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那么,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三框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在发展中华文化中,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这两种错误观点。
【科学精神】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加强交流借鉴,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 明确对待未来文化的两种激进观点;
2. 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圈点勾画,标记问题,时间3分钟左右。
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态度)?
3.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互鉴?
4.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
议题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
观点一: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
胡适
陈序经
康有为
梁启超
观点二: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林纾、章士钊。
全盘西化论
文化复古主义
【判一判】下列思想观点属于什么性质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如何对待其观点?
1. 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
①文化复古主义:彻底排斥拒斥外来文化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②全盘西化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
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启示:文化发展和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错误观点。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过去)
民族虚无主义(否定自己)
情景探究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并思考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①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③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
2.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4)目的: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态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2)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内容表现:学习借鉴
【补充】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3)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交融,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公共的和高品味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并占领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
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议题
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明、博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什么错误?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中国革命一开始就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有些中国领导人却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概念、理论来指导革命行动。该视屏指出的问题是1934年红军因王明、博古的教条主义错误指挥导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的历史事件,此事件差点断送了革命的前途,并直接引发了后来的红军长征。
(1)王明、博古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即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则、观点和方法。(2)盲目照搬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博古
王明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
(二)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1)必要性(原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2)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3)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1. 为什么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理论依据)
2. 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 P108
【概念解释】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按照主要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并发展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文理念、核心思想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区别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的继承。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解惑提高
知识小结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保持开放心态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反对错误倾向
课堂总结
当堂检测
1. 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旗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服装设计师在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式时装。旗袍的设计思路说明,文化创新要(  )
A.敢于摒弃传统,不断推陈出新
B.善于面向世界,不断否定自身
C.敢于破旧立新,做到雅俗共赏
D.善于博采众长,做到中西合璧
D
2.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A.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而相同的特点
B.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C.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文化交流对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都起积极作用
C
 3. 当前,我国文化在“走出去”后又产生“融进去”的问题。比如,不少文化作品注重反映大国集体主义、步调一致的宏大叙事,但对于能够体现人生价值、自由精神的普通个体、小人物小事件,常疏于发掘展现,而后者却更接近一些国际受众的信息选择性心理。这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是(    )
①取长补短,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点上实现创新
②求同存异,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以我为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④兼收并蓄,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4.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实现民心相通应该(  )
①提倡和推崇开放与包容、化解分歧,求同存异
②尊重各国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
③积极推动汉语国际化,实现文化相通
④以我为主,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