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教学实录+整体规划(陈老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生物七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教学实录+整体规划(陈老师)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反思
港口中学 李爱喜
本节的课题是“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由此可见这节课要求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植物体内的水和从宏观的层次上了解植物与水的关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把握住了这两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实现学生理念上的认同和提高。
按教学设计思路实施教学,用了1课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在尝试解读实验数据时,学生还有要比一比看谁算得最快、最准、看谁的图绘得最好的竞争意识,积极性非常高。虽然基本上没有学生绘图绘得完全标准,但他们能够相互指出彼此的不足,达到了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说到李白的诗句时,虽然关于生物圈水循环的内容还没有学到,但马上有同学指出:“老师,他说的不对,海上水的蒸发也可以通过降雨落下来。”这样自然地过渡到关于水循环的内容。
从授课方式上来看,有的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如播放资料片、展示多张图片等)、有的环节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如讲解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但多数环节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多次参与课堂讨论、参与技能训练等)。虽然有传统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是穿插在各种不同的授课形式之中,而且讲解主要是在学生的归纳之后,具有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判的意思,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被教师授课所吸引,课堂效果较好。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反思
港口中学 张悦敏
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认识到水对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后,进一部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内容首先结合学生对根尖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具体部位,找出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其中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一个难点,教师运用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用红墨水培养带叶的枝条,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枝条的解剖、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实验结论,确认导管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本节课教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精心设计本节课。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以“水分为什么少了”的对照实验为导入,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2.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时把握时机,鼓励学生就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大胆做出假设。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就假设进行小组解剖、观察、讨论。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生物课不在枯燥,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乐趣。
3.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了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在教学过程仲,要以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空间为前提,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下的新生物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过,本节课仍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1.在知识点衔接的处理上,不够自然。而且在处理问题时候过于急躁,略显得赶时间。在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的环节,可以稍微放松一下时间的尺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小组里面参与到讨论中去。
2.在探究水分的运输途径的实验中,可以尝试将观察与思考转化为一个探究性实验。课前让学生自己就针对“水分的运输途径是什么?”来做出假设,并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在课上进行小组成果展现,让学生从中更加自主的获取知识。
3.可以在本节课中可适当增加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介绍。课程中加入了于生活相关的小知识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虽然这节课虽然存在着几点的不足,但是在课堂中,师生间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地进行互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投入到教学环节中。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港口中学 陈楚妆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上课,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首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实验器材。教学课件很实用,步步为营,深入吸引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如用FLASH讲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制作叶片结构的临时切片和秋海棠叶的下表皮的临时装片的演示方法,叶片的结构分析等,都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
其次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于是我安排学生制作菠菜叶片结构和秋海棠叶的下表皮的临时装片。两个实验都做,使本节的容量比较大。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先安装好显微镜,为下节课作铺垫。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兴致勃勃地完成实验,效果很好,不会因为内容多而影响教学质量。本节课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亲身动手做实验,2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动手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也可以安排只做其中一个实验,另一个实验观察永久装片,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不会因制作两种装片而导致时间不足影响后面的理论教学,保证一节课教学的质和量。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这是本节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巡视,刀片锋利注意学生安全,提示切的时候要求动作要快,可以多切几次,选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小组再进行示范指导。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利用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产生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胆量,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最后安排森林小卫士倡议活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和态度,掀起学习的高潮。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通过本节的教学,发现了教学对象的难以预测性和教学过程的偶然性。面对活生生的、随时可能把你难住的群体,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通过实施本节课程,我感到临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同时也存在着疏漏不足。例如:怎样处理课堂上预料之外的问题?如何利用学生互动“生成”的问题作为新的课程资源,如何把握每个知识点的时间等需要我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通过实际教学,我深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善于挖掘,学生的表现常常会超出你的想象。
《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整体教学反思
港口中学 李丽 陈楚妆
本章教材首先从多个角度(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科学实验的工作成果等几方面),阐明了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以及植物通过根部吸水和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
在教“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要求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植物体内的水和从宏观的层次上了解植物与水的关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把握住了这两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实现学生理念上的认同和提高。按教学设计思路实施教学,用了1课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在尝试解读实验数据时,学生还有要比一比看谁算得最快、最准、看谁的图绘得最好的竞争意识,积极性非常高。虽然基本上没有学生绘图绘得完全标准,但他们能够相互指出彼此的不足,达到了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说到李白的诗句时,虽然关于生物圈水循环的内容还没有学到,但马上有同学指出:“老师,他说的不对,海上水的蒸发也可以通过降雨落下来。”这样自然地过渡到关于水循环的内容。
从授课方式上来看,有的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如播放资料片、展示多张图片等)、有的环节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如讲解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但多数环节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多次参与课堂讨论、参与技能训练等)。虽然有传统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是穿插在各种不同的授课形式之中,而且讲解主要是在学生的归纳之后,具有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判的意思,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被教师授课所吸引,课堂效果较好。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基础上,水分是如何进入到植物体内的。此外还为下一节蒸腾作用及水循环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以“水分为什么少了”的对照实验为导入,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了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时把握时机,鼓励学生就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大胆做出假设。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就假设进行小组解剖、观察、讨论。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生物课不在枯燥,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乐趣。在教学过程仲,要以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空间为前提,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下的新生物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外,本节课仍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如在在知识点衔接的处理上,不够自然。而且在处理问题时候过于急躁,略显得赶时间。可以在本节课中可适当增加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介绍。课程中加入了与生活相关的小知识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上课,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首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实验器材。教学课件很实用,步步为营,深入吸引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如用FLASH讲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制作叶片结构的临时切片和秋海棠叶的下表皮的临时装片的演示方法,叶片的结构分析等,都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
其次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于是安排学生制作菠菜叶片结构和秋海棠叶的下表皮的临时装片。两个实验都做,使本节的容量比较大。考虑到这一点,在教《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先安装好显微镜,为下节课作铺垫。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兴致勃勃地完成实验,效果很好,不会因为内容多而影响教学质量。本节课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亲身动手做实验,2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动手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也可以安排只做其中一个实验,另一个实验观察永久装片,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不会因制作两种装片而导致时间不足影响后面的理论教学,保证一节课教学的质和量。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这是本节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巡视,刀片锋利注意学生安全,提示切的时候要求动作要快,可以多切几次,选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小组再进行示范指导。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利用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产生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胆量,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最后安排森林小卫士倡议活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和态度,掀起学习的高潮。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通过本节的教学,发现了教学对象的难以预测性和教学过程的偶然性。面对活生生的、随时可能把你难住的群体,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通过实施本节课程,我感到临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同时也存在着疏漏不足。例如:怎样处理课堂上预料之外的问题?如何利用学生互动“生成”的问题作为新的课程资源,如何把握每个知识点的时间等需要我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通过实际教学,我深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善于挖掘,学生的表现常常会超出你的想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设计
港口中学 李爱喜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从多个角度阐明了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虽不是本章知识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7.html" \t "_blank )的重点,但却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实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据图片和资料分析,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重点难点: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植物分部的影响,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讨论与练习结合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学生集体阅读、体会“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不舍昼夜。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 引言:以抒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江河、雨水、农田,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展示课题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去体验。
一、植物生活需要水二、水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观察;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描述观察感想;思维活动;各小组提出1~2个思考的问题。积极思考,针对课题内容,写出想探究的问题。认真思考,例举身边所知道有关于植物体内含有水的例子。小结植物为什么需要水。思考并完成练习阅读有关数据,思考问题。观察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放映影像资料: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设疑:1.你看到什么
2.通过观看资料有什么想法
3.你想知道什么 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你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分?资料:各种生活的物品的水含量。归纳探究课题: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课堂练习数据资料: 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数据表启迪: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水对植被的类型有何影响 通过影像资料的观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产生求知欲。点题,形成思维撞击。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学会缜密思考,形成科学假设。
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 阅读内容,思考问题,并进行计算比赛。 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3.计算表中各个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通过技能训练,丰富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略)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设计
港口中学 张悦敏
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用放大镜对根毛的操作,学会生物实验中观察的一般方法。
2.通过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探究,学会生物实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二 教学重点:探知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三 教学难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四 课前准备:1.课前几天用两个烧杯装取同样的水,在水上加入一层油(防止水分蒸发散失),在其中一个烧杯插入一株带根的小植株。
2.事先安排学生培养好长出根毛的幼根。
3.课前三天,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带叶的枝条,插到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培养。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展示课前布置的实验:水为什么少了?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B组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质疑:根有哪些适于吸水的特点? 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以该实验为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培养学生学生的表述能力。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提出问题:根吸水的部位是哪里?2.根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已培养好的小麦幼根。并小组讨论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回顾根尖的结构,学生假设:根部吸水的主要部位可能在成熟区。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水面积,提高了根吸水的效率。 1.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作出假设。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渐分析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水分的运输途径 1.根吸收水分后,水分是如何运输到植株各处的?实验总结:水分的运输途径。2.引导学生解剖枝条,观察枝条的横切面、纵切面的变化。染红的部分是植物运水的“管子”,通常把它叫做“导管”。 3.简单介绍生活相关现象: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道理。4.知识拓展:有的茎可以逐年长粗,而有的茎却不能长粗?导致茎不断长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小组展示课前几天插到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的带叶的枝条。实验现象:叶脉呈现红色,而茎并不见红色。2.小组合作,进行解剖,用放大镜观察枝条横、纵切面的变化,讨论交流。3.小组讨论,思考。4.看书,得出结论: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使茎不断长粗。 1.通过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是学生对导管的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述筛管的概念时候,通过平时生活普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深入理解树怕剥皮的内在生物含义。
知识闯关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知识练习 知识巩固,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 水分的吸收途径
1.根吸水的部位
2.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二 水分的运输途径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港口中学 陈楚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正常进行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前提。《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之后编排的,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此外,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知道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从而理解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而且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验:家里养的花草树木都需要经常浇水,知道在在森林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基于以上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气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基本结构和气孔。
五、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1、复习使用显微镜及制作装片的方法。
2、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及内容。
教师: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叶的下表皮》的材料用具,安装好显微镜(学生帮忙)。
2、制作课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这200 kg(200000 g)水的用途大致情况如下: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Kg 100%
组成成分的水量 1.872Kg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量 0.250Kg 0.12%
? 202.106Kg 98.96%
展示以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只有1.04%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的?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植物体内的水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深入了解叶片的结构。从而引起学生想进一步探究蒸腾作用的兴趣。
(二)教授新课:
1、用FLASH讲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分析得出蒸腾作用的定义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2、利用课件讲解制作菠菜叶片结构的方法,再组织学生分组(2人一组)合作完成切片,接着在显微镜下观察。让学生在课件上指出叶片每一个结构。教师讲解上、下表皮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有气孔,诱导学生观察哪一表皮的气孔比较多?靠近上表皮的是排成栅栏的细胞组成的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是疏松的海绵细胞组成的海绵组织,由此启发学生想像象海绵一样一挤压,水分就会流向下表皮,而下表皮的气孔比较多能起什么作用,气孔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散失水分的,激发学生想探索学习气孔的欲望。
3、利用课件讲解制作叶片下表皮的方法,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秋海棠的叶片制作叶的下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气孔。对照课本P115图Ⅲ—24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充分发挥想像,发现、提出疑问:“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是否与时间有关?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白天气孔张开,夜晚一般缩小或闭合,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紧接着又会由此提出疑问:“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晰的气孔,提示学生保卫细胞靠近气孔腔一侧的细胞壁厚,相对的另一侧细胞壁薄,于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答案“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因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上述的实验探究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动手能力。
4、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给自己降温,同时调节大气温度,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
5、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及对生物圈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兴趣。
利用课件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资料分析1、“.据科学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请计算一下,蒸腾量占降雨量的百分之几?”资料分析2、“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 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 ℃。”
分析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三)森林小卫士倡议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和态度,掀起学习的高潮。
(四)知识闯关:
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应用。
标线

植物油
A B
对照组 实验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4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港口中学 陈楚妆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这200 kg(200000 g)水的用途大致情况如下: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Kg 100%
组成成分的水量 1.872Kg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量 0.250Kg 0.12%
202.106Kg 98.96%
蒸腾作用消耗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刀片
观察叶片的结构
培养皿
3'
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3'
培养皿
3'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1、叶片的结构
叶肉
表皮(上表皮、下表皮):有气孔
叶脉
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3'
叶的下 表 面
透明薄膜 _ 下表皮
__撕取叶的下表皮
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吸水纸
6'
__下表皮细胞染色
表皮细胞
气 孔
叶的表皮结构图
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气 孔
叶的表皮结构图
保卫细胞
水分
氧气
二氧化碳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1、叶片的结构
叶肉
表皮(上表皮、下表皮):有气孔
叶脉
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2、气孔与保卫细胞
3、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1.是植物吸收水分、无机盐和
向上运输的动力。
2.能降低植物叶表面的温度,
避免被阳光灼伤。
3. 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
植物蒸腾作用
1.据科学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1950毫米/年,
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请计算一下,蒸腾量占降雨
量的百分之几?
2.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
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
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
气温低1.3~3.2 ℃。
通过这两则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1、叶片的结构
叶肉
表皮(上表皮、下表皮)):有气孔
叶脉
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的“窗户”,也是植物散失
水分的“门户”。
二、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气孔与保卫细胞
3、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叶的结构由 , , 组成。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 ” ,也是气体交换的“ ”。 的形态变化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
3、植物通过 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蒸腾作用
窗口
门户
叶脉
叶肉
表皮
保卫细胞
4、果树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植物的生长 D果实的形成
5、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 )
A表皮 B叶脉 C气孔 D叶肉
B
C
6、观察下面两幅图,请据图回答:
(1)从狭义上说,图中[ ][ ]表示气孔。
(2)能调节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细胞是图中的[ ][ ] ,它总是 存在的。
(3)对比甲、乙,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的是 。
2
4
1
3
保卫细胞
成对

7、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答:减少蒸腾作用而散失水分。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课堂实录
同学们走进教室,一下子就看见了大屏幕上的图片。他们开始窃窃私语,纷纷猜测着它的含义。
师:“相信同学们都注意到了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片,这幅图片的含义你们知道吗?”
生:“好像是一滴水。”“我认为它表现的是河流。”“像绿豆。”
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就是离题越来越远了。
生:“我见过,是中国节水标志。”终于听到正确答案了。
师:“没错,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标志有什么含义吗?”我借机发问。
生:“它象征着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一个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说,其他人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师: “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河。”
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们先是若有所思继而恍然大悟。
师:“其实绿色恰恰是植物的颜色,可能水分与植物真的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样吧,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看看不同的环境下植被的类型是怎样的,怎么样?”
生:“好”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们欢呼雀跃。
师:“现在老师为大家提供两组资料,这是长白山、锡林郭勒的地理位置和植被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纬度比较相近,但是植被类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降水量不同。”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一下子就想到了答案。
师:“那么如果让你为这两个地区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长白山的降水量比较大,锡林郭勒比较少。”
师:“水影响植物的分布,那么水是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
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们纷纷摇头。
生:“还有温度。”
生:“阳光也会影响。”
生:“应该还与地理位置有关。”
师:“大家说的没错,除了水以外,还有温度、阳光等等都会影响植物的分布,但是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情境教学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教师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3.html" \t "_blank )要从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兴趣出发,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引导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50.html" \t "_blank )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50.html" \t "_blank )活动。]
师:“看来植物这种生命体确实会受到水的影响,看看这个。”讲到这里,我从操作台下面取出一周前培育的幼苗,花盆是用一次性杯制成的。
师:“这些幼苗是由绿豆种子培育成的。”我又取出了绿豆种子,硬硬的种子叮叮当当地在培养皿里跳舞,与充满生命的稚嫩幼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命真的很神奇,这样一个小小的、硬硬的种子可以表现出这样的生命力真的是不可思议!”我和同学们共同发出了对生命的赞叹。
师:“其实,为了便于种子的储存,这些种子首先要经过晾晒,那么经过晾晒的干种子细胞里还含有水吗?”
生;“有。”
生:“没有。”
同学们七嘴八舌争个不休。
师:“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我们就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实验托盘里都准备了两个酒精灯、两个试管、两个试管夹,火柴和一些种子,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呢?”
生:“把种子放在试管中烤。”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给大家准备两个酒精灯、两个试管吗?”
生:“作对比。”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思维非常敏捷。
师:“对,是作对比用的。通过对比你就能观察到放有种子的试管和空的试管被烘烤后有什么不同了。”
师:“再有,大家知道酒精灯的用法吗?”
生:“知道,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用过了。”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们自豪地说道。但是,为了保证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实验的安全,我还是再次强调了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同学们可以开始实验了。请同学们注意安全,抓紧时间仔细观察。”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学习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50.html" \t "_blank )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会儿工夫,教室内就弥漫了种子被烧糊了的味道,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却毫不介意,一张张小脸因为兴奋发出了光芒。
生:“老师,含有种子的试管里面有水蒸气了。”
生:“我们的也有。”喊叫声此起彼伏。同学们争先恐后向我展示着他们的成果。
师:“看来即便经过了充分的晾晒,这些种子也还是保留了一些水分,这样,它才是有生命的种子,才有可能萌发。”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
师:“那么植物体的其它器官里是不是也含有水分呢?”
生:“当我们口渴的时候可以吃水果解渴,这说明果实里含水。”
生:“吃西瓜的时候,西瓜水都会流下来。”
生:“西红柿里面的水分我们都能够看见。”
生:“菜叶经过挤压、萝卜经过腌制,里面的水分就能够流出来,说明叶和根里也有水的。”
师:“既然植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水分,那么水就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又从操作台下面取出一些幼苗展示给了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
师:“这是我培育的绿豆幼苗,不同的是,当种子破土而出之后,我把它们分成两组,一组仍然适量的浇水,另一组则不浇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生:“浇水的幼苗长得比较茂盛,而没有浇水的幼苗比较蔫。”
师:“用词非常准确。水分充足的植物体比较硬挺,而缺少水分的植物体比较萎蔫。所以水分保持植物体硬挺直立的形态,使叶片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我又拿出鲜花,
师:“今天早上,老师到花店买了10支白色的康乃馨,把它们平均分成了两组,一组插在了清水中,一组插在了红墨水中。现在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
生:“白色康乃馨已经变成了红色。”
师:“知道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吗?”
生:“康乃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了红色物质。”
师:“既然红墨水中的红色的物质能随着水分运输到了植物体的各个器官,那么植物体需要的无机盐是不是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当被植物体吸收后,也能运送到各个器官呢?”
生:“当然可以。”
师:“所以水是植物体物质运输的载体。”
[经常会听到教师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3.html" \t "_blank )在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进行探究。”其实在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是无处不在的,它应该贯穿在生物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去实实在在地体验。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3.html" \t "_blank )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去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师:“老师还用白玫瑰作过同样的实验,发现白玫瑰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不同的植物吸收水分的速度不同。”
师:“是的,当然也反映出了不同植物的需水量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也是不一样的。
师:“前面是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一些实验现象,其实生物学中还可以用数字来说明问题。而且,这样说服力会更强一些。”
师:“同学们请看课本:这是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小麦从幼苗到结实要经历这样4个时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谁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这四个时期是什么样的?”
生:“我认为返青期是天暖了,田里绿油油的时期;拔节期是小麦一节节向上长的时期;抽穗期是小麦开始结穗的时期。灌浆期是果实开始成熟的时期。”
师:“真是‘事事洞明皆学问’,同学在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一样做一个有心人。是这样的,小麦在越冬的时候,叶子是黄色的,开春以后,气温回升,叶子会由黄色变成绿色,返青期就是这个时期;拔节期是小麦一生中的吸肥高峰期,也是高效施肥期,是小麦生长、向上拔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甚至能听得见小麦向上拔节得嘎吧声;抽穗期指小麦开始结实的时期;灌浆期是小麦光合作用产物和蛋白质积累的过程,需水量比较大。”
师:“这些数据可以转换成表右侧的直方图。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计算器计算一下各个时期平均每天的需水量各是多少?”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们马上积极行动。
生:“返青期是21.9、拔节期是38.1、抽穗期是47.8、灌浆期是38.5。”他们争先恐后地答到。
师:哪个时期平均每天的需水量最大?
生:“抽穗期。”这次几乎是异口同声。
师:“你能根据计算的小麦平均每天的需水量,设计并制作一个统计图吗?”
生:“能!”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情绪高涨,很快就把语言化做了行动,很快一幅幅折线图,直方图就呈现在我眼前。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要体现生活性、趣味性,更要体现科学性、严谨性。运用数学方法解读问题是生物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让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知道学科之间是互通的,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5.html" \t "_blank )所倡导的学科整合的理念。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又学习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50.html" \t "_blank )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师:“根据这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农民会根据植物不同的发育时期需水量的不同进行合理的灌溉,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产量。”
[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知识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7.html" \t "_blank )储备和生活经验也是宝贵的课程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5.html" \t "_blank )资源,教师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3.html" \t "_blank )应注重挖掘和利用,这样在教学内容引入时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生活实际,处处强调从生活中讲起。多关注社会,就会逐渐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节约用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至于怎样节约用水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更是熟记于心,如果把它作为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情感的升华往往很难引起学生 ( http: / / teacher. / dictionary / education / 200701 / 141.html" \t "_blank )的共鸣。
师:“接下来老师想把这些小小的幼苗发给同学们,由你们去继续照顾它们,老师建议各个小组为幼苗建立一个档案,在档案的第一页记录它们的株高、有几片叶子、叶形及大小等,当然这些是需要我们测量的,还可以绘图,定时为它们浇水、施肥……也许你会看到开花结果呢!”
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课堂实录
港口中学 张悦敏
一 情境导入
师:上周我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做了一个小实验,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记得。我们当时用两个大烧杯各装了400ml的水,并各自在水上加了一层油。我们将一株带根的植株放在其中一烧杯中培养。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呢?
生:对照实验需要两个组,A组是对照组、B组是实验组。
师:为什么要加一层油在水面上呢?
生1:加一层油防止外面的污染物质进入水中污染水质。(学生笑)
生2: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师:大家真聪明,我们之所以要放一层油在水上,就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那么大家猜猜两个烧杯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1:既然都加了一层油,应该两个烧杯的水都没有减少。
生2:不对,我觉得B组的水会减少,因为植物需要水。
师:那现在大家来看看实验的结果(展示之前学生实验的两组烧杯)
生:B组的水少了。
师:水去哪里呢?
生:被植株的根吸收了。
二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师:之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植物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你们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那么根有哪些适于吸水的特点呢?
生:根吸水的部位是哪里?
师:很好,大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那我们先就“根吸水的部位是哪里?”做出假设。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所学根的结构,大胆做出假设究竟根吸水的部位是哪里。
生:根吸水的部位是成熟区。
师:我们就问题做出了假设,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师:很好,那取出各小组培养的小麦幼根,用放大镜观察根有哪些明显的结构,根又是依靠哪个部位进行吸水的。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小组讨论)
师:很多小组都有结论了,那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1:我们小组通过观察小麦幼根发现幼根的根尖上长有很多白色毛茸茸的毛,而且我们想数清楚究竟有多少条,但是怎么数都数不清。
生2:我们小组发现有很多细小的绒毛长在根的上部,非常小。
生3:小麦的根很长,根部表面长有许多细小的根毛。我们组认为植物是依靠这些细小的根毛来进行吸收水分。
师:很好,同学们都观察得很细致,都发现了小麦幼根上有很多细小的根毛。而部分同学认为植物是依靠这些细小的根毛来吸收水分。(投影根毛的结构)
我们刚刚观察到的细小的绒毛就是根毛。(投影根毛的放大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毛大量的着生在根尖的表面。而我们把这个部位叫做什么?
生:成熟区。
师:很好啊,根毛着生在根尖的成熟区。也就是说植物吸收水分,主要是依靠根尖成熟区的根毛。那么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有少数根毛植物吸水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若只有少数根毛,吸水量肯定没有大量根毛吸水量多。
师:嗯,那每一个根毛其实都有一定的吸水面积,那根毛越多,吸水的面积就怎样呢?
生:根毛越多,吸水面积就越大,而吸水量就越多。
师:(概括学生的观点)因此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吸水的面积,提高了根吸水的效率。
三 水分运输的途径
师:根吸收水分后,根并不是把水分贮存起来,而是要将水分运输到植株各处。那么根是如何把水运输到运输到茎、叶等各个部位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大家都准备好了,在红墨水中插入带叶的枝条,大部分同学已经是把植株培养了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了。(展示课前三天,插到红墨水的水里培养的带叶的枝条)那么大家观察一下,枝条有什么变化?
生1:我们组发现我们所培养的植株的叶脉呈现红色,而茎却不见红色。
生2:我们有的叶片也成了红色了。
师:要想知道红墨水是从哪里进入运输到叶片的,就要对枝条进行解剖、探究。那现在给大家发刀片,小组为单位取你们培养的枝条的一段进行解剖,要观察该枝条的横切面以及纵切面,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大家小组讨论水分是沿着茎哪个部位来运输的,在解剖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刀片的时候,小心不要切到手。
生:各组同学纷纷讨论发表意见,然后对枝条进行解剖,还用放大镜认真观察。
师:大家交流一下各组的讨论结果。
生1:茎切开后,发现有红色的圆圈,纵切后发现茎内两边都染成了红色,像两条管。可能水是沿着这两条管进入到茎内,从而运输到叶内。
生2:茎中有一些被染红的管子,水应该是从这些管子一样的结构运输到叶片的。
师:那么这些被染红的管子叫什么名字?
生:(看书得知)导管。
师:染红的部分是植物运水的“管子”,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导管”。导管是植物体内中空管道,从根尖的成熟区开始,然后经过根、茎、叶脉最后到达叶肉细胞,水分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内的各个结构。大家说导管想我们身体里的什么?
生:血管。
师:导管只运输水吗?
生:还运输无机盐。
师:对,无机盐只有溶于水里后,随着水分运输到植株的各处,才能供给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使用。
师:茎中只有导管吗?为什么人们常说“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呢?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同学们可以参考课文的图III-21木本植物幼茎的示意图。大家思考一下树之所以伤皮,是因为皮内有哪种结构,而这种结构一旦破坏了就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生:看书、积极讨论。
生1:通过图III-21可以知道,树皮内有筛管,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管道,它受到破坏了植物就会缺乏营养而死。
师:答到了点子上了,哪位同学补充。
生2:书本中提到筛管其实是运输有机物的管道,植物的皮被伤,有可能伤到了筛管,从而导致有机物运输管道中断。
师:对,其实植物的茎中还有一种管道,它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我们把它叫做筛管。筛管的作用是从叶片把有机物运输到根。当人为地去割掉或弄伤树皮的时候,就会将植物茎内的筛管破坏,筛管破坏了,有机物就无法运输到根部,于是根部最终因耗尽体内的有机物而死,因此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师:其中导管所处的部分就称为木质部,而筛管所处的地方则是韧皮部。那么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还有一个层带,我们把这个部分叫做——
生:形成层。
师:有得植物的茎找到一定粗度后就不再长粗,但有的植物的茎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长粗。难么,这些植物的茎为什么不能长粗?这跟茎内哪个结构有关系。
生:应该与形成层有关系。
师:究竟什么是茎长出的根本原因呢?请同学们看书,看能不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生:这些茎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茎不断长粗。
四 课堂小结:
师: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吸水部位是根部的根毛。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植物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各处。而叶片中制造的有机物则通过筛管运输到其他各器官。植物茎的长粗是由于茎内有形成层,茎内没有形成层的植物,茎就不能长得很粗。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 课堂实录
港口中学 陈楚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 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 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气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基本结构和气孔。
三、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
四、课前准备:
学生:1、复习使用显微镜及制作装片的方法。
2、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及内容。
教师: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叶的下表皮》的材料用具,安装好显微镜(学生帮忙)。
2、制作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这200 kg(200000 g)水的用途大致情况如下: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Kg 100%
组成成分的水量 1.872Kg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量 0.250Kg 0.12%
? 202.106Kg 98.96%
师:植物的组成部分和维持生理过程的水量一共占百分之几?
生:1.04%。
师:对。那么98.96%的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腾作用散失的。
师:水是从植物哪儿散失的?
生:叶片。
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深入了解叶片的结构。
(二).讲授新课
1.FLASH课件实验分析——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学生观看。
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生:仔细观察袋内现象回答,有水珠了。
师: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生:是从植物体内,通过叶片出来的。
师:很好。
最后师生总结: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2.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叶片的结构。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怎样制作临时切片。
生:按实验要求制作菠菜叶片的结构,然后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巡回指导,提醒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让学生进行观察。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指导差一点的小组。
师:现在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叶片的结构了。你知道叶片有哪些结构吗?
生: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叶脉。
师:很好。栅栏组织一侧是上表皮,海绵组织一侧是下表皮。哪一表皮的气孔比较多?为什么?
生代表回答:象海绵一样一挤压,水分就会流向下表皮,下表皮的气孔比较多。
师:气孔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散失水分的,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究。
师:请大家观察用镊子撕取下表皮的方法。
生:按实验要求撕取秋海棠的叶片、制片、观察。
师:巡回指导,让学生进行观察。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指导差一点的小组。
师:气孔是怎样构成的?是谁来调节的?
生: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
师:为什么保卫细胞可以调节气孔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生: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
师:气孔什么时候张开?什么时候闭合?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是否与时间有关?
生: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
生:白天张开,晚上闭合。
师:当气孔白天张开时,除了水分丧失后,还有什么物质从气孔进出?
生:氧气从气孔出来,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去。
师:非常好。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师:“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同学们讨论一下,气孔的张开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思考。
生代表回答: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生代表回答:调节大气温度,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
师:很好。
师生总结: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调节叶片温度
4.归纳升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
生:不是。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物圈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展示课件: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
生:总结:植物体吸收水分不但参与了光合作用,而且通过水分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利用课件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资料分析1、“.据科学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请计算一下,蒸腾量占降雨量的百分之几?”
生:80%左右。
师:资料分析2、“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 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 ℃。” 通过这两则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师: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生: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很重要。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就会少很多。
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很重要,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师:对。同学们讲得很好。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愿意加入森林小卫士的倡议活动吗?
生:愿意。
师:展示课件:森林小卫士倡议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齐声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叶片的结构,知道了气孔的结构与功能,理解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四).课堂练习
1.叶的结构由 , , 组成。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 ” ,也是气体交换的“ ”。 的形态变化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
3.植物通过 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果树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植物的生长 D果实的形成
5.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 )
A表皮 B叶脉 C气孔 D叶肉
6.观察下面两幅图,请据图回答:
(1)从狭义上说,图中[ ][ ]表示气孔。
(2)能调节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细胞是图中的[ ][ ] ,它总
是 存在的。
(3)对比甲、乙,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的是 。
7.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整体设计
港口中学 李丽
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它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章在学生学习了植物的六大器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植物是如何吸收营养物质——水,并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除了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外,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分析科学实验的实验数据等,阐明了水不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生长所要的无机盐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水对植物的分布影响。
学生认识到水对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后,进一步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内容首先结合学生对根尖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具体部位,找出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其中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一个难点,教师运用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用红墨水培养带叶的枝条,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枝条的解剖、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实验结论,确认导管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是本章中的重点,本节内容教师设置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安排了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准确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而教师还添加了叶下表皮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让学生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门户是叶表皮上的气孔。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气孔的结构及作用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总结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植物的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观察、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植物通过根部吸水和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爱护绿色植物的习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三节内容紧紧相扣,引导学生纵观全章,深刻认识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
本章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植物的六大器官以及根尖的结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已有的经验及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植物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的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学习叶片的结构,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3.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4.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5.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3.蒸腾作用的意义;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的作用。5.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思想情感。
五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 课时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 课时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 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同步练习
港口中学 李爱喜
(一)课前自习题:
1、植物体内______________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________。
2、__________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3、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__________的,水的分布直接影响__________的分布。
(二)基础训练: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因素是( ) A. 季节 B. 水 C. 生物 D. 人类
2.将干燥的种子放在试管内,在火上烘烤,试管的内壁上出现水珠,这个现象说明( )
A.种子内含有水分 B.加热的种子内含有水分
C.水分中植物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溶剂 D.干燥的种子内含水量较少
3.植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又吸收下列哪种物质( )
A.二氧化碳 B.无机盐 C.蛋白质 D.糖分
(三)能力提升
1、科学在判断一个星球上是否有生命时,其重要依据是这个星球上是否有( )
A.水 B.阳光照耀 C.风 D.二氧化碳
2.在用糖腌黄瓜时,一段时间过后,装黄瓜的碗里便生成许多水,这些水来自( )
A.糖化了变成了水 B.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到碗里
C.黄瓜里的水分被腌了出来 D.小猫偷偷地在里面拉了尿
3.太阳花总是在早晨或上午开放,到了中午,在炎热的阳光照耀下,花儿都蔫了这是因为( ) A.太阳花怕热 B.太阳晒干了太阳花中的水分
C.太阳花怕见到太阳 D.太阳花没有充足的营养
4.下列哪项不是水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
A.植物种子发芽 B.植物叶片呈绿色 C.植物叶片舒展 D.植物吸收无机盐
5.下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一项是与绿色植物离不开水的观点不相符的( )
A.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在垂直方向可达15米 B.幼嫩的植物体中含水量约为70%
C.缺水的植物萎蔫,而浇水后变得硬挺 D.土壤干旱会使开的花颜色鲜艳
6.下表是对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6分)
返青期 拔节期 抽穗期 灌浆期
(1)由数据可见小麦越到发育后期,,需水量越 ,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是    期;
(2)计算表中各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以直方图的形式在右上图中表示出来。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同步练习
港口中学 张悦敏
一.选择题
1.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根毛区
2.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主要是为了( )
A 保护幼根和根毛 B 有利于根的呼吸
C 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D 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3.根从土壤里吸水,土壤里的水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 )
A 土壤水分→导管→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B 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C 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D 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4.有关植物茎中形成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任何植物的茎中都有形成层 B 形成层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
C 不光茎中有形成层,其他器官也有 D 形成层里有导管
二.填空题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 ,成熟区生有大量的 .
2.水分在茎内运输的途径是 。除茎以外, 和 器官里也有 ,它们是贯通的。根吸收的水分,沿着 运输到植株各处。水中溶解的无机盐也通过 运输。
3.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 , 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新的 和 ,从而使茎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因为它的茎中无 。
4.取一段木本茎枝条,把它放在水里剪掉靠下一小截,然后把枝条迅速放进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请分析:
(1)现把茎横向或纵向切开,在纵切面上能看到一条条红色的“水痕”,这其实就是茎内的  管;它是运输 。
(2)若把该枝条的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一些汁液,这汁液会有明显的红色吗?   ;这汁液应该是从茎的    内渗出来的。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同步练习
港口中学 陈楚妆
一.选择题
1.森林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主要原因是( )
A.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分多 B.根系保持水土,蓄水过多
C.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大 D.光合作用旺盛,释放水气多
2.植物体内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是( )
A.运输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3.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
A.日照强,蒸腾作用就快 B.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C.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 D.空气湿度大,可促进蒸腾作用
4.秋天,树叶落了主要是为了降低 (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有机物的消耗
5.果树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植物的生长 D果实的形成
6.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 )
A表皮 B叶脉 C气孔 D叶肉
二.填空题
1.叶的结构由 , , 组成。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 ” ,也是气体交换的“ ”。 的形态变化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
3.植物通过 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水分以__________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进行的。
5.气孔是由一对__________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此时保卫细胞的内壁__________,细胞的外壁__________,气孔开放。当蒸腾作用加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收缩,其内外壁都__________,使__________。
6.蒸腾作用可以降低__________,促使根从土壤中__________,同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__________的运输。
7.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体在炎热的夏天__________温度,还可以增大空气的__________,因此,蒸腾作用可以__________。
8.蒸腾作用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根毛 B.茎 C.土壤中水分 D.叶肉 E.根部导管 F.气孔 G.大气
9.观察下面两幅图,请据图回答:
(1)从狭义上说,图中[ ][ ]表示气孔。
(2)能调节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细胞是图中的[ ][ ] ,它总
是 存在的。
(3)对比甲、乙,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的是 。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测试题
港口中学 李丽
班别: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热带雨林降水丰富,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生理作用是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生长作用
2.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 )
A.叶片 B.树皮 C.花瓣 D.根尖
3.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 )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的越好 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4.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
A.水和无机盐 B.有机物 C.维生素 D.适宜的温度
5.植物吸收的水分可以用来干什么? ( )
①作为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②作为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参与有机物的合成③参与蒸腾作用,使植物免遭阳光灼伤④溶解并运输无机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6.下列有关植物含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晒干的种子中不含水
B.幼嫩的叶中含水量比衰老的叶中含水量多
C.植物细胞中的水都贮存在液泡里
D.瓜果果肉的含水量约为50%
7.将干燥的种子放在试管内,在火上烘烤,试管的内壁上出现水珠,这个现象说明( )
A.种子内含有水分 B.加热的种子内含有水分
C.水分中植物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溶剂 D.干燥的种子内含水量较少
8.植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又吸收下列哪种物质( )
A.二氧化碳 B.无机盐 C.蛋白质 D.糖分
9.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 )
A.叶片 B.树皮 C.花瓣 D.根尖
10. “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 ( )
A.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B.山上植物多要修水库
C.治山要治水 D.根的特性
1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12.移苗时,根部带土是为了 ( )
A.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B.避免伤害生长点
C.避免伤害根冠 D.避免伤害根毛和幼根
13.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是 (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4.水分吸收的主要部位、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 )
A.气孔、根毛 B.根毛、导管 C.根毛、气孔 D.生长点、叶肉
14.蚕豆幼苗的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5.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6.右图所示是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横切结构时看到的图像,该部分应该位于 ( )
A.根冠 B.成熟区
C.分生区 D.伸长区
17.下列关于根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根尖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B.分生区的细胞中也有染色体
C.一根根毛就是一个细胞 D.伸长区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18.根从土壤里吸水,土壤里的水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 )
A 土壤水分→导管→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B 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C 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D 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19.樟树的茎能逐年加粗,是由于下列哪一结构中的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强? ( )
A.树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20.小麦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其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该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果实的生长发育 D.秸杆的生长发育
21.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现将此装置移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左侧上升。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的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22.滨州市新城区环境优美,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在移栽过程中园林工人截去了树的大部分枝叶,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阻止新陈代谢 B.降低蒸腾作用 C.阻止呼吸作用 D.阻止光合作用
23.植物主要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下列各项中与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无关的是 ( )
A.根尖的成熟区      B.根、茎、叶内的导管
C.根、茎、叶内的筛管     D.叶片表皮的气孔
24.关于水循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 ,增加降水  
B.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C.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D.森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也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25.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的动力分别是 ( )
A.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26.取甲、乙两盆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菜苗,不浇水等菜苗萎蔫时,向甲盆泥土内浇足水,向乙盆的菜叶上喷水,但不浇湿土壤。将两盆放在阳光下,预计1—2小时后你看到( )的现象。 ( )
A.甲、乙两盆采叶都萎蔫 B.甲、乙两盆采叶都不萎蔫
C.甲盆菜叶萎蔫,乙盆菜叶不萎蔫 D.甲盆菜叶不萎蔫,乙盆菜叶萎蔫
27.森林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主要原因是( )
A.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分多 B.根系保持水土,蓄水过多
C.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大 D.光合作用旺盛,释放水气多
28.植物体内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是( )
A.运输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29.秋天,树叶落了主要是为了降低 (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有机物的消耗
30.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 )
A表皮 B叶脉 C气孔 D叶肉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1.下面左图是一棵生长在水渠边的果树,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根是否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利用这一实验装置完成探究。

(1)根据左图,你提出的假设是:                   。
(2)右图中A、B两支试管底部有细小的裂缝。如果试管中有水,会有水从裂缝中渗出。
①你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②你预测会有怎样的实验结果 如果没有预期的结果,你认为很可能是什么原因

③你对此实验还有什么改进意见 。
2.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 Kg以上的水,这些水的用途如表所示。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 872 g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 g
蒸腾消耗的水 202 106 g
生产期总用水量(用于上述3项) 204 228 g
(1)请你计算一下,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只有  %左右真正用于各项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      %左右的水都被蒸腾掉了。
(2)请你据此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
3.为了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取叶片数量和形状大小相同的三株幼小的菊花,分别插入三个相同的量筒中,量筒中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使油膜覆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闭,将三套装置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环境 (①光照、潮湿 ②光照、干燥 ③黑暗、干燥)条件下,测出相同时间内量筒中的失水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
(2)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应采用 (选填数字①、②、③)环境条件下的两套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对照组是 。
(3)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 。
4.右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 。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是通过茎里的向上运输的 。
(3)枝条上的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哪里 为什么

5.观察下面两幅图,请据图回答:
(1)从狭义上说,图中[ ][ ]表示气孔。
(2)能调节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细胞是图中的[ ][ ] ,它总是 存在的。
(3)对比甲、乙,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的是 。
生物试题 第2页(共6页)
10
20
30
4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