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0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0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 11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在经济上实行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1921年开始。
3.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4.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
商业
工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作用:
6.评价: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恢复经济,稳定政局。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120
100
80
60
40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1.苏联成立:
199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2.两个五年计划:
时间:1928~1937年
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4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三: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3.评价:
积极一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一面: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原因: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1.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行成。
2.特征:
四.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影响:
积极: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消极: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4.教训: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课堂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国家工业化: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列宁
1922年,成立苏联
农业集体化运动:30年代初开始
制定苏联新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形成苏联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