝犹疑焉。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时邺奚官督郭廙上书理苞。帝诏曰:“前大司马苞忠允清亮,才经世务,干用之绩,所历可纪。宜掌教典,以赞时政。其以苞为司徒。”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以公还第,已为弘厚,不宜擢用。”诏曰:“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于是就位。苞在位称为忠勤,帝每委任焉。泰始八年薨。帝发哀于朝堂,车驾临送于东掖门外。策谥曰武。咸宁初,诏苞等并为王功,列于铭飨。(《晋书·石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注B.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C.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D.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可代表皇帝行使权利。晋朝时,持节比下文的假节权利要大。B.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亦作“践位”。此处指后者。C.教典,教育法规,是周官太宰六典之一。古代帝王重视用教育教化作为手段,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D.铭飨,指列名受祭。石苞死后享受王的丧制,其生平、功绩铸、刻或写在器物之上,以供后人祭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石苞初入仕途,被人赏识。石苞地位低微时,先后被郭玄信、赵元儒、许允称赞,他们都认为石苞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B.石苞智慧无双,忠勇可嘉。他统率青州诸军击败吴军,平定寿春。司马昭死后,他不顾及僭越,坚持对其采用帝王的葬礼。C.石苞偶受怀疑,终被认可。淮北监军王琛诬陷石苞和吴国有勾结;有官员认为石苞能力不足,不应提拔,武帝最终相信他。D.石苞因忠诚勤奋,死后受褒奖。生前,皇帝常常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死后,由礼部上报,经司马昭同意,赐予美好的谥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 (4分)(2)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4分)14.面对监军王琛的诬陷和武帝的多疑,石苞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11.B12.D13.(8分)(1)玄信对他们两人说:“你们日后都会官至卿相。”石苞说:“赶车的奴仆,怎么能成为卿相呢?”(2)等到石苞到了京城,凭借着乐陵公的身份回到宅邸。他因接受委任没有功劳而感到耻辱,并没有抱怨的脸色。14.(3分)采用下属孙铄的计策,放弃军权,步行出营,住在都亭等候皇上降罪。武帝的疑心消除了。参考译文: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文雅旷达有智谋器量,容貌仪表壮伟英俊,不拘小节。县中召他为小吏,供农司马差遣。适逢担任谒者的阳翟人郭玄信奉命出使,找人给他驾车,司马把石苞和邓艾派给了他。走了十几里路,郭玄信对他们说:“你们日后应当都会官至卿相。”石苞说:“赶车的奴仆,怎么能成卿相呢?”不久又被差遣到邺城,事情长时间不能办完,于是在邺地市面上贩卖铁。集市长官沛国人赵元儒以善于发现人才闻名,见到石苞,感到惊异,于是与石苞结交。感叹石苞气量远大,应当官至公卿,因此石苞出了名。石苞求见吏部郎许允,请求做一个小县的县令。许允对石苞说:“您本是我辈中人,我应当在朝廷引荐您做官,为什么想要当小县的县令呢?”石苞回去后叹息,没想到许允竟如此了解自己。石苞逐渐升迁为景帝司马师的中护军司马。后调任邺城典农中郎将。当时曹魏王侯大多住在邺城,尚书丁谧权倾一时,二者当时势力都很大。石苞上奏列举他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更被人们称赞。后又历任东莱太守和琅邪太守,所在都有声威和恩泽。后又迁任徐州刺史。文帝在东关兵败,唯独石苞率领所辖全部部队退回。司马昭于是指着所持的符节对石苞说:“我真后悔没有把它交给您,让您来处理军机大事。”于是升石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等到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石苞统领青州诸军,挑选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用来防备外来敌寇。吴国派遣大将朱异、丁奉等来迎战,诸葛诞等人将辎重留在都陆,率轻装部队渡过黎水。石苞等人率军迎击,大败敌人。泰山太守胡烈以突袭部队走捷径袭击都陆,烧毁了诸葛诞的全部辎重物资。朱异等人收拾残兵退却,寿春收后。石苞升任镇东将军、假节,封东光侯。不久,石苞接替王基兼领都督扬州诸军事。石苞于是入朝。文帝去世,贾充、荀勖讨论葬礼采用何种规格,定不下来。石苞当时回朝奔丧,痛哭说:“他建立了这样的基业,难道能按人臣的规格安葬吗?”葬礼才确定下来。晋武帝司马昭登基,升迁石苞做了大司马。此后常常与陈骞用气数已尽,天命有所选择的话婉言劝说魏帝。等到禅让君位,石苞出了力。武帝登皇位,升他为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出身卑微,秘密上奏折说石苞与东吴人相勾结。早些时候观察云气的人说:“东南方向有大规模战争发生。”等到王琛的奏折送到,武帝非常怀疑。恰逢荆州刺史胡烈上奏东吴打算大举进攻。石苞也听说东吴军队将要进攻,于是修筑堡垒阻截水流,加强防守。武帝听说此事,对羊祜说:“吴人每次入侵,常是东西相呼应,没理由从一方出兵,难道石苞果真有心反叛吗?”羊枯竭力解释,而武帝还是怀疑石苞。适逢石苞之子石乔担任尚书郎,皇上召见他,过了一天他都没来。武帝认为石苞肯定要叛乱,打算讨伐石苞而且隐瞒了这件事。于是下诏说石苞不能预料敌人形势,构筑工事,阻断水流,烦扰百姓,下诏罢免他的官职。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讨他,以防备异常情况。石苞采用属下孙铄的计谋,放弃兵权,步行出营,住在都亭待罪。晋武帝听到这个消息,怒意解除。等到石苞到了京城,凭借着乐陵公的身份回到宅邸。他因接受委任没有功劳而感到耻辱,并没有抱怨的脸色。当时邺奚官督郭廙上书为石苞辩解。皇帝下诏书说:“前大司马石苞忠诚公允清廉正直,才干能治理世事,办事的功绩,所经历之处都可以记载。宜于掌管教化,来佐助朝政。任命石苞为司徒。”官吏上奏:“石苞先前有过失,承担不了这个重任。以公的身份离职回家,对他已经是厚待了,不宜提拔任用。”下诏说:“过去邓禹在关中受挫,而最终辅佐了汉朝,怎么能因为一点过失而掩盖大的美德呢!”于是石苞就任。石苞在职位上被称为忠诚勤奋,皇帝常把重任交给他。泰始八年去世。皇帝在朝堂上致哀,皇帝送丧到束掖门外。策封谥号武。咸宁初年,诏告石苞等人一并享受王的丧制,存铭附祭。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模块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已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悉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主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11.根据《基础知识手册》第1页到第14页文化常识复习内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B.出,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指的是京官外调。C.祭酒,官职名,古代主管科举考试的教育行政长官。D.第,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力主北伐。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B.祖逖善用计谋。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C.祖逖宽厚仁爱。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D.祖逖忧愤病逝。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2)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14.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10.A 11.C 12.D13.(1)祖逖派韩潜和冯铁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2)祖逖死后,后赵屡屡侵犯黄河以南,梁州、郑州地区的形势又变得动荡不安。14.为祖逖修葺祖父、父亲的坟墓;发送文书,请求互市;斩杀叛臣,送上首级。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 乐记》,有删改)【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4.文中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3分)10.A【解析】“物使之然也”,“物”是本句的主语,不是上句的宾语,应在“物”前断开,排除B;“故形于声”,“故”表示结果,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故选A。11.B【解析】B.“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误。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见,古代帝王制定礼乐是为了教化百姓。故选B。12.D【解析】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错误。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故选D。13.(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以”,来。)(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得分点:“乖”,混乱;“思”,忧郁;“困”,困苦。)14.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