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4.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强烈爱国之情,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和对少年中国的向往。二、教学准备学生学习准备:预习单。教师的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课前:观看张杰演唱《少年中国说》。(一)揭示课题,分享资料1.谈看完演唱《少年中国说》的体会,(预设:激情澎湃的)。指名读课题。2.介绍“说”这个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它表示“谈一谈,议一议”。拓展:“说”。还有很多的古文,如《爱莲说》、《捕蛇者说》,猜猜他们说的是什么?作者想说什么呢?齐读课题,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预设:作者为什么写《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把“中国”称为“少年中国”?)3.课前搜集了资料,能不能根据资料简单地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称中国是“少年中国”呢?指名发言。4.教师补充出示写作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称中国是“少年中国”。写作背景资料:《中国少年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欧洲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同时他们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还有一些中国人也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写了这篇《少年中国说》。5.齐读课题。(二)朗读体验,感知内容1. 出示课文,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遍可以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畅。圈画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朗读第一自然段,读正确、读得有韵味。(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目标读正确)。(2)怎么样才能读出韵味呢?出示第一段第一句划分节奏,自由试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3)为什么在“故”后面做停顿呢?解决“故”的意思(“故”的意思是“所以”,有“承接前文”的作用。)(4)指名读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围绕节奏感点评),整体朗读。(5)出示第一自然段。(6)学生试读,指名读朗(围绕节奏感点评)(7)男女生合作,男女生齐读第一句,再合作第二句。如男生读“少年智”女生接“则国智”。(8)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什么?(振兴中国的责任在少年,有什么样的少年就会有什么样的中国)板书:少年 中国(9)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韵味。3.朗读第二自然段,读正确,读得有气势。(1)出示难读的词语,自读几遍,同桌互相纠正。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干将发硎 地履其黄潜龙腾渊,“潜”注意念第二声鳞爪飞扬:大型鸟兽的脚“zhǎo”,小型鸟兽的脚“zhuǎ”。干将发硎:比喻初展抱负或刚显露出才干地履其黄,关注“履”的写法,意思是“踩、踏”(2)指名朗读。(3)放到课文中自由读。(4)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5)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什么?(用富有朝气的形象写出了作者心中少年中国宏伟的气象)板书:形象4. 师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赞美中国,赞美少年)板书:赞美5.配乐整体朗读整篇课文。(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1. 重点研读第一段。出示第一段,默读第一段,完成作业本第四大题第一小题。2. 理解第一段第二句话。(1)生交流,教师板书。(提醒:“则”的意思是“就是”;“自由”应该在规则之内)(2)你发现了什么?(语势有变化,内容层层递进,朗读时的感情也应该层层递进)(3)学生自由试读——指名朗读。(围绕朗读时情感应该层层递进进行评价)(4)出示预习单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分别是什么意思?(胜过欧洲,在世界上崛起)作者为什么说要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呢?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解决疑难。出示1900年中国和欧洲对比图片和《辛丑条约》资料。学生随机说感受。(5)这样屈辱的条约多不胜数,所以梁启超发出呐喊“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师生齐声朗读。3.理解第一段第一句话。(1)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是多么密不可分,所以课文开篇说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出示第一句话,指名朗读,齐读。(2)讨论:第一段的一二两句话是什么关系?(预设:第一句讲了振新中国的责任在少年身上,第二句讲了少年怎样中国就会怎样。)揭示:概括和分述的关系(3)整体背诵第一自然段。(四)练笔拓展,深化感情1.总结:我少年强则中国强,百年前的呐喊,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百年来有多少年轻人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出示资料:周恩来在12岁就立下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钱学森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质生化,坚持回国,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申怡菲以制造“中国芯”为己任,成为中国5G最年轻的开创者。2.小练笔,写一写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少年中国说》,并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