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十一中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关于毛皮摩擦橡胶棒起电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毛皮创造了正电荷B.橡胶棒产生了负电荷C.橡胶棒得到电子带上了负电荷D.毛皮和橡胶棒带上了同种电荷2.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最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26℃B.水的沸点约为100℃C.厦门夏季最低气温约为0℃D.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37℃3.下列实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B.太阳将棉被晒的暖乎乎C.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4.如图所示,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四种气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A.大雨 B.冰雹C.霜冻 D.雾5.一个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片金属箔片一定( )A.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异种电荷 D.带同种电荷6.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原因是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7.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两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的正确电路是( )A.B.C.D.8.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特殊材料。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球内材料温度保持不变,从而使建筑物内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图中表示球内材料熔化图像的是( )A. B.C. D.9.如图所示,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其中表示排邻冲程的是( )A. B.C. D.10.如图所示,为了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其中连接正确的是( )A. B.C. D.11.下列各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是( )A.用电炉加热水 B.农服在阳光下暴晒升温C.火箭升空 D.双手摩擦生热12.下表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方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熔点/℃ 0 ﹣39 ﹣117 ﹣114沸点/℃ 100 357 78 35A.水温度计 B.汞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13.如图所示是电扇中的一个自动保护装置:当电扇不慎被碰发生倾斜或倾倒时,小球就会滚向一侧使电路断开,起到保护电扇的作用,由此判断,这个保护装置在电扇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 )A.开关 B.导线 C.电源 D.用电器14.关于温度、热量、热传递和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B.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加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15.高层建筑的墙体中有三根绞在一起的电线,可以用如图乙所示的“测量仪”把它们区分开。小华将A、B连在一起时,小明将“测量仪”连接在不Z两端,灯泡发光;小华将B、C连在一起时,小明将“测量仪”连在X、Y两端,灯泡发光。则( )A.A和Y是同一根电线,B和Z是同一根电线B.B和Z是同一根电线,C和Y是同一根电线C.A和Y是同一根电线,B和X是同一根电线D.B和X是同一根电线,C和Y是同一根电线16.如图所示,玻璃瓶和试管内都装有水,试管通过玻璃瓶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玻璃瓶的水中,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玻璃瓶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A.玻璃瓶内水先沸腾B.玻璃瓶、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C.试管内的水先沸腾D.玻璃瓶水沸腾,试管内水不会沸腾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17.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镇,发現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有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18.炎热的夏天,小姍从冰箱内拿出一瓶冰冻饮料,过一会儿发现瓶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是由 遇冷 形成的。19.如图所示,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路处于 状态,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路处于 状态。20.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若将一瓶水用去一半以后,则剩余的水的比热容为 J/(kg ℃)。用油和水加工食物时,油容易把食物炸黄,而水没有,这是因为油的 比水高。21.甲、乙两个同种材料组成的不同质量的物体,若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之比为4:3,则甲、乙两个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质量之比为 。22.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所示,则甲、乙、丙三个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甲、乙、丙三个物体的比热容由大到小排列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23.疫情期同,小扬同学正确佩戴口罩时,发现自己佩戴的眼镜的镜片上很容易形成“雾气”,请你解释“雾气“形成的原因。24.“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意思是说“扬汤止沸”只是使开水暂时停止沸腾,“釜底抽薪”可以使开水彻底停止沸腾。请你解释“釜底抽薪”蕴含的物理知识。四、作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25.根据如甲如所示电路图,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相应的电路。26.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对应的电路图。五、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小题,共28分。)27.小丹小组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操作,请分析回答。(1)如图1所示,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 。(2)如图2所示,A、B、C三种温度计读数方法中,正确的是 。(3)如图2所示,此时温度计正确示数是 ℃。(4)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冰的熔点是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温度/℃ ﹣6 ﹣4 ﹣2 0 0 0 0 1 2 3(5)冰熔化的规律:冰在熔化的过程中的特点是 。(6)实验过程中,第4min时试管中物体的内能 第6min时试管中物体的内能。(7)根据表中数据,在如图3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整个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28.小丹同学探究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数据记录:烧杯号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1 水 200 20 28 82 水 100 20 28 43 煤油 200 20 28 24 煤油 200 20 24 2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1)选用相同的加热器的目的是 。(2)比较1、2实验记录,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 有关。(3)比较3、4实验记录,得出结论: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 有关。(4)比较1、3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5)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诮你分析计算出煤油的比热容是 。29.小丹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小组中的小扬为图中温度计整理遍写了一份使用说明书,其中有科学性错误的一条是 (填序号)。(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3)实验中每隔1min中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沸腾5min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其中有一个数据有误,有误的数据是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水温/℃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4)根据表中数据,水的沸点为 ℃。(5)根据实验可知:实验当时的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6)撤去酒精灯,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刻停止沸腾,这是因为 。(7)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30.小扬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的实验中,连接的实物电路图如图甲所示,请你协助完成。(1)在线框内画出与图甲对应的电路图,并在电路图中标上L1、L2。(2)在某次测量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灯LI两端的电压为 V。(3)小扬同学根据实验电路图完成了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UAB/V UCD/V UAD/V1.4 1.4 2.8小扬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两个实验结论:①串联电路电源两端的电压 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②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相等。(4)实验结束后小扬和小丹互相交流,小丹指出结论②是错误的,你认为造成结论②错误的原因是 。(5)同时,小丹指出小扬的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不足,你认为不足是 。(6)小扬在与小丹交流后,优化实验方案再次进行了完善的实验,在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扬发现灯L1、L2均不发光。电压表有示数且大小接近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灯L1发生了 。(7)排除故障后,小扬小组的另一位同学在测量了灯L1两端的电压后,断开开关,然后将导线AE的A端松开,接到D接线柱上,测量灯L2两端的电压,这一做法会造成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31.如图1所示,当闭合开关时,电流表A1和A的指针偏转均如图2所示。当开关闭合时,流过L1、L2的电流和干路中的电流分别是多大?(请写出分析解答过程)3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完全燃烧126g焦炭所放出的热量全部被质量为10kg、初温为20℃的水吸收。求:[q焦炭=3.0×107J/kg](1)126g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水吸收这些热量后,温度将升高了多少。33.如图所示,A、B是两个底部装有完全相同的加热器的容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90%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已知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为1000J。现将甲、乙(蓖麻油)两种液体分别倒入A、B杯中,其中甲液体的质量为200g,加热过程中甲、乙两种液体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加热60s时,乙吸收的热量,(2)甲液体的比热容:(3)蓖麻油的质量。[c蓖麻油=1.8×103J(kg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