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2.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九一八事变视频,1931年9月18日发生什么事?这件事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怎样?今天学习《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阅读课本P86-90,并在课本圈划出问题答案,时间 7分钟(二)自学问题: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时间、地点、借口、结果、影响?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和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各有哪些 3、一二·九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及意义?4、西安事变背景、目的、结果、和平解决意义?三、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学生成果展示与合作探究)(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教师: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提问: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什么?学生:(1)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3)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九一八事变的概况教师提问:九一八事变时间、地点、借口、经过、结果、影响?学生:【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借口】柳条湖事件【经过】制造柳条湖事件; 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结果】东北三省沦陷【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教师:面对日军的不断挑衅,国民党政府是什么态度?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学生:不抵抗政策。教师: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材料一: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材料三:“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学生:①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因而没办法和日本作战。②蒋介石对于共产党人的仇恨之深,宁愿让中国亡于日本,也不让落到共产党手里。③寄希望于国联。教师: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时间、地点、人物、目的?学生:【时间】1932年【地点】长春【人物】溥仪【目的】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教师提问:日本占领东三省后又将魔爪伸向哪里?学生: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下半年,日本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教师:华北危急!2.一二·九运动教师:一二·九运动时间、地点、口号、结果、影响?学生:【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新华门前【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结果】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1.背景教师提问:西安事变的背景?学生:(1)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2)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3)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4)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希望继续进攻红军。2.概况教师:西安事变时间、目的、人物、性质、经过?学生:【时间】1936年12月12日【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人物】张学良、杨虎城【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教师:西安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亲英美派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教师:中国共产党主张是什么?学生:主张和平解决教师:中国共产党出发点和谈判代表?学生:【出发点】全民族利益【谈判代表】周恩来3.结果教师:西安事变的结果?学生:和平解决。教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表现?学生: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4.意义教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学生: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②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