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名师导航【考点训练】考点23 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名师导航【考点训练】考点23 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3 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一、选择题
1.(2021·浙江·一模)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归国后,大多数都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掀起了近代国人赴美留学的热潮 B.抵制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C.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 D.使中国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2.(2021·浙江·一模)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即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这种“仿效"开始于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2020·浙江台州·模拟预测)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4.(2021·浙江·高照实验学校八年级月考)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最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既经营国内运输,也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这说明( )
A.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B.洋务运动有力地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
C.洋务运动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5.(2021·浙江·仙居县白塔中学八年级月考)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B.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C.发展近代产业,维护清朝统治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6.(2021·浙江仙居·八年级期末)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起源于洋务运动,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因为洋务运动( )
A.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7.(2021·浙江嵊州·八年级期末)这部著作提出了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侵略的主张,是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外部世界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使西纪程》 D.《天演论》
8.(2021·浙江·台州市书生中学八年级开学考试)“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
A.促进了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将外商完全排除出中国市场 D.促使中国很快就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9.(2021·浙江·仙居县白塔中学八年级月考)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是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 )
A.进行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B.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C.提倡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
10.(2021·浙江嵊州·八年级期末)梁启超提出“变法”“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于是以他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发起了变法图强运动。该运动(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B.对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C.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 D.开办新式学堂并废除了科举
11.(2021·浙江萧山·八年级期末)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下列举措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的是
A.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 B.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
C.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D.1906年,停止乡试、会试
12.(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某校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你也参与了,你会认为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13.(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B.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4.(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申报》
15.(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清华大学 B.京师大学堂 C.太学 D.国子监
16.(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宋琦非常喜欢看历史小说,可他碰到了一个难题:各种小说对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说法不一。请你帮他选择一个符合史实的说法
A.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公车上书
C.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出版 D.《马关条约》的签订
17.(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C.裁撤了冗官冗员 D.改革考试方式内容
18.(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康有为)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开启了救亡图存探索的序幕 B.提出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二、非选择题
19.(2021·浙江·仙居县白塔中学八年级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张树声《遗折》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列举觉悟了的“少数人”两名, 以及“少数人”创办的军用民企业各一。
(2)根据材料二说出他们学习西洋的局限。对这一局限,后续的探索者在19世纪末20世纪10年代做了什么努力?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呈现的特点。
20.(2021·浙江奉化·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割地:香港岛2 赔款:2100万银元3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4 协定关税 1 割地: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3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 万匹。
材料三:“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维新人士)
(1)材料一中两个条约分别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这场运动”指的是哪一场运动?结合材料说说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由材料三可见,维新派提出了与洋务派不同的哪一进步主张?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中,洋务运动中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来后, 绝大多数人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材”,故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洋务运动掀起了近代国人赴美留学的热潮,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未体现出洋务运动抵制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未体现出洋务运动使中国实现了教育近代化,故D错误。综上答案C。
2.B
【解析】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材料中“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是指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符合题意;A是经济近代化开端,排除A;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近代化体现,排除C;五四运动不符合材料“仿效西方组织”信息,排除D。故选B。
3.D
【解析】据题干“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从中可以获取到,该学者旨在说明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所以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D项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是题干学者旨在说明的问题,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A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得出洋务运动期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贸易下降,结合课本所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A符合题意;BD表述的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材料表述的内容不符;C的表述是错误的,错在“完全”两字。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5.C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1862-1894年是洋务运动的时间,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所以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发展近代产业,维护清朝统治,B符合题意;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三个选项内容均不是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排除ABD;故选C。
6.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起源于洋务运动,C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B项;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他阐述了其救国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国人的侵略,A项正确;《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B项;《使西纪程》是近代一部引起激烈反应的中国人亲历欧洲的旅程日记,排除C项;《天演论》是一部由严复译述的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可知,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A项;外商没有排除中国市场,排除C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进行维新变法,他的措施有鼓励办企业,开办新式学堂,D项符合题意;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C项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解析】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C正确;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这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A排除;1898年,在戊戌变法中京师大学堂设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B排除;1906年,停止乡试、会试,是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表现,但不是确立近代教育体制,D排除。故选C。
12.D
【解析】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变法图强的政治改革,但是变法最终失败,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真正发展社会经济或推动政治改革,ABC排除。故选D。
13.A
【解析】依据“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和所学知识,科举考试共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据此可知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度,A正确;题干主要反映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但没有体现实现教育普及,也没有反映学子对新式教育的态度,BC排除;清政府只是宣布废除科举制,不代表京师大学堂停止招生,D排除。故选A。
14.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D正确;《中外纪闻》《国闻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AB排除;《民报》是1905年孙中山创办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C排除。故选D。
15.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B正确;1911年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A排除;西汉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太学宣扬儒学,C排除;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D排除。故选B。
16.A
【解析】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因此这标志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故A符合题意;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B排除;严复译著《天演论》旨在宣扬救亡图存的道理,但不是变法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C排除;《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是戊戌变法运动开展的背景,D排除。故选A。
17.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但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下,变法仅100多天就宣告失败,也被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后改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B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并没有主张废除科举制度,而是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A排除;戊戌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改革考试方式内容,但是这些举措都随着变法的失败而被废除,CD排除。故选B。
18.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C选项符合题意;在公车上书之前就已经有洋务运动等救亡图存的探索,因此,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不可能是开启了救亡图存的序幕。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不可能提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英法联军发起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与公车上书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1)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安庆内军械所等;轮船招商局等。
(2)局限:只学技术,器物,无视制度。努力: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由“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可知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中领导人物,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其创办的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等;轮船招商局等。
(2)根据所学,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所以其局限性表现在:只学技术,器物,无视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10年代相继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求取国家救亡图存之路。
(3)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变化,其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0.(1)影响: 《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或者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
(3)进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写得民心通下情设议院,完全抄写材料不给分)
【解析】(1)材料一中的两个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2)根据材料二中的“19世纪60年代”“ 湖北官办织布局”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的信息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