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一轮历史与社会中考名师导航【考点训练】考点25 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一轮历史与社会中考名师导航【考点训练】考点25 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训练
考点25 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一、选择题
1.(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下面对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B.访问了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最远航行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比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2021·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在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要为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3.(2021·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唐朝,我国有一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鉴真 D.玄奘
4.(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5.(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需要修改的是
A.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B.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C.丝綢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染
D.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6.(2021·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
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21·浙江嵊州·八年级期末)辣椒起源于美洲,欧洲人通过地理大发现将辣椒传播到非洲、亚洲等地区,印度人、阿拉伯人、马来人等也参与了辣椒的传播。可见,地理大发现( )
A.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植物品种的传播
B.带动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
C.进行了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和资源
D.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已连为整体
8.(2021·浙江奉化·八年级期末)学者白海军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使世界初步联成整体的事件是( )
A.工业革命的发生 B.新航路的开辟 C.法国大革命爆发 D.德国统一
9.(2021·浙江嘉兴·八年级期末)新航路的开辟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观察下图,其中哥伦布的航行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1·浙江乐清·八年级期末)“ 哥伦布前后进行了4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由此可见( )
A.哥伦布最后没有真正到达美洲大陆 B.当时的美洲没有黄金、珠宝
C.哥伦布航行的直接动力是掠夺财富 D.哥伦布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11.(2021·浙江台州·八年级期末)下文是《全球通史》对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恳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该事件(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光荣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第一次工业革命
12.(2021·浙江萧山·八年级期末)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在 15~17世纪出现的potato(马铃薯)、banana(香蕉)、maize(玉米)和19世纪出现的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electron(电子)等新词,反映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
A.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 D.新航路的开辟、第二次工业革命
13.(2021·浙江·高照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 )
A.物产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术交流
14.(2021·浙江·九年级课时练习)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15.(2021·浙江·九年级课时练习)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下列应对全球化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 B.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C.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坐观全球化,实行贸易壁垒
16.(2021·浙江·九年级课时练习)“它致力于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处理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7.(2021·浙江·九年级课时练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
A.尽量避免进入世界市场,减轻全球化的影响
B.制定合理的对策,在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C.努力阻止全球化,延缓全球化的进程
D.寻求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区域化
18.(2021·浙江·一模)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成员由东盟和中日韩等15个国家组成,RCEP将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该协定的签订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③将取代世贸组织的作用④反映了世界和平的主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2021·浙江余姚·七年级期末)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以史为鉴的正确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通的显著特点。请举出唐朝与A、B国家友好交往的事例。(各举一例)
材料二: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技术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城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
(3)依据材料三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当时凿开的“天地”,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漫画
(4)根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该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对当前我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20.(2021·浙江·八年级课时练习)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路线图
图1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2新航路开辟路线图
材料二: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图1中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方?图2四条航线中哪一条属于麦哲伦船队的航线(写序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航线完成的重要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中“重要分水岭”的含义及推动该“分水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
(3)你同意材料三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航海目的和社会经济因素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解析】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没有到达过欧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B项符合题意;ACD项表述与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相符,排除ACD项。故选B。
2.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所以图片最恰当的应是中外交往,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3.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故C符合题意;张骞、班超均是汉代人,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明帝提出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西域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由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B正确;提报唐招提寺内的建筑塑像不能体现寺院建筑中国化,故排除A项;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不能体现文化传播者的坚韧,故排除C项;白马寺不能体现雕塑艺术,故排除D项。故选B。
5.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对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故D符合题意;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最终通向西亚和欧洲,排除AB;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排除C。故选D。
6.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唐玄宗在位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为了学习唐朝文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故A正确;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在元朝,与唐朝无关,可以排除④。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题干中“欧洲人通过地理大发现将辣椒传播到非洲、亚洲等地区,印度人、阿拉伯人、马来人等也参与了辣椒的传播”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植物品种的传播,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带动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进行了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和资源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B项正确;工业革命极大了提高了生产力,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89年爆发,排除C项;德国统一与“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到达古巴、海地等地,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所以C项③是哥伦布的航行路线,故C正确;A项①是迪亚士的航行路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项②是达 伽马的航行路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D项④是麦哲伦的航行路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故选择C。
10.C
【解析】由材料“哥伦布前后进行了4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说明获取金银财宝是开辟新航路的直接推动力,故C符合题意;1492年,哥伦布开辟从西欧到美洲的航线,排除A;当时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富有黄金、珠宝,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哥伦布的探索精神,排除D。故选C。
11.A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恳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描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材料强调美洲大陆的发现,促进了东西半球的文化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对新航路开辟作用较为客观的评价,A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不符,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获得国家独立,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
12.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5~17世纪出现的potato(马铃薯)、banana(香蕉)、maize(玉米)”对应的是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之交,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期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推动了原产自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物种向外传播,“19世纪出现的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electron(电子)等新词”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出现了电话、电报等新式通讯工具,D正确;据此分析ABC排除。故选D。
13.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的流通,即物产交流,A符合题意;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在题中没有体现,排除BCD;故选A。
14.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那时开始,经济全球化真正开始。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并不是各国都带来同样的发展结果。B项错误;两大阵营的建立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之一是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AB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发展中国家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此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所以ABC符合题意;D:坐观全球化,实行贸易壁垒说法错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D。
1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成功加入该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故D符合题意;联合国的主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不是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A项排除;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区域性经济组织或集团,并不是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BC项排除。故选D。
1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而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对策,在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尽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对于全球化不是逃避,而是主动参与,趋利避害,AC项排除;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不仅仅寻求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联合,也要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全球化,D项排除。故选B项。
18.A
【解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说明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①②符合题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会取代世贸组织的作用,排除③;材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主题,排除④。故选①②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19.(1)海路陆路并举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或遣唐使来华)
(2)市舶司;指南针的发明;造船技术高超
(3)宣扬国威,炫耀中国富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闭关锁国(或闭关自守);影响: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国家才能富强。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中唐朝对外交通既有陆路交通线,也有海路交通线,可知其显著特点是海路陆路并举。图中A、B国家分别是指古印度和日本,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交流,日本也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华文化。
(2)根据材料二“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可知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技术因素有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事业;造船技术高超。
(3)根据材料三“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炫耀中国富强。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材料四漫画上的信息“我朝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等以及皇帝和大臣在笼子里谈话,可知讽刺的是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阻碍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外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而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与时俱进,国家才能富强。
20.(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新航路开辟。
(3)同意。因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远航没有和贸易有效结合,开支巨大,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郑和率领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从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图中④是麦哲伦的航线。
(2)根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根据材料“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炫耀国威,不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目的。后果是不计成本,加重财政负担。因此随着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后,远洋航行被当作弊政废止。所以我同意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