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到民间采风去》精品课程整体规划一:课程设计依据1.教材依据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择的课文都与民风民俗有关,编者在安排了这组文章后,安排了一个“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到民间采风,关注民风民情,把它作为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料。要深入研究本单元“乡土发现”这一块内容,学生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从而了解比学校更为辽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2.学生特点本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家乡的风俗、食俗、语言都不尽相同。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去了解,从而有话可说,有料可写。二:课程设计目的1、让学生了解各地民风民俗,围绕春节展开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2、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感悟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4、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与汇报、分析资料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引领学生明白此次作文的评判标准,进而对照和反思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懂得如何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的能力。三:课程设计安排集中体现为三节课(一):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1、学生用自己的方言说话,从表达的方言中感受不同地区语言等的差异。2、话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你知多少。3、活动过程中重点围绕“春节”来探究,关于春节的由来、传说、习俗、食俗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4、让学生在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二):写作指导课《“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1、出示以“春节”为话题的题目给学生讨论,要写好此次作文,应如何拟好作文题目,如何选好材料进行写作。2、方法技巧的点拨,适时练习点评。3、选择家乡典型的材料描述出来,体现各自地方的特色。(三):作文讲评课《“到民间采风去”》1.从自己较为热爱的节日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描写。要求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做到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形象、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2. 根据本次作文的实际情况,对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归纳出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明白此次作文的评判尺度。3.通过本次作文的写作与评改,学生不仅懂得如何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也了解了各个地区的民俗美,人情美。(四):三节课的共同点1.都力求紧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挖掘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的精神内涵。2.三节课课型不同,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节课都力求人人参与,尝试不同课型中小组合作形式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早上好,请坐。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课-----到民间采风去。首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些什么呢?大家可以自行阅读ppt上面的内容。师: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这堂课的目的是要锻炼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把这一点记住。然后通过这一节内容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去欣赏我们的民俗文化,并且学会如何去关注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好,在正式谈论我们这一节课的话题之前,老师给大家看一段视频。这一段视频的名字叫做《倒鸭子》。学生观看视频师:好了,我想问下同学们,通过这一段视频,其实我们可以知道,这一个误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什么呀?生:语言不同。师:地方语言的不同对吧?所谓地方语言,就是我们的方言。在这个时候,老师想跟同学们来个互动。我希望我们班上的同学愿意用自己的家乡话来做个自我介绍。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做自我介绍。可能同学们会觉得有点困难。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模板。你们可以参照上面的模板,用你自己的家乡话把它说出来。然后我们的其它同学再猜一下他是来自哪的?有没有同学愿意?郑天德(学生名)。生:我家乡没有什么方言。就是说普通话。师:就是普通话是吧?那你就用普通话来做个自我介绍,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大胆发言。生:大家好。我叫郑天德。你们知道我是哪里人吗?师:好,大家猜猜他是哪里人。生:中国人。师:那至少我们知道他是中国人对吧?好,谢谢。这样好不好?老师先用自己家的方言做个自我介绍。那我希望同学们等下都可以鼓足勇气,用自己的方言,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来做个自我介绍。好啦,挺清楚啦!大家好,我叫陈敏赡。你知道我来自哪么?(方言)有没有同学知道?听得懂我说什么吗?生:听得懂!生:大家好,我叫陈敏赡。师:好,至少你们还能听得懂。其实我是来自广东阳江。好,现在轮到你们了。你们用你们的方言来做自我介绍。生:大家好,我叫林银芳。你们知道我来自哪吗?师:猜一下,哪里人?生:广东人师:她说的是什么方言?生:白话师:白话是粤方言。中国有两个地方说粤方言,一个是广东,还有一个是哪里?生:广西。师:我想问你是哪里的?生:广东。师:好,请坐,谢谢。有没有其它同学再来说一下?有没有来自四川的?如果你不想用这一个模板来做自我介绍,你也可以用你的家乡话说一下“吃饭了没”之类这一些平常说的。李敏(学生名)你是哪里的?生:湖南。师:湖南话“吃饭”怎么说?生:不太会说。自小在广东生活。师:好,请坐,谢谢。朱冬民。(学生名)你先说,你是要作自我介绍还是要说其它的?“吃饭了没”你的家乡话怎么说?生:吃饭了没。师:好,请坐,谢谢。有没有不同的?“大家好”,就说这句话好了。生:大家好。(方言)师:大家能不能猜一下他是哪里人?生:湖北的。师:好,谢谢,请坐。还有没有人愿意?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试试。刘东。(学生名)生:大家好。(方言)师:哪里的?有没有同学知道?生:江西的。师:噢,旁边的两位同学说是江西的。好,谢谢,请坐。师:那么刚才通过我们这一环节,我想告诉同学们,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语言,对吧?其中,语言又包括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那我们这一节主要探讨的是“到民间采风去”。我们说,风俗风俗,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节日。现在,老师想跟大家说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次,我想考一下大家的文学常识。通过猜诗词来猜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好,请看这首诗。知道的同学举手回答。生:端午节。师:接下来这一个有没有同学知道?生:七夕。师:“迢迢牵牛星”讲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七夕节。好,这一首呢?生:重阳节。师:很好。重阳节。这一首呢?一起说,什么节?生:春节。师:好,再来,这一首呢?生:清明节。师:这一首找一位同学来回答。知道的举手。“举杯邀明月”讲的是什么节?生:中秋节。师:这说的是什么节?生:元宵节。师:好,通过我们刚才的诗词,我们知道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们最熟悉的、最喜欢过的是什么节日呢?生:春节。师:我们就来讨论下春节。同学们知不知道春节的来源是怎么样的呢?学生齐读下春节的来历。师:好,同学们读得非常响亮。我们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春节主要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具体是在1949年9月27日这一天正式确定的。好了,那么现在我们来抓住“春节的习俗与食俗”来展开讨论。根据你们课前搜集的一些资料,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你们在课前的时候搜集到的哪些跟我们春节有关的习俗、食俗或其它的一些东西。把你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向我们汇报一下。一般春节都怎么过?生: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除旧迎新。到初二的时候,我们都要到亲戚家去拜年。还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上闹花灯,南方的习俗是吃年糕。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些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龙等活动。师:舞狮舞龙这些活动的举行都是为了什么呢?生:就是为了迎新年。师:好,谢谢,请坐。还有其它的吗?生:北方人第一顿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南方人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师:鱼我们都知道,意味着……生:年年有余。师:那么火锅呢?生:红红火火。生: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师:其它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生: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师:谢谢。其它同学家乡的春节呢?生:我们广西的春节人们喜欢到街上去玩。人来人往,很热闹,逛大运。生:年初二我们要回婆家。师:是回外婆家还是回娘家?生:回外婆家。在外婆家吃一顿中午饭,但妈妈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师:你是哪里的?生:广西。师:好,谢谢,请坐。是不是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呀?生:是。师:对,很多地方年初二这一天就是你们的爸爸去看望岳父岳母的日子。好了,还有没有其它?生:放鞭炮。师:为什么要放鞭炮?生:迎接新年。师:其实我们说放鞭炮还有另一层含义。鞭炮的声音可以吓走……生:野兽。师:很好。还有补充吗?生:拜年,送大桔。意为“大吉大利”。生:舞牛。师:舞牛?你是哪里人?生:广西的。师:我们舞龙舞狮听得多,舞牛还是第一次听说。舞牛是不是跟舞龙舞狮差不多呀?生:是呀。师:只是换了一种牲畜是吧?生:是。每年都会举行舞牛活动。很多人会围着看,凑热闹。师:看舞牛要不要给钱的呢?生:不用。师:它们在街上跑吗?还是到每家每户表演。生:集中一个地方,例如广场。生:还有舞鸡。师:舞鸡怎么舞?要不要给鸡打扮打扮?知不知道为什么要舞鸡?生: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生:早上放鞭炮,吵得睡不了觉。人们喜欢敲锣打鼓。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广东人过春节为什么要敲锣打鼓?生:还是赶走恶魔。师:好,谢谢。还有其它补充的吗?吃的呢?生:广东人喜欢吃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 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生:春节难得放假,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娱乐放松如打牌,打麻将。生: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财气扫走。不能杀生。师:那我们年初一二吃的鸡鸭怎么办?生:年三十以前杀好。生:做体力活的人一定要吃鸡肉,寓意着新的一年要多抓财。考大学的人一定要吃鸡翅膀,寓意着展翅高飞。师:同学们记得等你们考大学的时候也要多吃点啊。生:新婿第一年和妻子会娘家的时候,任别人随便开玩笑都不能生气。师:真有趣。谢谢,请坐。生:四川人第一餐要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汤圆都是包馅的。师:你们一般吃甜的还是咸的?生:按照自己的口味。生: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灶神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大家都要留在家里吃饭,不宜外出。另外,年三十晚上要用橘子叶和柚子叶串起来煲水洗澡。师:这个习惯相信很多地方都有吧?生:是的。生:寓意着又长大了一岁,并且赶走霉运,迎接新年。生: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一些地方,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生: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这一天向天公祝寿,可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生: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生:正月初十是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还要祭祀石头,怕伤庄稼。人们把这一天称“石不动”,也就是“十不动”。还有,午餐必吃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师:你以后记得吃多点。我知道,我们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地这么多的风俗一时也很难说完,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接下来,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些信息进行整理。你们把课堂作业本拿出来,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把刚才的信息形成文字。PPT上的是你们整理资料的一个提纲。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了哪些风俗细节,这些风俗细节有哪些深刻内涵,自行整理一下。学生自行整理资料师:好了,关于这个内容,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进行。最后,我们来回顾下我们这节课说了些什么?首先我们通过方言的讨论,通过节日的交流,以及我们各地习俗的分享,我们认识了一些中华民俗。我们说,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关注民俗,我们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今天我们这一课题的交流和讨论,希望可以激起同学们对民俗研究的兴趣,课后继续搜集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为下节的写作课积累素材。这里还提供了有关民俗的一些网址和书籍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好,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建议1、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课前调查和搜集资料,并且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深入参与到活动中去了,课堂上才能更积极、更有实效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2、这个专题的教学,对学生语文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说、敢写,写出真情实感。所以,首先老师要明确,口语交际课,一定要让学生多说,一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不能低于80%,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单独开口说的机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老师也要以此次课堂为契机,鼓励后进生,语文其实不难,语文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敢说,多说,多留心生活,一样可以学好语文。3、作文指导课中,首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到民间采风去》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说出各地与众不同的风土民情,一定要凸显一个“异”字,在“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领略中国独特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感兴趣,达到情感价值目标。4、作文指导中,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几个切入点,详细深入地做指导,让学生由点到面的地掌握各项写作技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节次 第三节 授课教师 陈敏赡 授课班级 八年级教材分析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到民间采风去”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体现的是“人与社会”这一板块。本单元主要截取了其中“乡土发现”这一分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表达活动与写作活动。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学生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从而了解比学校更为辽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B、学会整理、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2.过程与方法:运用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分享资料,并在探讨中学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方法。难点:在围绕自己家乡民俗开展的活动中,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并能用语言进行叙述性的表达。教学准备 1、导学稿。2、多媒体幻灯片。 总课时数 3 当前课时 1新课导入 视频:经典大连话《倒鸭子?道牙子?》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倒鸭子?道牙子?》【4分钟】方言,亦作“马路牙子 ( http: / / baike. / view / 289484.htm" \t "_blank )”或者“马路崖子”。主要情节:报案人大连人包先生在大连市甘井子区 ( http: / / baike. / view / 314612.htm" \t "_blank )革镇堡驾驶自己的新车时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倒车的时候,不慎将汽车撞到了路边的“道牙子”上,导致底盘 ( http: / / baike. / view / 29341.htm" \t "_blank )被撞坏。由于包先生的车所投保的保险公司 ( http: / / baike. / view / 26882.htm" \t "_blank )全国报案中心设立在杭州 ( http: / / baike. / view / 3742.htm" \t "_blank ),所以接线员不熟悉大连话,报案人的大连话,解释起来相当麻烦。二、“话”方言【5分钟】 鼓励同学们用方言作自我介绍,并让其他同学猜猜他来自的地方。三、“话”节日【6分钟】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节日的相关诗词,而后通过诗词诵读等方式的交流,说出相关的节日,最后引出话题:春节……四、“话”春节【20分钟】节日探源:春节的由来【资料辅读】 春节习俗:祭灶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07.htm" \t "_blank ) 祭祖 ( http: / / www. / fwxx / wh / 2006-01 / 24 / content_169073.htm" \t "_blank ) 扫尘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491.htm" \t "_blank ) 小年 ( http: / / news. / newscenter / 2008-01 / 29 / content_7521248.htm" \t "_blank ) 除夕夜 ( http: / / www. / fwxx / wh / 2006-01 / 24 / content_169069.htm" \t "_blank ) 守岁压岁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87.htm" \t "_blank ) 拜年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20 / content_10689961.htm" \t "_blank ) 迎春 ( http: / / www. / fwxx / wh / 2006-01 / 24 / content_169078.htm" \t "_blank ) 年夜饭 ( http: / / news. / newscenter / 2009-01 / 23 / content_10709193.htm" \t "_blank ) 贴春联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69.htm" \t "_blank ) 贴门神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52.htm" \t "_blank ) 贴窗花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75.htm" \t "_blank ) 倒贴“福”字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72.htm" \t "_blank ) 放爆竹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9-01 / 19 / content_10684591.htm" \t "_blank )…… 春节食俗:年糕 饺子 春饼 元宵……五、自主整理——学生把课上的大量信息自行进行相关处理,并形成文字,为下节课的写作课积累相关素材。【4分钟】六、小结。【4分钟】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1、方言独特,乡音难改《到民间采风去》 2、缤纷节日,异彩纷呈 3、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课后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与家乡有关的风俗,为下节课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到民间采风去》口语交际教学反思语文学习不只仅是课堂的学习,或者更明确地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作为教师就是应该给同学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和情境。语文教师最高的境界是给同学搭建一个语文学台。综合性学习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平台。“到民间采风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也想为学生设置一个这样的平台,这堂课我主要设置了三个活动:话方言,话节日,话春节,它是一次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作文教学相沟通的尝试,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整个这节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在我的引导下由最普遍的民俗内容向具有独特性、趣味性的内容过渡,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四溅、欢声笑语不断,学生也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对我的教学尝试是很大的鼓舞,让我坚定了只要肯在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及引导上花心思,学生能在日常生活的累积中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趣味,从而热爱综合性学习,热爱写作。当然,课后回顾起来,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遗憾,因为设计的环节与内容偏多,尽管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经常涉及的生活可感可言,反应较快,但还是因为时间不够充足而使得思维训练的深度不够广,有些内容浅尝辄止,才刚热身就不得不匆匆结束。调节气氛和掌控时间如何协调这个问题仍需更好地处理解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0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课,我们要培养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2.以本课的交流内容为导体,我们要学会如何整理、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3.通过本课的学习交流,我们要学会如何欣赏民俗文化,并学会如何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课,我们要培养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2.以本课的交流内容为导体,我们要学会如何整理、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3.通过本课的学习交流,我们要学会如何欣赏民俗文化,并学会如何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道牙子」:北方方言,也叫“马路牙子”或“马路崖子”。主要情节: 报案人大连人包先生在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驾驶自己的新车时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倒车的时候,不慎将汽车撞到了路边的“道牙子”上,导致底盘被撞坏。由于包先生的车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全国报案中心设立在杭州,所以接线员不熟悉大连话,报案人的大连话,解释起来相当麻烦。要求:用方言作自我介绍,请同学们猜猜他(她)来自……?模板:大家好!我叫……,你们知道我是哪里人吗?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冬至节日探源: 春节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继续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为下节课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推荐网站中国民俗网:http://www.推荐书目:《民俗文化学——梗概和兴趣》钟敬文,中华书局,1996年。《中国民俗大观》广东旅行出版社,1997年。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特色材料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腊八粥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用“一国之人皆若狂”形容当时庆祝腊日节的盛况。相传腊月初八也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从宋朝开始,腊日节日趋衰落,而佛成道日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腊日节渐渐演变为喝腊八粥的腊八节,由此奏响了春节的序曲。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到民间采风去》整体规划.doc 《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ppt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陈老师.flv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doc 口语交际教学实录1.doc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 教学建议.doc 特色材料.doc 经典大连话 道牙子 到底是啥?爆笑视频.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