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山水名胜游记复习专题·记承天寺夜游》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练习(钟老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山水名胜游记复习专题·记承天寺夜游》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练习(钟老师)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学案例
东凤中学 钟启传
一、精彩片段:
师:文中写景只有一句,请问是哪一句?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对。写的是什么景?
生:月景。
师:是的,月光下的夜景。不过让我们感到好奇的是句子中没有一个月,同学们是如何判断写的就是月景呢?
生:(赏析句子,并各抒己见)
师:(从学生的议论中,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一些信息)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苏轼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表面上写“积水”、“竹柏的影子”,实际上是描写清澈透明、摇曳多姿的月下美景。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么美妙的月景,苏轼用了什么方法来描述?
生1:用“积水”比喻月光下庭院中清澈透明的景象。
生2:用“水藻、荇菜”交错纵横的景象。
师:看来,苏轼善于用比喻方法描绘月光下的美景,值得我们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
师:某年某地有道中考题是这样出的——中考链接: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生: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师:考题要求比较简单,我们只要回答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即可。没有要求作深刻的赏析,所以这句话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不作回答。
二、案例分析:
复习课不宜面面俱到句句分析,要善于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知识,对于难点知识组织学生作深刻探讨,引导他们归纳概括复习方法。毕业生学习压力很大,不宜让他们作机械性重复训练,不宜进行题海战。只要我们点拨到位,组织他们作深刻探讨,学生悟性高,自然是茅塞顿开有所补益。比如上文“教学案例片段中”,苏轼把月景写得美妙精彩具体表现在哪里?运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探讨,我们分析发现,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学生很快明白了赏析写景句子的其中一种模式,那就是: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描绘什么景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写景方法可以是修辞,也可以从感官角度描写。最后通过“中考链接”这一环节,证实我们的解答方式和方法是可行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2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沙画欣赏
苏轼:重点篇目
《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
苏轼(1037—1101)
诗词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借口,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逮捕,让他险些丢了性命。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陷害,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的某天夜晚,被美妙的月色吸引,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传世名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字词复习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字词,并加以解释。
供你参考

欣然




空明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就
睡觉
清澈透明
原来是

罢了
翻译语句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话,并加以翻译。
请参考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具有闲情逸致的人罢了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问题交流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散散心;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赏月。
2.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
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苏轼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
中考链接: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
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情感体会
苏轼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 ——门庭冷落
念无与为乐者 ——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闲自适的心境。
中考链接:
1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多层次解读:
1、闲杂人:无所可做的一类人;
2、悠闲自适的人:心境平和的一类人;
3、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志趣高雅的一类人;
4、超凡脱俗的人:心胸了无尘俗的一类人;
整句话很精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抑郁孤寂,还透出某种超越于尘俗之上的自慰、得意之情。
小结1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小结2
整节课我们复习了:
1.重点字词
2.重点语句
3.思想内容
4.情感体会
5.名句赏析
附读后感一篇:
闲人
钟启传
没有忙碌过怎么知道闲的滋味?闲久了又想做回忙人。人啦人,有时真是比较“命贱”。
不少人羡慕做老师,问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干脆利落:假期多呗。哎,还好,他们总算还是真诚的,没有敷衍我说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学生时代想着放假,放假了又想着开学。如今上班了想着下班,下班了又想着上班。难道真的是“命贱”么?
现代倒是很少有人自称是闲人的,那常常意味着失业。古代苏东坡也失业了,被贬到黄冈,他倒是真的很闲,闲到连个朋友都没有了。要知道以前的苏东坡可是个大忙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府上夜夜笙歌曼舞,可是高朋满座,忙的是不亦乐乎。自从他落难被贬之后,再也没有“朋友”来往了,准确来说还有一个,是同样被贬到黄冈的张怀民。如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他闲得发慌,闲到晚上睡不着觉,连那静悄悄的月光也能把他吵醒。
苏轼毕竟是苏轼,也不是什么好惹的东西,你吵醒我,那我干脆就把你看个够,一不做二不休,还要找个人一起分享看的心得。于是便来到承天寺,与怀民一起欣赏月光。两个大男人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怎么想都会觉得有点哪个哪个的。而且他们好像还是都不怎么喜欢说话的那种,更加让人浮想联翩了。还好,我们还真应该相信苏东坡,相信他的身心只在赏月,根本没有私心杂念。因为大难不死的苏东坡已经超越了世俗之见,所以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他当时是怀着一颗空明之心在欣赏着庭院那空明的月景,心中已经豁然开朗,并骄傲地自称是“闲人”。想想,连月光也能把他吵醒,他倒是真有闲情逸致的。此时的他一定已经超脱于凡尘俗世之外,飘然于彩虹明月之上,与月光仙子在畅谈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从此,这个世界上也就有了个“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
再来看看我们这些闲人吧。我们也是闲人,是闲不下来的闲人,是闲杂一类的那种,是游手好闲的闲散之徒。
食客是闲不住的,吃尽天下美食,即使再胖也在所不惜;
酒鬼是闲不住的,美酒当前醉生梦死,纵然乱性还是照喝不误;
赌徒是闲不住的,一掷千金的刺激,据说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瘾者是闲不住的,海洛因带来欲仙欲死的滋味无法抵挡;
贪官是闲不住的,明知要被送上断头台,还是刹不住车;
杀手是闲不住的,直到杀死最后一个,或是被杀掉为止。

看来做个闲人还真是不容易,能做个闲人也是很不错的了!
这是一个闲人,游手好闲,浪迹于街头巷尾之间,浑浑噩噩中度日;
这是一个闲人,闲情逸致,工作之余常沾花惹草,逍遥自在还活着;
这是一个闲人,超越凡尘,灵魂清澈透明万事空,了无牵挂尚存在。

能活出这样境界的人,大概是可以做苏轼的朋友了吧。
2011-3-30
作业: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心得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学设计
东凤中学 钟启传
一、复习目标
1.诵读文章,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重点内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以及重点句子的赏析。
三、复习难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闲人”四个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水调歌头》沙画欣赏导入:现代年轻艺术家表现的是古代名家名作,看来诗词与绘画是相通的。有句话说的真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不过让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现代的艺术家表现的却是古代的名家名作。看来这个苏轼还真了得。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苏东坡吧。
2、简介苏轼。他的诗词赋、以及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十分突出,被评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借口,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逮捕,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的某天夜晚,被美妙的月色吸引,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传世名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4.简介苏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陷害,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师生交流重点字词复习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字词,并加以解释。
6.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翻译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话,并加以翻译。
7.重点问题交流,然后加以明确。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散散心;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赏月。
(2)、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苏轼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
中考链接: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明确: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8.简单赏析几幅“空明”之景色图。
9.情感体会和感悟。请思考。
苏轼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交流后明确:月色入户 ——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闲自适的心境。
中考链接: 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多层次解读:
(1)、闲杂人:无所可做的一类人;
(2)、悠闲自适的人:心境平和的一类人;
(3)、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志趣高雅的一类人;
(4)、超凡脱俗的人:心胸了无尘俗的一类人。
整句话很精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抑郁孤寂,还透出某种超越于尘俗之上的自慰、得意之情。
11.小结1: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12.小结2:整节课我们学习了: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思想内容、情感体会、名句赏析。
13.与学生交流《闲人》读后感。
14.布置作业: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心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资料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关于“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三、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四、写作《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深厚友谊与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巩固性和拓展性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部分 巩固性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拓展性练习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6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分)
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