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到民间采风去》作文指导教学反思从课堂上交流的气氛、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质量等各方面综合审视,这节课算是比较成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有些话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而本次习作,教师在上节口语交际课,给同学带来许多第一手写作素材,学生因此改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被动局面,教师能在这个时候指导学生如何作文,效果会非常好。习作指导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们都在探索,我也一直在尝试。本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环节向学生作指导:1、拟好话题作文题目 2、选好材料 3、抓住特点写出不同。在这节指导课上我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抓住重点写出不同等,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拓展了思路,从写作效果来看,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本节课虽然很好的完成了教学计划,教学节奏合理有序,但学生的发言不积极,教师固然发挥了很好的核心功能和引导作用,但是给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独立自主的讨论一篇作文、多元开放式的探究能力尚显不足。这是值得反思和加强的,另外,虽然是一节指导课,学生动手写作文的时间不够。任何一节课,总有无限修改的空间。希望随着自己反思的深入,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不断增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建议1、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课前调查和搜集资料,并且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深入参与到活动中去了,课堂上才能更积极、更有实效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2、这个专题的教学,对学生语文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说、敢写,写出真情实感。所以,首先老师要明确,口语交际课,一定要让学生多说,一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不能低于80%,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单独开口说的机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老师也要以此次课堂为契机,鼓励后进生,语文其实不难,语文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敢说,多说,多留心生活,一样可以学好语文。3、作文指导课中,首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到民间采风去》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说出各地与众不同的风土民情,一定要凸显一个“异”字,在“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领略中国独特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感兴趣,达到情感价值目标。4、作文指导中,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几个切入点,详细深入地做指导,让学生由点到面的地掌握各项写作技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6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到民间采风去-------以“春节”为话题 写作指导东升求实学校 梁永志学习目标——拟好话题作文题目。2.选好话题材料。3.借“采风”培养关注家乡,欣赏家乡, 热爱家乡。本课写作题目请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和戏曲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抓住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习惯来写。用你的慧眼辨别哪个题目拟得更好?1.春节2.春节让我欢喜让我忧根据以下题目总结拟题技巧。1.快乐的春节2.春节让我爱不完3.春节 家 亲情4.压岁钱压谁钱5.春节神奇的魔手拟题方法1.巧添词语,缩小话题。2.借用词语,推陈出新。 (1)引用古诗词,显典雅。 (2)巧用歌曲名,出新意。 (3)妙化时尚语,亮眼眸。 3.巧用修辞,增加情趣。 4.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现学现用----相信自己能行利用以上方法拟题以下材料作为写春节“热闹”片段,大家认为选哪个较为贴切?(一)“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我和爸爸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点燃了烟花筒,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 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二)除夕夜真是太热闹了!不知读者们知道“年”的来历吗?据说年是一只凶猛的动物,每到除夕必到人间捣乱,人们为了躲避它都纷纷跑到深山上,有一年,一个外地人决意留在村中看看年是什么怪兽,等年来了,那个外地人拿出人们准备的鞭炮点燃扔向年,年从没见过这种东西,吓得拔腿就跑了。选择材料技巧(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有特色才会吸引读者,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 为什么?(1)年饭何时吃要看你贵姓 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饭的时间就各异,这一习俗可能您怎么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点多钟就开始合家团圆了;姓高的,则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宴;那么姓余的呢?年饭时间定在天快黑的六点钟;姓杨的,则只能在晚上十二点以后……(2) 我家过除夕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无外乎就是打扫干净房子;贴贴春联;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烟花;没什么特别。(二)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小试牛刀-----相信自己能行选择家乡“春节”典型的材料进行描写。寄语想要文章与众不同,就要练就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就要给它插上技巧的翅膀。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写作指导课教学设计节次 第三节 授课教师 梁永志 授课班级 八(4)班教材分析 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鼓励学生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拟好话题作文题目。2.选好话题材料。3.借“采风”培养关注家乡,欣赏家乡,思考家乡,热爱家乡。重点与难点 重点:拟好话题作文题目。难点:如何选好材料教学准备 1、导学稿。2、多媒体幻灯片。 总课时数 3 当前课时 2新课导入 上一节 我们学习了有关春节的习俗。那么这一节我们就来拟好这方面的题目和选好材料。教学过程 一、写作题目请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和戏曲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1、出示两条作文题目让学生比较哪个更好(1)春节 (2)春节让我欢喜让我忧师生点评2、出示四条作文题目,让学生总结拟题技巧。(1)快乐的春节 (2)春节让我爱不完 (3)春节 家 亲情 (4)压岁钱压谁钱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拟题方法:1、巧添词语,缩小话题。 2、借用词语,推陈出新。(1)引用古诗词,显典雅。(2)巧用歌曲名,出新意。(3)妙化时尚语,亮眼眸。3、巧用修辞,增加情趣。4、设置悬念,引人如胜。二、现学现用1、学生练习拟题 2、展示作品,互相点评 三、选择材料以下材料我想作为写春节“热闹”片段,大家认为选哪个较为贴切?为什么?(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文章有特色才会吸引读者,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 为什么?(二)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四、小试牛刀 选择家乡“春节”典型的材料进行描述。五、小结课堂练习 1、拟题目。2、选材料。板书设计 到民间采风去 作文指导选择材料1、要紧扣主题。?2、要生动新颖。课后作业 继续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和戏曲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作文指导《到民间采风去》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坐下。师:我们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到民间采风去》这个口语交际课,我们对春节的风俗习俗是比较熟悉了,这一节就拿起笔来去拟一下这个题目和选择这个材料,把我们的作文写得更加的通顺 。这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PPT展示目标)。生朗读目标。师:我们这一节课的写作题目是以“春节”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全班朗读一遍。师:这一类的题目我们就把它叫做话题作文,我们能不能就以它为作文题目呢?生:不能师:严格来讲是不能,为什么呢?生:因为范围太广师:对,范围太广了 ,想要文章中心突出就不行了。下面有两条题目是我自拟的,你们帮我选一下,选哪一个题目好一点?谁来?生1: 选第一个:范围很广生2:选第二个题目,较新颖师: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究竟怎样拟这个题目 有什么方法呢?根据以下题目总结拟题技巧。1. 乐的春节2. 春节让我爱不完3. 春节 家 亲情4. 压岁钱压谁钱5. 春节神奇的魔手生1:第一个用了缩小范围的手法,它把春节定义为快乐。第四个是设计悬念,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生2:第二个是引用歌名, 第三个巧用词语比较新颖, 第五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师:总结拟题方法1. 巧添词语,缩小话题(1) 应用古诗词,显典雅(2) 巧用歌曲名,出新意(3) 妙化时尚语,亮眼眸2. 巧用修辞,增加情趣3. 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运用这些方法拟有关“春节”的题目。学生练习。生1:设置悬念 “美丽只在瞬间”。生2:设置悬念 “12点的钟声”。生3: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巧用歌曲名,出新意 “春节联想曲”“梦幻的春节”“难忘今宵”。生4:妙化时尚语,亮眼眸 “闹”。生5: 设置悬念 “幸福饺子”。生6:借用词语,推陈出新 “猜谜园”。师:好的题目需要好的材料、好的中心作为支撑才会使文章有特色有新意。大家看下面两则材料,是关于春节的闹。学生看材料。师:看完后哪个同学说一说哪一则材料好一些?生1:第一则好,写出了春节的热闹,有新意,第二则脱离了中心。生2:第一则好,有很多修辞、形容词,把热闹的场面描写出来了。师:第二则前面写热闹,但后面却写了别的东西,所以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主题,是什么主题就用什么材料去辅助它,不能什么都写进去,否则就会脱题,我们再看另一材料。学生看材料师:这一则主要围绕“闹”来写得,但后面写到的是年兽,这样前后就矛盾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我们写文章主要是给读者看的 ,如果写得千篇一律,还会吸引读者吗?生:不会师:下面还有两则材料,大家来看一看,看后选出好的材料。学生看材料师:好了,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则材料?生1:第一个.师:问什么?生1:有地方特色,比第二个恰当一些。师:还有谁?生2:选第一个,它比较新颖,更吸引读者。师:选择材料要生动新颖。学生朗读内容。师:选择材料要紧扣主题、要生动新颖,这才能给文章增添亮点,吸引读者。下面把时间交给大家,用你的眼睛去发现家乡一些典型的关于写这篇作文的材料。学生动笔写,教师查看指导。师:刚才我在巡看过程中已经看到有很多同学写得不错,现在谁来说一说呢?学生展示材料,教师点评。师:我们这一节主要学习了拟题的方法和如何选材,选材一定要紧扣主题,选材要生动新颖,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要想把文章写得与众不同就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身边那些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具有特色的材料,让我们的文章更具有色彩。下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到民间采风去》精品课程整体规划一:课程设计依据1.教材依据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择的课文都与民风民俗有关,编者在安排了这组文章后,安排了一个“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到民间采风,关注民风民情,把它作为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料。要深入研究本单元“乡土发现”这一块内容,学生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从而了解比学校更为辽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2.学生特点本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家乡的风俗、食俗、语言都不尽相同。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去了解,从而有话可说,有料可写。二:课程设计目的1、让学生了解各地民风民俗,围绕春节展开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2、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感悟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4、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与汇报、分析资料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引领学生明白此次作文的评判标准,进而对照和反思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懂得如何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的能力。三:课程设计安排集中体现为三节课(一):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1、学生用自己的方言说话,从表达的方言中感受不同地区语言等的差异。2、话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你知多少。3、活动过程中重点围绕“春节”来探究,关于春节的由来、传说、习俗、食俗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4、让学生在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二):写作指导课《“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1、出示以“春节”为话题的题目给学生讨论,要写好此次作文,应如何拟好作文题目,如何选好材料进行写作。2、方法技巧的点拨,适时练习点评。3、选择家乡典型的材料描述出来,体现各自地方的特色。(三):作文讲评课《“到民间采风去”》1.从自己较为热爱的节日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描写。要求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做到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形象、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2. 根据本次作文的实际情况,对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归纳出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明白此次作文的评判尺度。3.通过本次作文的写作与评改,学生不仅懂得如何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也了解了各个地区的民俗美,人情美。(四):三节课的共同点1.都力求紧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挖掘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的精神内涵。2.三节课课型不同,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节课都力求人人参与,尝试不同课型中小组合作形式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特色材料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腊八粥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用“一国之人皆若狂”形容当时庆祝腊日节的盛况。相传腊月初八也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从宋朝开始,腊日节日趋衰落,而佛成道日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腊日节渐渐演变为喝腊八粥的腊八节,由此奏响了春节的序曲。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写作指导: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课件.ppt 《写作指导:到民间采风去》视频课堂实录(梁老师).flv 教学反思.doc 教学实录.doc 教学建议.doc 教学设计.doc 整体规划.doc 特色材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