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下《云南的歌会》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素材+整体规划(人教版·郑老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云南的歌会》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素材+整体规划(人教版·郑老师)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作者介绍
生字词检查
整体把握
思维拓展
视频欣赏
《五朵金花》(白族)
即兴演唱
情歌酬和
男女老少
山野湖畔
排练与否
唱歌内容
唱歌者
表演场地
《五朵金花》电影片段中歌会的特点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
描绘湘西民风 。
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

字词检测
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chún
zuò

huì
xìng
铁箍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淳朴:诚实朴素。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
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课文描绘了几个场合的歌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1、朗读课文,根据课后研讨一整理全文结构:
(1)总起全文。
(2~5)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
山野对歌。(2~3)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4)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5)
这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一起来欣赏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欣赏角度 描写方法 歌会特点
唱歌的人们
唱歌的环境
唱歌的场面
浓墨重彩写人,工笔描绘人物
快乐朴实
以优美环境映衬人和歌
淳朴本色
全景描绘局部刻画
盛会难逢
工笔描绘,是描写和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更求精雕细刻地描写和刻画人物。它可以将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五朵金花》(白族)
《刘三姐》(壮族)
走进民族风情
男: 好歌才,只有三姐唱得来,    心想与姐唱几句,不知金口开不开。
刘三姐: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     你拿竹篙我拿网,随你撑到哪条河。
男: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刘三姐: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男:  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
刘三姐: 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      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男:   什么有咀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
刘三姐: 菩萨有咀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      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
心想唱歌
就唱歌
《刘三姐》 壮族
中山 咸水歌
上网搜索一些民族歌会来欣赏,尝试从演唱的人物或者从演唱的环境等角度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并用简短文字表述这种魅力,写在小作文本子上。
作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板芙一中 郑超明
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总共有多少个民族呀?
学生:56个。
老师:56个民族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就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来了解一些民歌、民俗,那么我们首先学习的课文题目叫什么呀?(板书《16、云南的歌会》
学生:《云南的歌会》
老师:好,首先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这个题目属于哪一种短语类型?
学生:偏正短语。
老师:偏正短语,那么中心语是什么?
学生:歌会。
老师:那么,“云南的”是歌会的……
学生:修饰语。
老师:修饰语,就是什么成分?
学生:定语。
老师:好,那么课文的作者是%
学生、老师:沈从文。
老师:刚才也说了,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后就有55个少数民族。而期中,云南就占了52个,所以云南呢就有着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
老师:好,事不宜迟,我们就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老师:我们都没有听过云南歌,有没有去过云南的?
学生:没有。
老师:那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五朵金花》电影片段)
老师:好,刚才我们就欣赏了云南地区白族的《五朵金花》电影的片段。看完了之后,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五朵金花》电影片段中歌会的特点是什么?看屏幕的表格,有四个内容需要我们填的:表演的场地、表演者、唱歌内容、排练与否。
老师: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们唱歌的地点在哪里呀?
老师:冯敏玲,请你归纳一下。表演的场地。
学生1:山野湖畔。
老师:唱歌的人呢?
学生1:男的、女的。
老师1:对,男女老少。那么,唱歌唱什么内容呀?
学生1:情歌。
老师、学生:唱的都是情歌。
老师:他们有没有排练啊?
学生1:没有。
老师小结:没有,他们都是即兴地演唱,想唱就唱。请坐。
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也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首先认识一些作者。作者是沈从文。
老师:大家有没有学过他的文章啊?
学生:没有。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沈从文的文章。首先读一下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
描绘湘西民风 。 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
老师: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我吗看看这篇课文是不是这样子。
老师: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读出屏幕上的生字词。
学生: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铁箍
老师:好,请读本课生字词的解释。
学生: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淳朴:诚实朴素。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老师:这些生字词呢,同学们在课后就把它抄起来。下面,请回答这个问题,课文描绘了几个场合的歌会?
学生:三个。
老师:三个,那么归纳这三个场面的名称。
学生思考问题。
老师:哪个同学概括出来了呀?何国锐。
学生2: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老师:朗读课文,根据课后研讨一整理全文结构。
学生3:4个部分。
老师:4个部分,那如何划分呢?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学生3:5个。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二三为第二部分,第四第五各为一部分。
老师:为什么这样划分呢?
学生3:因为他们分别是介绍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老师:其实按照这个思路的话,文章还可以划分两个部分可不可以。
学生3:可以。
老师:那么第一部分就是什么写呀?
学生3:总写。
老师:第二部分呢?
学生3:分写。
老师:所以这篇文章是什么结构。
学生3:总分。
老师:好,请坐。
老师:那么三个歌会分别有什么特点?女同学先来读一下第一种歌会的特点。
女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这里就是我们归纳的“山野对歌”。这种歌会在哪里唱?
学生:山野。
老师:对,在山野当中唱。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呀?
学生:生面别开。
老师:生面别开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别开生面”。唱歌的人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那么,唱的主要是生面内容的歌?
学生:情歌酬和。
老师:“多”,是生面意思呢?
学生:就是大部分呢,不是全部都是。
老师:他们唱歌的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4: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老师:这是种对歌形式,你一句我一句,你问我答,好像是在比赛。
(现实幻灯片)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那么第二种叫什么歌会呀?
学生:山路漫歌。
老师:好的,那么我们按照刚才的思路分析,歌会在哪里唱?唱什么内容?如何去唱?下面一起思考。
学生4:在上路上。
老师:那唱些什么歌呀?
学生4:山歌。
老师:山歌,有没有限制的?
学生4:没有限制的。
老师:原文这么说的?
学生4:出口自然,无论唱什么,都充满一中淳朴本色美。
老师:好的,在哪里?
学生4:第四段最后一句。
老师:唱歌的多少赶马的女孩子,年龄多不过十四五岁。她们唱歌专不专业呀?
学生:不专业。
老师:从哪里看出?
学生:嗓子通常没有经过训练,有点还发哑带沙。
老师:(显示幻灯片)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那么第三种歌会呢?唱歌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长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目的?请思考。
老师:罗黎,请帮我们介绍一下“村寨传歌”。
学生5:在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
老师:这是地点,人物呢?
学生5:男女老幼百多人。
老师:然后呢?
学生5:他们唱的内容是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老师:所以“村寨传歌”和第一第二种歌会不一样。第一第二种呢,是自由唱的,没有组织的。第三种是有组织的,而且场面怎么样?
学生5:很大。六人围一桌,足足坐满三十来张矮方桌。
老师:这种歌会不单只场面大,而且唱的时间怎么样?
学生5:很长。
老师:在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5: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老师:唱那么久,目的在于什么呀?
学生5:传歌。
老师:原文怎么说的?罗黎请坐,麦冠浩补充。
学生6: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老师:怎么传?
学生6:由老一代吧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老师:(显示幻灯片)这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分析总结了三种歌会之后,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呢 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写的。(显示幻灯片)我们一起分析课文的欣赏角度、描写方法、歌会特点。
老师:山野对歌中,作者的欣赏角度是什么?
学生:唱歌的人。
老师:唱歌的人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抓住了他们的什么特点来写。
学生:外貌。
老师:原文怎么描写。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老师:这里的外苗描写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衣着打扮,还有动作描写,例如哪个地方?
学生: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
老师:除了动作还有什么呢?
学生:神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老师:这里是浓墨重彩写人,工笔描绘 ( file: / / / F:\\板芙一中\\第八册(下)\\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ppt" \l "11. 幻灯片 11" \t "_parent )人物。那什么叫工笔描绘 ( file: / / / F:\\板芙一中\\第八册(下)\\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ppt" \l "11. 幻灯片 11" \t "_parent )?(显示幻灯片)工笔描绘,是描写和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更求精雕细刻地描写和刻画人物。它可以将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老师:因为唱歌的主要是人,所以重点突出。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就看到那美丽的少女。那这种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7:热情洋溢、快乐。
老师:(显示幻灯片)快乐朴实。山路漫歌呢?好,李金德。
学生8:欣赏的角度是唱歌的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人和歌。
老师:这种歌会的特点是怎么样?
学生8:充满淳朴本色美。
老师:那么村寨传歌呢?欣赏的角度是。
学生:唱歌的场面。
老师: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全景描绘局部刻画。
老师:这种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9:热闹。
老师:还有吗比“热闹:更贴切的?
学生10:热情。
学生11:龙吟凤哕。
学生12:唱和相续。
学生13:兴奋活跃。
学生14:“十年难逢金满斗“
学生:盛会难逢
老师:好的,这就是三种歌会。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从欣赏角度、描写方法、歌会特点这条思路给我们介绍了云南的歌会的。今天我们学了《云南的歌会》,其实民歌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我们熟悉的有哪里呀?
学生:咸水歌。
老师:是的,咸水歌是我们中山的特色民歌。还有山歌呀,对歌呀,都很好听。例如(显示幻灯片)这个人是谁呀?
学生“刘三姐。
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刘三姐的歌曲。
老师:刚才我们听了刘三姐很有趣的歌曲,那么是属于那种类型的歌呢?
学生:山野对歌。
老师:这种歌会一问一答,考的就是智慧。把回答的内容用歌曲唱出来。我们欣赏过白族的《五朵金花》也领略了壮族的刘三姐的山歌。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我们中山本地的咸水歌。
欣赏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
老师:上网搜索一些民族歌会来欣赏,尝试从演唱的人物或者从演唱的环境等角度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并用简短文字表述这种魅力,写在小作文本子上。
老师: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的歌会》整体规划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学情分析:
作为中学生,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而语文,肩负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沈从文大师用精妙的文笔打造的《云南的歌会》正是为达到这一要求搭建了好的平台。引导学生对全文作整体上的感知,进入理解与探究阶段。《云南的歌会》介绍了云南民歌在三种场合中的不同演唱方式、内容、目的和作用,表现了云南民歌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和在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风景画卷,让读者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课标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预设的第一目标是“激发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兴趣,领略民族风情,热爱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歌会多姿多彩,标题中一个“歌”字贯穿全文,文章开篇“这一回却更丰富了我的见闻”中“丰富”二字突出了作者亲眼所见的歌会更是精彩。接下来作者抓住歌会的特色,精心选材,围绕“歌会”从智慧的对歌、闲适的漫歌、热闹的传歌三个场面,对勤劳开朗的人以及孕育这种人的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云南歌会淳朴自然、宏伟壮观的特点。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预设的第二目标是“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初步感受民风民俗之美”。
在阅读中应该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描写是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散文的血肉。本文通过对对歌妇女动作、外貌、神态多个角度从脸、牙、辫子、服饰进行白描,用平实而又真实的文字细致的雕刻了勤劳、聪明、开朗、纯朴的云南妇女画像,质朴的语言却难以掩饰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因此我预设的第三目标是“品读、揣摩文章的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工笔手法,领略人性之美。”
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祥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民歌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表现的形式。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眼中的民歌之美 ( http: / / www.1- / works / Modern / Q / qiaozhimei )。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要求: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教学建议: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掌握以下字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应掌握的字词:蹲踞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作业: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三、研读探究。
2.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拓展延伸: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的歌会》教案
板芙一中 郑超明
一、教学目的 :
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了解云南及其民情民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情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2、难点:领略文章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四、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提问:云南的歌会这个题目属于什么短语类型?(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歌会,云南是歌会的定语。
2、 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 欣赏云南歌会(《五朵金花》电影片段)
4、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人)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景)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拓展欣赏
欣赏中山“咸水歌”。
七:作业布置:上网搜索一些民族歌会来欣赏,尝试从演唱的人物或者从演唱的环境等角度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并用简短文字表述这种魅力,写在小作文本子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