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政治教学设计和反思基本信息课题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教材分析1.本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首先介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接着讲述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论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三者的关系,最后情景回归,告知学生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本节内容位于第七课的第一框,本课前两框讲民族问题,介绍我国的是个多民族国家,阐释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分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一框讲宗教问题,介绍我国的宗教政策。第一框可以说是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个引子或背景介绍。2.本节内容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个背景介绍,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它是学习本课知识的一个基础。而且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或多或少面临着民族问题,比如突厥主义。学习本框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族的一些基本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民族观。学情分析在地理和历史学习中,学生对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但作为政治常识中民族问题的起始部分,学生对民族理论及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毫无基础,由于本地区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充足的。因此由学生在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学生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上必然会存在问题,这是学生最主要的障碍点,也是课堂重点解决的地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我们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明确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应坚持的三个原则及三个原则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生掌握的关于民族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框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认同拥护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结合本地民族情况,为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三个原则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1、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使学生进入对民族问题的探讨氛围中。 学生应该会跟着唱,对本课所要研究的对象有所了解。 作为导入,活跃气氛 2、讲授新课,情景分析 问题探讨问题一 歌中唱到土地上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身边有哪些民族?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课件——我国的56个民族。教师总结,我国总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余的55个为少数民族。我们平常说的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二 歌词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请结合历史事件,谈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结合历史上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的事件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得出“我们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结论。问题三 歌词中还唱到了“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你认为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展示课件,进行总结结论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结论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产出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对于问题一,学生很好理解,思考之后一般都能和回答正确。对于问题二,学生虽然有了地理和历史知识,但是概括总结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不够。学生回答必然会出现抽象、不全面、只答现象的情况发生。历史材料结合——历史上和革命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对新中国的缔造所坐车的贡献。问题三,学生回答起来也比较简单,在此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 讲授我国民族关系概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构建中。同时让学生认同并积极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情景模拟充分动用课堂资源(本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中很多是苗族和土家族,还有少数汉族学生),进行情结设置。情结一 汉族学生嘲笑土家族和苗族学生吃腊肉,说他们是小民族,落后,不发达。土家族和苗族学生据理力争。情结二 上述事件没有处理好,于是三个民族的学生各自召集了一部分本民族的学生,准备进行打群架,幸好在老师的调解之下,该事件才得以解决。针对情结,设置问题。问题一 情结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对此问题如何理解?学生回答略。通过展示少数民族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平等原则。展示课件——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但是他们都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问题二 针对情景一出现的问题,你觉得这些同学做的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回答略。用课件展示新疆“7.5”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原则。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民族团结 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有好往来、互惠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问题三 紧随新疆7.5事件,通过课件展示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变化的图片,引出各民族共同繁。 在情景模拟阶段,学生肯定会兴奋,这是本课的一个小高潮。教师利用这一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在问题一,学生必然会知道民族平等,但对民族平等的辩证看法不足,可以借此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灌输,激发学生情感。在问题二中,学生回答会很积极,在鼓励学生回答时要指出学生不足,加以综合,同时新疆7.5事件又会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深刻认识。新疆变化的对比,学生会有感性认知,结合本地实际,学生易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学生参与,在知识上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三者关系,在能力上,提高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繁荣局面,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课件展示共同繁荣——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师直接讲授三个原则的关系课件展示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参与选择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的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自己的建议。教师加以总结课件展示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的义务。 学生分组讨论,对综合探究中的三种情况说出自己的观点。 这是本课的情景回归,主要是提高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知,让学生知道在维护民族关系方面应该如何去做。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我国的民族概况及新型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其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项目评分细则评分课堂表现40分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40分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30分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分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作业完成20分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20分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15分基本能按时完成。 10分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5分或以下 小组活动40分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分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35分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分达不到以上要求。20分或以下 总评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内容简单便可以更好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维统一。本节课,本人采用了“情景模拟、问题引导、事例穿插”的教学模式,既不是传统的教授法,也不是直接的现象或情景教学法,这样做既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打造高效课堂。2. “情景模拟、问题引导、事例穿插”的教学方式是我在这半年多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对政治教材的把握所总结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受学生喜欢,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班级政治成绩也一直名列级前列。当然这种教学方式要配合适当的作业辅导,作业这一环节也不能滞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