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3.1 重力与弹力【教材分析】物体相互作用的初步知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初中物理皆已学习,但对重心概念理解不深,本节引入重心作为知识载体,体现了等效思想。以重力为例,呈现如何利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在弹力部分按照一般弹力到特殊弹力的思路,通过微小形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宏观形变揭示弹力产生的条件,并根据形变说明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具体讨论弹力的大小,体现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了解胡克定律。[科学思维]了解科学探究中获取及处理数据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体验探究方法,如何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等。[科学态度与责任]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胡克定律实验验证。教学难点:胡克定律实验探究过程和数据的处理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直尺、钩码组、弹簧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新课导入]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了一个拉(或推)的力,请问这个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力的大小该如何确定呢?[新课讲授]一、胡克定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弹力”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什么是弹性形变?什么叫弹性限度?2.弹簧在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有怎样的关系?3.这个规律是谁发现的?这个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归纳总结:1.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如果撤去外力作用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就叫做弹性形变。弹性限度是指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重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状态,这个限度就叫做弹性限度。2.F=kx3.这个规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胡克研究发现的;F指的是弹簧对物体的弹力,K指的是弹簧的进度系数,代表弹簧的软硬,x指的是弹簧的形变量,不是指弹簧的长度。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师活动: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组铁架台,弹簧、钩码、直尺等配套的器材,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如何通过这些仪器找到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请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派代表展示方案。归纳总结:弹簧弹力F的测定:弹簧弹力的大小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即F=mg;弹簧伸长量x的测量,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弹簧的原长L0和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则弹簧的伸长量为x=L-L0;根据F与x的数据做出F-x图像,并根据图像确定F与x的关系。[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在弹簧与钩码保持稳定之后,再正确读出毫米刻度尺的示数。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竖直使用时弹簧的重力该怎样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操作过程的乐趣。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数据处理]实验次数 弹簧受到的拉力 F/N 弹簧原长 L0/cm 弹簧长度 L/cm 弹簧伸长 Δx=L-L0/cm1234教师活动:展示某同学填好的表格,并提出问题:怎样根据表格的数据,得到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画F-Δx图像。归纳总结:F=kx[误差分析]教师活动: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存在,会对实验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有什么原因会造成实验?学生活动:讨论回答。归纳总结:1.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存在,会使所画的F-x图像不过坐标原点。2.读数不准确造成实验误差。板书设计(弹簧弹力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步骤:略注意事项:钩码不宜过多,钩码静止后再读数胡克定律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成正比公式:F=kx弹簧弹力的改变量与弹簧长度的改变量成正比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毫米刻度尺,钩码若干,坐标纸)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3.1 重力与弹力【教材分析】物体相互作用的初步知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初中物理皆已学习,但对重心概念理解不深,本节引入重心作为知识载体,体现了等效思想。以重力为例,呈现如何利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在弹力部分按照一般弹力到特殊弹力的思路,通过微小形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宏观形变揭示弹力产生的条件,并根据形变说明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具体讨论弹力的大小,体现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会根据二力平衡测量重力的大小;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会判断弹力的方向。[科学思维]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体会引入重心概念的意义。[科学探究]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建立模型、推理论证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的重心及确定重心的方法;形变的定义及分类;弹力的定义及产生条件。教学难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对重力方向的认识;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对重心的理解;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方向的判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细绳、薄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复习引入: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有关知识,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示一个力?问题引入:一天牛顿坐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被一颗熟透的苹果砸到了头。苹果原本静止在树上,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新课讲授]重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重力”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重力是如何定义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谁?2.重力是接触力还是非接触力?请举例说明。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表示?4.物体的重心是如何定义的?确定中心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重力的概念。讨论完后找小组展示答案。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重力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2.重力是非接触力。例:跳高运动员跳起来之后与地面不接触,但依然受重力。3.重力的大小G=mg(g=9.8N/kg),方向竖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用根绳子悬挂一个重物,绳子所在的方向即为该地的竖直向下方向(区别于垂直向下、指向地心等)。4.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等效作用点;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系;确定重心可以用支撑法,二次悬挂法。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比如游泳圈、光盘等的重心在物体外。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还会随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比如漏水的矿泉水瓶的重心随水位的高低会发生变化。典例分析【例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答案】CD【例2】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B.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也就是合力的作用点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这个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答案】B二、弹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弹力”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什么是形变?形变如何分类?2.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弹力的有无该如何判断?3.弹力的种类有哪些?弹力的方向如何确定?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弹力1.形变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形变按形式分类: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形变按效果分类: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2.弹力的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的产生过程:外力→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之间发生形变,并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弹力有无的判断:①可以利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两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②假设法,假设两者之间没有弹力,看物体运动状态会不会发生变化。3.弹力包括:压力、支持力、绳上的拉力、轻杆的弹力以及弹簧的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和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绳上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背离物体;杆上的弹力比较复杂,如果杆的一端固定。杆上的力可沿杆也可不沿杆。如果杆的一端是可以自由活动的,杆上的力一定沿杆。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弹力后的演示”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用力按压桌子,桌子发生形变了吗?2.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桌子发生了形变呢?这是什么方法呢?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归纳总结:在力的作用下,一切物体都会发生形变。有的形变明显,有的形变不明显。不明显的形变,我们可以设计实验。采取微小形变放大法,进行观察。板书设计(重力与弹力重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等效作用点弹力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之间发生形变,并有恢复原状的趋势。量方向:和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分类:压力、支持力、绳上的拉力、杆上的弹力、弹簧上的弹力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发生形变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物理人教2019版必修一:3.1 重力与弹力(第一课时) 教案(Word版).docx 物理人教2019版必修一:3.1 重力与弹力(第二课时) 教案(Word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