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26 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任务,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选择题1.(2021·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九年级月考)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林觉民于1911年4月24日用最深情的文字,向世界告白,向最挚爱的人告别,写就了被誉为“20世纪最美情书”的《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革命党人发起的武装起义中。他投入的这场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2.(2021·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九年级月考)鲁迅先生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说:“……只要先前未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成立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组织讨袁运动 D.筹建黄埔军校3.(2021·浙江·仙居县白塔中学八年级月考)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均地权”是指(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4.(2021·浙江·仙居县白塔中学八年级月考)1919年底,美国学者杜威在1919年底谈到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时指出,这个失败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义上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这一观点( )A.没有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C.肯定辛亥革命在政体革命上的贡献 D.意在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5.(2021·浙江·仙居县白塔中学八年级月考)“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对联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6.(2021·浙江·青田县第二中学九年级期中)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能入选的场景( )A.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东交民巷县令处伸冤C.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D.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7.(2021·浙江·温岭市书生中学九年级开学考试)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A.首先爆发于"六朝古都"南京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8.(2021·浙江·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湖北军政府9.(2021·浙江·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在两会上,“三个‘最严’、保‘舌尖上的安全”、“向污染宣战”、“养老并轨”等十个民生热词,让全体人民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的,他的这个主张是( )A.驱逐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10.(2021·浙江浙江·一模)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毛泽东这样评价是因为该条约的颁布A.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B.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C.标志着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11.(2020·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月考)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12.(2020·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月考)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 )A.百日维新 B.北伐战争 C.实业救国 D.保路运动1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创办的机关刊物是A.《南风报》 B.《同盟会革命纲领》C.《民报》 D.《中外纪闻》14.(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下面对此歌词的解读正确的是A.“东亚开化中华早”是说中国是亚洲最早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B.“飘扬五色旗”反映了民国政府倡导民族平等、主张“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针C.“揖美追欧”指的是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D.“世界和平永保”指的是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5.(2021·浙江·一模)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16.(2021·浙江·一模)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7.(2021·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中国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A.三者都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一样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18.(2021·浙江丽水·中考真题)“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度的结束④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9.(2021·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九年级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为建立“至完美国家”的什么指导思想?请列举一例说明孙先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所作的努力。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文件,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社等自由;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2)材料二提到的重要的法律文件是什么?颁布该文件的是哪一政府?材料三: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但飞得不高,跳的不远,没有完成飞跃的任务。(3)你是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个飞跃,但飞得不高,跳的不远,没有完成飞跃的任务?”20.(2021·浙江瑞安·九年级月考)2021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6周年纪念日,某校历史人物研究社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遗嘱(1)举例说明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的具体史实佐证?(材料二)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继承并完成了孙先生的民主革命任务。”(3)材料中下划线民主革命任务是指什么?简述部分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理由参考答案1.C【解析】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写于黄花岗起义之前,C项正确;萍浏醴起义爆发于1906年,排除A项;广西起义爆发于1907年,排除B项;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晚于黄花岗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2.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只要先前未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可知,这反映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功绩,B符合题意;成立了同盟会、组织讨袁运动、 筹建黄埔军校均与“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的关键信息无关,排除ACD;故选B。3.C【解析】根据所学,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具体是核定全国地价,C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排除AB项;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义上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这反映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思想革命的必要性,B符合题意;没有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肯定辛亥革命在政体革命上的贡献、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均不能正确反映材料观点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5.C【解析】根据所学,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这场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C项正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是清代,排除AB项;护国战争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6.D【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剪辫运动,排除A项;东郊民巷在1901年化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排除B项;《新青年》杂志创办于1915年,排除C项。故选D项。7.D【解析】孙中山把三民主义解释为民族、民权和民生,其中政治革命是指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D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于武昌,排除A项;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8.A【解析】依据材料中“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可知,电文叙述的是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选黎元洪为都督, 全国十几个省宣告独立,此次起义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因此,材料中“万恶之政府”是指清政府,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是1912年在南京成立,排除B项;北洋政府是1912年——1928年的政府,排除C项;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之后成立的新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9.D【解析】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正式提出“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的主张,即三民主义,可见,民生的主张就是平均地权,D项正确;驱逐鞑虏和恢复中华属于民族的主张,排除A和B项;创立民国属于民权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0.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A正确;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故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故C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故D错误。综上答案A。1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26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口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37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11年。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①③,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12.D【解析】根据材料“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可知,这是为了纪念保路运动,故D正确;百日维新、北伐战争和实业救国没有涉及到修铁路权,故排除ABC项。故选D。1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的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十六字纲领,并把《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C正确;1911年2月13日,《南风报》创刊。这是同盟会广西支部继《南报》后的又一份机关报,A错误;《同盟会革命纲领》不是刊物,B错误;《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895年12月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D错误。综上故选C。14.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飘扬五色旗”反映了民国政府倡导民族平等、主张“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针。B正确;日本是亚洲最早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A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C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D错误。综上故选B。15.B【解析】根据“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人人共守”概括可知,孙中山主张主权为全体国民所共有;选举总统;制定宪法等。因此孙中山的主张体现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正确;AC体现的是“民主主义”,要求推翻清政府。AC错误;“平均地权”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1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覆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正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属于“民主进程”。A错误;辛亥革命结束的不是封建制度而是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率先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C错误。综上故选D。17.D【解析】分析题目“洪秀全说:我反”是指在民族危机面前,洪秀全发起的农民运动,“康有为说,我变”是指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孙中山说,看我的”是指20世纪初期,戊戌变法失败,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综上所述,这段话涉及的人物都是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起的运动,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D符合题意;三者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排除;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不一样,B排除;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择D。【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物质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的过程,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也有不同的动作,提醒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注意把同类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知识结构。18.B【解析】材料是对辛亥革命的描述,其中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度的结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是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也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ACD排除。19.(1)“至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或南京临时政府)(3)辛亥革命是个飞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飞得不高,跳的不远,没有完成飞跃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或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为建立“至完美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也就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4年,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2)根据材料二的“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社等自由;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可知材料二提到的重要的法律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因此说“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因此说“辛亥革命飞得不高,跳的不远,没有完成飞跃的任务”。20.(1)提出了提出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创立中国同盟会,创建黄埔军校,领导二次革命,领导护法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2)辛亥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使得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3)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求得人民解放;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不彻底,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却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革命的具体史实包括:提出了提出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创立中国同盟会,创建黄埔军校,领导二次革命,领导护法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2)根据材料信息“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可知这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使得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根据所学知识,民主革命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求得人民解放;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不彻底,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却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之后,中国实质上还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