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名师导航【考点训练】考点16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名师导航【考点训练】考点16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16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选择题
1.(2021·浙江仙居·八年级期末)从下列三张学习卡片中可以提炼出的主题是( )
卡片一朝代:西汉君主:汉宣帝事件:设置西域都护府 卡片二朝代:元朝君主:忽必烈事件:设置宣政院 卡片三朝代:清朝君主:乾隆帝事件:设置伊犁将军
A.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B.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
C.抵御外来侵略 D.对外交流频繁
2.(2021·诸暨市滨江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史书上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用主父偃的策略解决当时问题的突出优点是( )
A.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游牧民族的侵扰 B.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封国势力
C.可以极大增加中央的收入 D.使西汉从此再也没有侯国和王国
3.(2021·诸暨市滨江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写过一首诗歌:“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笛无声五十年。”他所赞扬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王昭君 D.霍去病
4.(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5.(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汉朝
A.实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采取盐铁专营 D.推崇儒家学术
6.(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 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7.(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一书中写道:“在一些不设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这则材料体现了西域都护府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B.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疆域
C.实现了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D.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8.(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属于这一政策的是
A.征战匈奴 B.奖励军功 C.轻徭薄赋 D.分封诸侯
9.(2021·浙江九年级一模)文化政策影响文化发展的方向,以下文化政策对应的朝代正确的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2021·浙江九年级一模)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下列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A.①处是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②处是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发展和社会变化
C.③处是隋唐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④处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11.(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小明自主学习了“科举制的演变”这一专题,他的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新文化运动后废除
12.(2021·浙江诸暨·七年级期中)文献资料记录历史进程,对下表文献资料解读正确的有( )
序号 文献资料
① 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吴兢《贞观政要》
②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③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④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
①唐太宗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作用 ②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
③安史之乱破坏社会经济,南方地区遭浩劫 ④唐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影响生产生活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3.(2021·浙江诸暨·七年级期中)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A.统治者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统一安定
14.(2021·浙江诸暨·七年级期中)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首创皇帝制度
C.隋朝确立科举制 D.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15.(2021·浙江丽水·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史事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
A.建立与统一 B.巩固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兴盛与衰亡
16.(2021·浙江仙居·八年级期末)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格中史实和推论逻辑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秦始皇统一货币 五铢钱成为通用货币
B 汉武帝减轻农民负担 出现“开元盛世”
C 唐太宗开创科举制 选拔人才标准发生变化
D 宋太祖崇文抑武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A.A B.B C.C D.D
17.(2021·浙江九年级课时练习)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选项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B.统一了黄河流域
C.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与辽国互通使节
18.(2021·浙江九年级课时练习)北宋与周边的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连年的战争,北宋军队负多胜少。这一“积弱”局面的形成与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直接有关的是( )
A.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B.增设机构,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过大
C.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D.实行推恩令,解决了地方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二、非选择题
19.(2021·浙江嵊州·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传承、变革有力地保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一的图示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列举秦汉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
(3)材料三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请概括上述材料中举措的共同作用。
20.(2021·浙江嵊州·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材料二:“然寄凿空,诸后使往老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读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通过什么路线实现的?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2)材料二中张骞“凿空”指什么?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元朝设置的宣政院主要是掌管全国佛教和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 设置宣政院”“ 设置伊犁将军”都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是从下列三张学习卡片中可以提炼出的主题,A项正确;学习卡中主要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不是思想文化控制,排除B项;材料也不是说明抵御外来侵略,排除C项;对外交流不符合材料中加强边疆地区管理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B项正确;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不是少数民族问题,排除A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C项;推恩令只是削弱了王国实力,并不是把侯国和王国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汉元帝时期,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是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题目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即描述了昭君出塞的意义。故“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王昭君,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A项;汉武帝是实现汉朝大一统的皇帝,排除B项;霍去病是北击匈奴的将军,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为了加强对思想的统治,更有利与封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B项正确;防止人民反抗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压制知识分子属于思想控制措施,排除C项;加强思想控制从属于巩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解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大,到汉武帝时诸侯的地盘缩小,主要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政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平定七国之乱、采取盐铁专营、推崇儒家学术,故BCD不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故选D。
7.A
【解析】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根据“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可知,这则材料体现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材料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8.C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C符合题意;征战匈奴不属于休养生息政策,A排除;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措施,B排除;分封诸侯与休养生息政策无关,D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文化专制统治,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①正确;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③正确。因此D正确;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对文化发展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②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措施。④错误。因此ABC错误。综上故选D。
10.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20年东汉灭亡,所以①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正确;581年隋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因此②处是隋唐时期,B错误;906年辽朝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因此③处是宋元时期,C错误;④处是明清时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指的是隋唐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A。
11.D
【解析】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唐朝时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完善科举制,明朝时,科举制内容为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A项;唐朝时期发展了科举制,排除B项;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的是唐太宗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作用,①符合题意;材料“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体现的是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②符合题意;材料“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体现的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③错误;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是对当时百姓颠沛流离生活的描述,未涉及徭役和兵役的负担或者是战乱,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3.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由此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故选A。
1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隋朝的制度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故D正确;西周的分封制、秦朝首创皇帝制度、隋朝确立科举制都提现了创新,没有体现“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故排除ABC项。故选D。
15.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兴盛与衰亡是该单元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6.D
【解析】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前期,改革政略,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排除C项;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见赵普建议宋太祖赵匡胤从行政、军事、财税等方面全面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为此赵匡胤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上缴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统一黄河流域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与题干“赵匡胤当皇帝第二年”,不符,排除C项;“与辽国互通使节”属于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不能论证题干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虽然起到了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但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C项正确;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增设机构,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过大与“积贫”相关,排除AB项;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排除D项。故选C。
19.(1)西周;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皇帝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实施“推恩令”、刺史制度
(3)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焚书坑儒;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巩固(维护、加强)统治或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赐给诸侯,诸侯也要履行对周天子的义务,如缴纳贡物、服从周天子调兵等等。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建立了郡县制、皇帝制度和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汉武帝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此外,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是指焚书坑儒。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是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加强礼制建设,重视儒学,重用儒生,通儒家经典成为求取功名利禄的主要资本;在都城长安兴办太学,让一些博士去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
(4)三则材料中的举措,材料一中的分封制,材料二中的郡县制、刺史制度、推恩令等,材料三中的文化专制政策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路线:丝绸之路;民族:匈奴。
(2)凿空: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机构:西域都护府。
(3)改革:北魏孝文帝或孝文帝;作用: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或促进了全国统一。
(4)战争、设立管辖机构、友好贸易往来。
【解析】(1)路线: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民族: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北方边境主要是与匈奴战争不断。
(2)凿空:据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3)改革:据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孝文帝改革。作用:根据材料“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可知,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4)根据材料中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并结合所学,从战争、设立管辖机构、友好贸易往来等方面进行归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