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3.1《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3.1《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习近平“3.18”讲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八个统一”;2.本节课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来展开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精神。3.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结构示意图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框对应《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模块2“经济与社会”的内容要求:“2.1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提示,建议我们以“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议题,探究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可针对每个发展理念,为社区或学校制定数字化宣传资料。可就某个发展理念进行专题调研,如组织参观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制作“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展板。可结合当地实际,举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征文比赛;或对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某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三)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必修2的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内容上看,本框下设两目,“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具化。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深化拓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结构上看,必修2教材主要讲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而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框侧重讲的是发展思想、发展理念,是下一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行动指南。2.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看,学生在学习“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等知识后,对新发展理念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对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本课围绕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来展开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心智和能力,做到了深入浅出,寓情于境。(2)从学生的情感基础来看,选取电影中4个“家乡”为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有利于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共鸣。
(四)教学目标
选取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4个脱贫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为情境,通过学生模拟电影主人公介绍“我的家乡”发展经验,理解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地位作用和如何贯彻落实,讲述中国故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通过“描述人民现在的生活情况以及还有何新的美好生活需要”答记者问,把握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通过“如何规划下一步的家乡发展”答记者问,全面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集合体关系,提升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2.教学难点:科学解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突破策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抽象的、空泛的,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情境和案例上。教材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也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为更好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学安排上调整教材顺序,先进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教学,再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升华出孕育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六)教学路线
1.议题线:议题为“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到的知识有其内在的结构性和逻辑性。2.情境线: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4个实现乡村振兴的“家乡”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环节:介绍目前当地村民的生活情况及还面临的一些新需要→记者提问环节:根据中央“十四五”规划精神的核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请结合你们“家乡”的实际,谈谈如何规划下一步的“家乡”发展。2.活动线:课前欣赏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5个片段,并查阅资料了解故事背后的真实原型事件→“主人公”围绕给定主题分享乡村振兴的经验(其他小组评价)→回答记者提问,介绍村民的生活情况和新需要→回答记者提问,介绍“家乡”下一步的发展规划。3.学科任务线:为家乡拟定宣传语,整体感知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合作讨论,分享我的“家乡”发展经验和评价他组分享,全面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和要求→通过两个记者提问环节,掌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和“五大新发展理念”内在的联系。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欣赏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5个片段,并查阅资料了解电影中5个故事背后的真实原型事件。教师准备好活动的资料素材。
(八)教学过程
本课将围绕“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这一中心议题,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乡村振兴成功的“家乡”举办新闻发布会,序列化安排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故事,用学生熟知的、接地气的电影故事带领学生探究“新发展理念”,将议题、情景、活动、任务有机统一,使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与升华。
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看电影,导新课 观看电影宣传片:《我和我的家乡》 教师活动:这部电影由5个故事组成,这5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个家乡的发展,背后反映的是五个脱贫故事,今天我们选取了4个片段,分组如下:第一组《北京好人》第二组《天上掉下个UFO》第三组《回乡之路》第四组《神笔马亮》请同学们迅速根据本组“家乡故事”最契合的那个“新发展理念”,为其拟定一条宣传语,时间2分钟。学生活动:拟定标语。(举例第一组:共享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教师总结:《北京好人》——共享;《天上掉下个UFO》——创新;《回乡之路》——绿色;《神笔马亮》——协调。我们还有“开放”发展理念。 用最近热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宣传片导入,迅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和我的家乡》五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个家乡“乡村振兴”的故事,同时也正好契合了我们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课堂上以此为情境,也是向学生讲中国故事,讲述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故事,这也是培育政治认同的要求。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故事拟定宣传标语,整体上感知把握了五大新发展理念。
环节二:发布会,共分享 序列化活动一:举办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4个“家乡”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实现了脱贫,这是我们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请各小组推荐1位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我的“家乡”发展经验分享。活动要求:①请各小组结合教材知识,重点分享你的“家乡”是如何在这一“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乡村振兴的;②3分钟时间准备发言稿,群策群力罗列要点,其余同学也要做好补充发言准备;③仔细听讲,记录要点,点评其他小组的发言表现。维度等级紧紧围绕本组的“新发展理念”展开论述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教师活动:教师在每一小组发言后,进行点拨总结,在师生互动中逐一理解把握共享、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将通过宁波的案例向学生进行阐述。学生活动:积极参与互动,记录关键词,整理笔记。 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这一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智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思政课不能仅是讲故事,更要讲透故事,讲出故事背后的学科内涵、思维含量和育人价值,而这就离不开情境之下的活动任务设计了。通过围绕某一“新发展理念”进行我的“家乡”发展经验分享。这一活动任务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提升,从而真正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顺利突破教学重点“新发展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以特定学科任务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途径,要求学生在深度理解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任务情境下的应用,主动创造概念与情境之间的有效连接。做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具体化。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教师的点拨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仍要很好地起到总结主导的作用。
序列化活动二:回答记者提问环节1
记者提问环节1: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你的“家乡”在乡村振兴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你的“家乡”实际请你描述人民现在的生活情况以及还有何新的美好生活需要。活动要求:1.各小组立足“家乡”实际,合作讨论,进行合理想象并罗列回答记者的要点。2.推选1—2人答记者问。教师总结1:提炼各组的答记者问,总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人民主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教师总结2: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答记者问”情境活动的设计符合生活逻辑线索,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感。为了更好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结合“家乡”描述人民现在的生活情况以及还有何新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学生“由情入理”地理解,达成政治认同的培育效果。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后,这里教师总结追问“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系?在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
序列化活动三:回答记者提问环节2
记者提问环节2:根据中央“十四五”规划精神的核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请结合你们“家乡”的实际,谈谈如何规划下一步的“家乡”发展。活动要求:①结合你的“家乡”的实际;②各小组紧紧围绕“五大新发展理念”畅想规划发展方向。教师总结:“五大发展理念”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把“十四五”的核心要义,有机结合到答记者问中去,设置情境任务。加强时政教育,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家乡”的实际谈谈如何规划下一步的“家乡”发展。让学生紧紧围绕“五大新发展理念”畅想,体现了学以致用,深化理解知识。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涵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环节三:辨议题析“新”字 议题总结: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如何认识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变化?教师总结1:新的时代方位、新的实践要求、新的发展内涵、新的战略意义。教师总结2:新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补充与发展,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精神,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征程。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议题的深化辨析,充分体现政治学科特有的“政治味”,师生互动,提升理论认识高度。 如何认识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的变化,有利于深化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九)板书设计
情境线:“我和我的家乡”新闻发布会
任务线:把握新发展理念内涵、理解“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究“新”的时代意蕴
活动线:介绍、发言、答记者问、规划方向
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
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新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

3-1 坚持新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