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纲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纲要

资源简介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纲要
1. 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2.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变化是缓慢进行的,如风、水等自然作用对地形的变化;有的却是比较剧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改变。
3.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4. 常见的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5. 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6.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 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8.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可以减少土地的流失。
9. 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0.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1.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速度慢,会发生沉积。
12.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势能,主要表现为风化和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13. 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4. 岩浆活动分为两种方式: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