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题必备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题必备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形态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原始社会的地位: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3.旧石器时期:采集天然食物卫生
新石器时期: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4.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6.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7.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队首领负责对内作战,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氏族的发展: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8.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私有制产生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取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土地私有(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出现)
9.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10.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11.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12.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3.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产品的分配关系)
14.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15.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1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17.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19.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直接原因: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21.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条件)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思想理论斗争
24.社会主义三次飞跃:
第一次:从空想到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
第三次:从一国到多国(二战以后)
25.《共产党宣言》地位: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6.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开放的。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究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27.十月革命的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根本原因(决定因素):基本国情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五四运动
5.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就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6.1924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7.1921年—1949年,经历的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和解放战争
8.党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大基本武器);党的建设(英勇战士)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10.中国革命的两部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具有决定性意义)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无产阶级革命
13.新中国的诞生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5.中国七大,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16.过渡时期起始事件: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7.过渡时期总任务、总路线:一化三改
18.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面临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0.中共八大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1.中共八大的主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
22.中共八大确立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3.中共八大确立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5.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26.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27.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8.1992年之后,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9.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0.1993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31.2003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32.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33.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34.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35.“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是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36.邓小平理论主题: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抉择”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与时俱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8.科学发展观主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42.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3.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5.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路线
6. 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
7. 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 45 相关链接)
最高理想、远大理想:共产主义
8.中国梦的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中国梦的实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中国梦最大的特点: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1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12.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不能说中国梦就是世界梦)
1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4.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
1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7.十九大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20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8.不断进行伟大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19.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2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2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5.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建设中突出政治建设。
27.“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28.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29.“十四个坚持”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0.“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认识了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3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不能说完成了这些认识)
3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