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松苑中学生物精品课程——《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材料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反思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 梁倩雅本章教学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使用合作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量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一定的教学目标,现对教学各环节作如下总结:一、成功之处:1、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态度和兴趣等进行了综合了解和分析,分组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配组合,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其次在布置研究课题时,强调小组成员间分工要明确,责任要明了,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事情可做,有问题要想,做到了全员参与,使得这节课可以顺利的开展。2、学生针对已知的课题分工合作,在分工合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效良好。3、学生在课题研究、收集资料、制作PPT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组成员的才能,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加强了团队组员间的合作。4、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讲解,学生归纳,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5、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展现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能力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6、分小组阅读相关内容,做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总结能力。7、通过小组他评的形式,培养了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8、通过小组的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客观评价的能力。9、在巩固知识点的抢答环节中,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对知识点的巩固更有针对性。10、“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内容中,让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培养了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二、不足之处1、教师的语言需要更简洁,精炼。2、评价的标准解释需要更详细,清楚些,评价时间需要更充足些,评价会开展得更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松苑中学生物精品课程——《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材料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 梁倩雅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二、教材分析本章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的生物和多细胞的生物,同时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具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它不能独立生活,却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繁殖”后代,病毒具有生命的特征,因而是生物。是本单元细胞知识的延伸,与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相呼应。人类是在治疗各种人类疾病、动物疾病和植物疾病的过程中,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才逐渐认识了病毒的,故教材中通过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病毒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以后几个单元的学习密切相关。三、设计与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三合一的学习模式,这也是本章教学重点探究的模式与策略。整个过程的设计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地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本节课设计分两步:课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病毒的相关信息,并制作PPT;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小组合作的成果。四、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2、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制作PPT的技术和能力。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同学与教师的认同。4、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四、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2、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学会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通过成果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重点与难点1、重点:病毒的结构;与人类的关系。2、难点:病毒的生活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图片观察法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准备1、提出探究课题,学生根据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分组2、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题探究,制作PPT,准备课题成果展示。3、教师制作教学PPT4、教师设计小组评价量规九、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言 复习细胞结构,单细胞生物,生物特征,引出课题 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思维转入“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温故知新设问引起学生兴趣新课1、病毒的发现 1、展示本节课探究的课题,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分发小组评价量表。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总结“病毒的发现”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讨论,对第一小组进行综合评价,第一小组进行自评。 1、小组代表展示PPT,讲解本组对病毒发现内容的理解。2、全班阅读课本内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2、病毒的种类 1、请第二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病毒的种类”的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交流讨论,对第二小组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二小组进行自评。 1、学生代表展示Flash课件,讲解本组对“病毒的种类”这一内容的理解。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交流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3、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请第三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的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交流讨论,对第三小组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三小组进行自评。 1、小组代表展示PPT,讲解本组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这一内容的理解。2、全班阅读课本内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4、与人类的关系 1、请第四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与人类的关系”的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交流讨论,对第四小组进行综合性评价,第四小组进行自评。 1、小组代表展示PPT,讲解本组对“与人类的关系”这一内容的理解。2、全班阅读课本内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进行板书。 归纳小结 巩固知识点巩固练习 展示相关练习,让学生集体完成。 集体完成相关练习。 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小组评价 根据各小组自评和他评,选出优秀小组,表扬鼓励。 鼓励小组合作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辅导》相关内容 巩固知识点十、板书设计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种类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四、与人类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松苑中学生物精品课程——《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材料浅谈生物教学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 陈烈平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以其具有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宠儿”,也以其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三合一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应用。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三合一,成为有效的合作学习,获得良好教学的效果,已成为我们广大老师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这一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探求着,从无所适从,到逐步领会、应用和拓展创新着。下面谈谈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看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导恰当,把握尺度,宁少勿滥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必须发挥好其主导作用,把握好尺度,宁少勿滥,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保驾护航。要达到其目标,首先要把学习的重难点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来精心设计,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其次在实施过程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合理分组、分层布置、把握练习。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基本认同这样一个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是把知识、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几个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小组与小组之间能力尽可能分配均衡。也就是说在分组前教师要事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态度和兴趣等进行综合了解。分层布置就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任务。把握练习就是指根据学生练习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另外还要根据课堂上当时的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切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些现象:教师认为到了该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就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考虑学生当时是否进入状态,是否有探究欲望,是否已打开思路;或不考虑学生是否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中;更不能出现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就让合作学习戛然而止的情况。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装饰性手段”,表面上看课堂活跃,气氛热闹,有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其实只是一种无序的随意性活动而已,结果自然就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随着课改的深入,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会引入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甚至非常热衷。我开始时在课堂上几乎每一节都把它穿插其中,以小组合作的步骤按部就班。上课时一律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往往是在等待、写板书或者随随便便的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一下,就像是蜻蜓点水般的停留,当我认为时间到了,就喊“停”,接下来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小组合作活动便宣告结束。操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教学效果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式。深究其原因:整个小组讨论活动都是非常随意,只是按照小组合作的学习步骤进行,缺乏教师必要的交流、指导和监控,也就是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胡乱滥用而已。因此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恰当,尺度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开展,才能体现其有效性,才能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体体现,时机紧抓,有效开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意味着要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发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准则实施教学。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则要求将学生视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给学生提供交流、互补的机会和空间,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是何时为最佳时机?我觉得最佳时机的选择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重难点处、新旧衔接间、实验探究中、深化拓展时。我们都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无法排除处,此时组织小组讨论,就可以发挥主体作用和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助于攻克“教”与“学”中的重难点。另外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新旧知识衔接时难免出现有些学生能较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的现象,这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旧新知识的迁移。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是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既要求完成旧新知识的迁移,同时又是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尤佳。因此我在设计时采用学生合作完成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结合孟德尔实验,以问题推进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当时我抛出的问题是:“一对夫妇,男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应是什么样的眼睛?”这既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又是一个不是一般人能回答而又很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了想知的欲望,兴趣就来了,思维自然活跃起来,自主探究的欲望也会就随之而来,在学生有了自主探究欲望时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自然而然发挥出来 ,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得到很好的体现。正由于有欲望的推动,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自然浓厚,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以体现。这样的小组合作不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还会因为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认知印象会更深刻,教学效果自然明显。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非常注重在实验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也就是在要求学生是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得出结论。而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或成效更佳。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开始我的教学设计是由每位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独自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本地常见的洋蹄甲的花,从中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和与结果的关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不少学生虽能完成花的解剖和认识花的结构,但对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和与结果的关系不甚理解。明明在教学中已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问题的新课程要求,为什么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呢?课后我不断进行反思,设计了多种的方案,最后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尝试一下教学效果是否更佳?采用三人合作的方式,通过剖花、贴花、说花,围绕同一困惑:“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和巡视指导,让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己探索、质疑和解答,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同时继续深化和拓展学生所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就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利用课本中【进一步探究】、【课外实践】、课后练习或课外内容。这类问题一般不是经过个人的苦思冥想,就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完成的,而是需要相互启发、补充,不断完善才能完成的,此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甚佳。对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的,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和根据充分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能从小组其它成员的答案和理由中看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随着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就会增强,也懂得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例如: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节时,当完成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教学任务,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怎样看待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就会让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取长补短的过程中积累知识 和发展能力,抓对时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尤显重要了。全员参与,强弱相顾,促进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就是“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新课改非常强调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恰好能实现此要求:全员参与,强弱相顾,促进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个性有差异,这些不同在小组活动时会更充分展现出来,学优生往往会成会活动中的活跃者,学困生则成为旁观者。因此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首先分组尽量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配组合,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其次是小组成员间分工要明确,责任要明了,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事情可做,有问题要想,确保学生的参与率。如果老师在分组结束后宣布小组活动开始,很可能会出现有人忙乎,有人闲之的局面。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开始我在分组结束后,立即开展活动,结果发现不少小组都是一位成员动手操作,而其他两位成员就手旁观,甚至东张西望,我马上停止活动,重新提出要求: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分配工作,一位剖花、一位贴花、一位说花,工作明确到人,使三位小组成员都有事情做,并要求围绕同一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小组交流,由组长将组员交流记录下来,课后作为小组合作评价的一部分内容,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问题要想。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既明确,参与率也达100%,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教师还必须在活动过程中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各小组的活动状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既要关注到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和主动发言者,更要关注那些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学习被动的学生,尽量给这部分学生展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并对他们的回答和参与及时给予好评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会随着活动的深入得到发展和提高。切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这样的现象:讨论热烈非凡,回答寥寥无几;参与者众,收获者少;关注了少数,遗忘了多数。这样往往会造成两个极端:学优生因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而使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学困生可能是一无所获,在浪费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学生的“表演秀”或“独角戏”,没有起到优势互补、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作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课后延伸,消化巩固,持续发展现代教学观认为:一堂课不以40分钟为始终,而应拓宽到课前与课后。生物新教材的设计特点非常符合此观点。为了使课堂所学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教材中设计了不少的【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及课后练习,把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讨,也就是我们说的课后研讨。课后延伸可以让小组内成员课后互帮互助,消化巩固课堂所学,扩大学习成果,学生能力也得到持续发展。合作内容可以是课后调查、实验探究、资料收集、生产实践等等。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后,分好小组,确定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开展活动。当活动开展后,学生很自然就会依循着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被消化巩固,学生在实际的调查活动学会了设计调查表,作调查记录,调查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在生物课堂中只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会得到充分体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生物课堂演讲内容罗方泓小组同学们请看,这个是一个病毒,它们都是由蛋白物质和遗传物质为主要构成的。那么病毒有多少个种类呢?如果按形态来分有七种,它们分别是1234567主要有球状,杆状和蝌蚪状。如果按寄生的细胞来分有3大类: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下面我们来看看图片吧!这个是甲型流感病毒这个是abc病毒。。这是我们小组的制作名单,谢谢观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的误导,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以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广21世纪数痘27世纪数育www.BD动力http://www.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松苑中学生物精品课程——《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材料《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实录东区松苑中学 梁倩雅一、引入(复习旧知识)师:我们一起来看图片,说出图片中的是什么生物。师:这是?生:酵母菌。师:这是?生:衣藻。师:这是?生:眼虫。师:这是?生:变形虫。师:这是?生:草履虫。师:这些生物都是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生物,它们是什么生物?生:单细胞生物。师:什么叫单细胞生物呢?生: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师: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比单细胞生物还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呢?生:有,病毒。师:对,记得我们在学习生物特征时,学过师(生):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二、新课1、病毒的发现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题有四个,课前已经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分组,共同学习,做好了PPT课件 ,现在我们请第一组的代表为我们讲解他们组对第一个课题内容的理解。生1:(见特色材料讲稿1 ( 讲稿1.doc ))师:第一小组的代表为我们讲解了病毒的发现,课件做得也很精美,但是,第一小组的理解与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呢 我们一起阅读课本p72第一、第二自然段。(学生阅读课本2分钟)师:好,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与病毒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和事件。首先是?生:伊万偌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师:他刚开始推想这种病是由什么引起的?生:细菌师:后来实验证明是不是由细菌引起的呢?生:不是,由病毒引起的。师:它用了一个什么仪器证明不是细菌引起的?生:细菌过滤器,可以把细菌过滤掉。师:回答得很好!接着又有哪些科学家与病毒发现有关?生:莱夫勒和弗罗施,研究口蹄疫时,证明口蹄疫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师:前面讲的几位科学家虽然发现病毒的存在,但是他们有没有看见病毒是什么样的?生:没有。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病毒很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师:回答得很好,所以,在什么时候,科学家才观察到病毒是什么样的?生: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话有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师:好,综合以上我们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病毒有什么特点啊?生: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微小生物。师:画书作笔记。师:完成了病毒的发现这一课题的学习,我们分小组来评价一下第一小组,根据评价表的量规进行评价。第一小组做自评。(学生进行评价)2、病毒的种类师:请各小组长把评价表上交。下面我们请第二小组的代表为我们讲解病毒的种类这个内容。生2:(见特色材料讲稿2 ( 讲稿2.doc ))师:第二小组做了很漂亮的Flash动画,让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病毒,下面我们一起阅读课本p72第三、第四自然段,学习病毒的种类。(学生阅读课本)师: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归纳总结。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我们根据什么对病毒进行分类呢?生: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生: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师:什么叫动物病毒?生: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师:例如什么病是由动物病毒引起的?生:流感、艾滋病、口蹄疫、鸡瘟。师:对,这个就是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它属于动物病毒。(课件展示)师:什么叫植物病毒?生: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师:例如引起烟草花叶病的病毒(课件展示)师:什么叫细菌病毒?生: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师:又叫什么?生:噬菌体。师: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课件展示)。师:病毒那么小,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它的大小啊?生:纳米。师:纳米相当于多少毫米啊?生:百万分之一毫米。师:说得很好,下面对照我们归纳总结的内容,分小组对第二小组进行评价,第二小组进行自评。(学生讨论,进行评价。教师把第一小组的分数写在黑板上)3、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师:请各小组把评价表上交。下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讲解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生3:(见特色材料讲稿3 ( 讲稿3.doc ))师:下面我们一起阅读课本p73第一自然段,学习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师:(展示图片)我们一起来看,这是烟草花叶病毒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它的外面是?生:蛋白质。师:内部是?生:遗传物质。师:再看这是腺病毒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它的外面是?内部是?生:外面是蛋白质,内部是遗传物质师:再来看大肠杆菌噬菌体结构示意图,它的结构是怎么的?生:外面是蛋白质,内部是遗传物质师:通过三种病毒结构示意图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归纳一下病毒的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的?生:简单。师:由什么结构构成的?生: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师:没有什么结构?生:没有细胞结构。师:(课件展示)前面学习的的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以及细菌病毒都是怎样生活的?生:动物病毒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植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细菌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里师:也就是说都是怎样生活?生:寄生在活细胞里。师:离开了活细胞可以生活吗?生:不能师:离开了活细胞,病毒通常会变成结晶体。生:结晶体是什么?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结晶体是怎样的!(展示课件)其实生活中我们用来调味的冰糖就是结晶体状态。但是病毒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师:那么病毒结构这么简单,如何繁殖呢?书本有一句话,介绍病毒是如何繁殖的,大家一起读一下这句话,并画书做好笔记。生: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师: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下面我们观看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理解一下病毒的繁殖。(展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理解病毒的繁殖)师:下面我们对第三小组进行评价,第三小组进行自评。(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把第二小组的分数写在黑板上)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师:请各小组把评价表上交。下面我们请第四小组的代表,为我们讲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生4:(见特色材料讲稿4 ( 讲稿4.doc ))师:第四小组的代表认为病毒对人类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请大家一起阅读一下课本P73最好一个自然段,以及P74第一、第二自然段,学习一下这个内容。(学生阅读课本)师: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病毒对人类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有害的有哪些方面呢?生:是我们人类患病,使动物患病还有使植物患病。师:对,人类的哪些并是由病毒引起的?生: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都是病毒引起的。师:哪些动物的病是又病毒引起的?生:口蹄疫,鸡瘟。师:动物生病又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生:我们拿它们来吃。师:也就是影响到我们的什么业啊?生:农业、牧业师:影响到我们的畜牧业。植物的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植物生病又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会影响到我们的什么业?生:我们种植物来吃啊,影响到我们的农业。师:好,下面我们来说说我们可以如何利用病毒来为我们人类造福呢?生:我们可以拿病毒来做成疫苗,预防和治疗疾病,师:说得非常好,现在的婴儿一出生就进行疫苗注射,很多病都可以用疫苗进行预防,例如用种牛痘疫苗的方法,可以预防天花,通过口服疫苗的方式预防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这些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疫苗。请大家画书做好笔记。师:我们还可以怎样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呢?生:我们可以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师:对,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还有吗?生:还可以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师:很好,我们可以总结为转基因或基因治疗。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中,我们发现,虽然病毒对人类有有害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可见,我们看待事物能不能只看一面啊?生:不能。师: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下面我们对第四小组进行评价,第四小组进行自评。(学生讨论进行评价,第四小组进行自评,写出第三小组的评价得分)三、小结师:请个小组把评价表上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生: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师:(展示课件,集体回答填空内容)四、练习巩固(写出第四小组评价得分)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们是否掌握了?我们进行检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不用举手,知道答案就站起来,谁先站起来就谁来回答,答对的给本小组加1分,答错的减1分。现在开始。师:1.下列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细菌; B.草履虫;C. SARS病毒; D.衣藻。生5:我选C师:对的,加1分。下一题:2.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又称为( ) A.噬菌体; B.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疟原虫。生6:我选A师:对的,加1分。下一题:3.病毒繁殖的场所是:( ) A.水中 B.空气 C.活细胞中 D.陆地上生7:我选C。师:很好,加1分。下一题: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A.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B.没有细胞结构C.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D.个体较小,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生8:我选D。师:对的。加1分。时间关系,最后两题。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A.艾滋病 B.流行性感冒C.SARS D.色盲生9:我选D。师:好,答案正确,加1分。下一题,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生10:我选A。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答案是否正确呢?(显示正确答案为B)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A. 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是不是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啊?生:是师:再看,B. 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青霉素是病毒吗?生:不知道师:那我们再往下看,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是不是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啊?生:是,噬菌体是病毒师:再看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不是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啊?生:是啊,疫苗是减毒病毒。师:综合地看,我们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B,其实青霉素不是病毒,是真菌产生的可以杀灭细菌的物质。师:我们一起来看,现在各小组的得分,今天分数最高的是第1小组。胜出的是第一小组,为了给予第一小组的同学鼓励,我们给第一小组的组员每人加平时分2分。师:这节课,我们用了一个新的模式来进行学习,大家通过选课题,小组内自学,收集资料,制作课件,讲解等方式进行了自主学习,希望以后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谢谢合作。下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都知道病毒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们就在我们的手上,在空气里,危害着我们的健康。那么,大家知不知道病毒也有有益的一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首先,我们来了解病毒危害的一面。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最常见的感冒病毒,感冒病毒会引起感冒。乙肝病毒,会引起乙肝病。过去的天花病毒、狂犬病毒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现在的艾滋病病毒(HIV)、伊波拉病毒等,更被人类视作新世纪的瘟疫。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猪瘟、鸡瘟病毒危害饲养业等;潜藏在农作物中的病毒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国外实验证明,将马铃薯种苗的病毒脱去后,普遍增产20%左右。3.一些细菌病毒会破坏人类使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产业如味精业。等等。了解了病毒有害的一面后,我们来了解病毒有益的一面。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大家知道了病毒有益的一面了么?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课程整体规划设计:松苑中学生物备课组一、教材分析本章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的生物和多细胞的生物,同时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具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它不能独立生活,却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繁殖”后代,病毒具有生命的特征,因而是生物。是本单元细胞知识的延伸,与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相呼应。人类是在治疗各种人类疾病、动物疾病和植物疾病的过程中,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才逐渐认识了病毒的,故教材中通过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病毒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以后几个单元的学习密切相关。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2、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制作PPT的技术和能力。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同学与教师的认同。4、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2、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学会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通过成果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病毒的结构;与人类的关系。2、难点:病毒的生活五、整体教学思路与设计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三合一的学习模式,这也是本章教学重点探究的模式与策略。整个过程的设计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地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本节课设计分两步:课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病毒的相关信息,并制作PPT;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小组合作的成果。六、课时安排全章节共一课时七、具体分工与合作课程工作安排及负责的老师 集体备课与准备 需要学校帮忙的事情教学设计(撰写:梁倩雅,修改:陈烈平)教学实录(撰写:梁倩雅,修改:陈陈观燕)教学反思(撰写:梁倩雅,修改:陈烈平)教学资源包:课件、练习及其他补充材料(梁倩雅)学生评价量规(撰写:郑玉莲,修改:梁倩雅) 整体规划、总课程设计、内容体系、特色材料 安排录象课的时间和工作人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练一练1.下列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细菌; B.草履虫;C. SARS病毒; D.衣藻。 2.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又称为( ) A.噬菌体; B.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疟原虫。3.病毒繁殖的场所是:( ) A.水中;B.空气中;C.活细胞中;D.陆地上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A.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B.没有细胞结构;C.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D.个体较小,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A.艾滋病 B.流行性感冒C.SARS D.色盲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7、不断侵害幼儿的手足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以下对这种EV71肠道毒推断错误的是( )A.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营寄生生活C.其个体比细菌更小 D.它不含蛋白质8、人们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绿脓杆菌噬菌体就是一种( )A.细菌 B.植物病毒 C.动物病毒 D.细菌病毒9、19世纪,科学家伊万偌夫斯基发现了病毒,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科学家才破解了病毒结构,这是因为有了( )A.光学显微镜 B.光电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 D.偏振光显微镜10、将病毒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提纯呈结晶状态后,病毒会( )A.立即死亡 B.不能繁殖C.正常生活 D.结构马上解体11、下面所列出的病毒中,对人类有益的是( )A.冠状病毒 B.烟草花叶病毒C.肝炎病毒 D.痢疾杆菌噬菌体12、病毒在寄主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对寄主的影响是( )A.生理正常 B.受害 C.受益 D.受害又受益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病毒的发现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是“病毒的发现”。相信病毒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吧,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譬如麻疹、流感、甲肝、猩红热等等。但是知道19世纪末,人们才对病毒有初步的了解。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农艺化学家迈尔首先发现并命名了烟草花叶病。6年后,俄国一位年轻的植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重复并肯定了迈尔的实验,并进一步发现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能通过当时各类细菌所不能通过的细菌过滤器的微孔。 1898年,贝杰林克进行了类似伊万诺夫斯基的工作。几乎与贝杰林克工作的同时,德国细菌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证明动物中的口蹄疫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这是当时所知的第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动物病例。他们还提出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猩红热、牛痘、牛瘟等产生的原因,也都可追溯到那些非常微小的病毒。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获得了病毒的结晶,并证实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1939年,德国科学家考施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的形状。 让我们记住这些曾为病毒发现献出自己一份力的科学家们吧! 荷兰工作的德国人迈尔 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 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 德国细菌学家费罗施、勒夫勒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病毒存在,让我们渐渐了解了这种神奇的生物。 谢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大家好,我们小组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各位同学,请猜一下这是什么病毒。没错,这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原本叫“猪流感”,后来为了避免误导,把名称正式改为H1N1型流感,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接下来请再猜一下,这是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病毒的结构图。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以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复 习Powered by www.病毒的发现1病毒的种类2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4小组合作研究课题烟草花叶病毒20世纪初电子显微镜观察口蹄疫莱夫勒和佛罗施研究烟草花叶病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病毒的发现病毒是比细菌还要小的微小生物。评一评病毒的发现1病毒的种类2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4小组合作研究课题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也叫噬菌体。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病毒的种类评一评病毒的发现1病毒的种类2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4小组合作研究课题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的生活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也叫噬菌体。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评一评病毒的发现1病毒的种类2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4小组合作研究课题危害畜牧业危害农业危害人类健康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防治有害生物转基因或基因治疗预防治疗疾病有益评一评小 结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种类根据它们 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 、 、 (也叫 )。寄生的细胞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1、结构: 外壳和内部的 。没有 结构。2、生活:只能寄生在 内,若离开活细胞会变成 ,一有机会侵入 , 就会重新开始。3、繁殖:靠自身 中的 ,利用 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蛋白质遗传物质细胞活细胞结晶体活细胞生命活动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细胞小 结TextBText CText AText A我来考考你1.下列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细菌; B.草履虫;C. SARS病毒; D.衣藻。 2.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又称为( ) A.噬菌体; B.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疟原虫。CA3.病毒繁殖的场所是:( ) A.水中;B.空气中;C.活细胞中;D.陆地上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A.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B.没有细胞结构;C.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D.个体较小,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我来考考你CD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A.艾滋病 B.流行性感冒C.SARS D.色盲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我来考考你DB7、不断侵害幼儿的手足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以下对这种EV71肠道毒推断错误的是( )A.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营寄生生活C.其个体比细菌更小 D.它不含蛋白质8、人们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绿脓杆菌噬菌体就是一种( )A.细菌 B.植物病毒 C.动物病毒 D.细菌病毒我来考考你DD9、19世纪,科学家伊万偌夫斯基发现了病毒,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科学家才破解了病毒结构,这是因为有了( )A.光学显微镜 B.光电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 D.偏振光显微镜10、将病毒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提纯呈结晶状态后,病毒会( )A.立即死亡 B.不能繁殖C.正常生活 D.结构马上解体我来考考你CB11、下面所列出的病毒中,对人类有益的是( )A.冠状病毒 B.烟草花叶病毒C.肝炎病毒 D.痢疾杆菌噬菌体12、病毒在寄主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对寄主的影响是( )A.生理正常 B.受害 C.受益 D.受害又受益我来考考你DBThank you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松苑中学生物精品课程——《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材料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 梁倩雅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二、教材分析本章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的生物和多细胞的生物,同时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具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它不能独立生活,却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繁殖”后代,病毒具有生命的特征,因而是生物。是本单元细胞知识的延伸,与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相呼应。人类是在治疗各种人类疾病、动物疾病和植物疾病的过程中,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才逐渐认识了病毒的,故教材中通过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病毒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以后几个单元的学习密切相关。三、设计与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三合一的学习模式,这也是本章教学重点探究的模式与策略。整个过程的设计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地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本节课设计分两步:课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病毒的相关信息,并制作PPT;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小组合作的成果。四、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2、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制作PPT的技术和能力。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同学与教师的认同。4、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四、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2、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学会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通过成果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重点与难点1、重点:病毒的结构;与人类的关系。2、难点:病毒的生活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图片观察法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准备1、提出探究课题,学生根据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分组2、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题探究,制作PPT,准备课题成果展示。3、教师制作教学PPT4、教师设计小组评价量规九、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言 复习细胞结构,单细胞生物,生物特征,引出课题 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思维转入“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温故知新设问引起学生兴趣新课1、病毒的发现 1、展示本节课探究的课题,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分发小组评价量表。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总结“病毒的发现”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讨论,对第一小组进行综合评价,第一小组进行自评。 1、小组代表展示PPT,讲解本组对病毒发现内容的理解。2、全班阅读课本内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2、病毒的种类 1、请第二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病毒的种类”的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交流讨论,对第二小组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二小组进行自评。 1、学生代表展示Flash课件,讲解本组对“病毒的种类”这一内容的理解。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交流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3、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请第三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的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交流讨论,对第三小组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三小组进行自评。 1、小组代表展示PPT,讲解本组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这一内容的理解。2、全班阅读课本内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4、与人类的关系 1、请第四小组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引导全班学生归纳“与人类的关系”的重点知识点。4、指导各小组交流讨论,对第四小组进行综合性评价,第四小组进行自评。 1、小组代表展示PPT,讲解本组对“与人类的关系”这一内容的理解。2、全班阅读课本内相关内容3、归纳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点。4、讨论,进行小组自评与他评。 培养表达能力培养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小组交流合作,学会客观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进行板书。 归纳小结 巩固知识点巩固练习 展示相关练习,让学生集体完成。 集体完成相关练习。 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小组评价 根据各小组自评和他评,选出优秀小组,表扬鼓励。 鼓励小组合作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辅导》相关内容 巩固知识点十、板书设计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种类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四、与人类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有害的一面有利的一面乙肝病毒HINI病毒SARS病毒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最常见的感冒病毒、乙肝病毒。过去的天花病毒、狂犬病毒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现在的艾滋病病毒(HIV)、伊波拉病毒等,更被人类视作新世纪的瘟疫。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猪瘟、鸡瘟病毒危害饲养业等;潜藏在农作物中的病毒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国外实验证明,将马铃薯种苗的病毒脱去后,普遍增产20%左右。3.一些细菌病毒会破坏人类使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产业如味精业。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广21世纪数痘27世纪数育www.39健亮网www.MsNRNAxxxsj.cn小组评价表评价项目及权重 评价要点 他评 自评小组代表的表达 举止大方得体,普通话非常流利通畅,能很好地将内容表述出来。(30分)普通话较流利,能较好地表达内容。(28分)普通话基本通畅,能将内容基本表达出来。(25分)幻灯片制作 内容非常丰富,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前后衔接顺畅。(30分)内容齐全,能使用图片和文字加以说明,衔接基本顺畅。(28分)内容基本齐全,制作简单。(25分)学习任务完成程度 能很好地体现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重点突出。(40分)能较好地体现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能略突出重点。(38分)基本体现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35分)总分(共12张PPT)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病毒发现的背景病毒发现的艰难历程小组制作成员:孔德馨(组长)、刘奕彤、林铭欣、黄雨妮、徐临彬、吴雨晴、黎子琳、林俏敏、黎朝阳、 成宗峻、李志威。 “病毒”,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许多疾病如麻疹、流感、甲肝、猩红热、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些病可统称为“病毒病”。人类在看到病毒、了解病毒的性质之前,对病毒病早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直到19世纪末,由于烟草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严重危害烟草生长的烟草花叶病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才直接导致了病毒的发现。返回一、病毒发现的导火索。二、病毒发现的新进展。三、看到病毒了!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农艺化学家迈尔首先发现并命名了烟草花叶病。通过对病变烟草植株以及土壤成分的分析,发现该病不是通常由于无机物平衡失调所引起,这导致迈尔进行了一项关键性的试验。他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叶片汁液注射到健康植株的叶脉中,结果大多数健康植株严重染病,从而首先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能够从病株移到健康植株上。病毒发现的导火索 6年后,俄国一位年轻的植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重复并肯定了迈尔的实验,并进一步发现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能通过当时各类细菌所不能通过的细菌过滤器的微孔,也就是说,病变的烟草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仍有传染性。这一发现暗示了可能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细菌都小的病原体。返回 1898年,贝杰林克进行了类似伊万诺夫斯基的工作。发现患花叶病烟草汁液不仅具有连续传感性,还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这种液体中存在着恰如生物一般的生命物质。这是从未发现过的新现象。因此,贝杰林克在试验后指出,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种不能用普通显微镜看到,也不能在人工细菌培养基上生长,而能够通过最细微的滤膜,并且只能在活的植物体组织中繁殖的有机体。贝杰林克把这种有别于细菌的有机体称为“传染性活的液体”或“病毒”。尽管当时贝杰林克觉得很难想象这种病毒如何生产和繁殖,但是他提出了一个天才的设想:“为了能够进行繁殖,这种接触传染物(即病毒)一定是结合到活细胞的原生质中去了……”几乎与贝杰林克工作的同时,德国细菌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证明动物中的口蹄疫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这是当时所知的第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动物病例。他们还提出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猩红热、牛痘、牛瘟等产生的原因,也都可追溯到那些非常微小的病毒。病毒发现的新进展返回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获得了病毒的结晶,并证实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1939年,德国科学家考施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的形状。自此,病毒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参考网站:http://baike./view/2584.htm荷兰工作的德国人迈尔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德国细菌学家费罗施、勒夫勒……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病毒存在,让我们渐渐了解了这种神奇的生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梁老师.flv 教学反思.doc 教学实录.doc 教学建议.doc 教学论文 .doc 教学设计.doc 整体规划.doc 练习.doc 课件.ppt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课件).ppt 病毒的发现(学生课件).ppt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学生课件).ppt 学生活动评价表.xls 讲稿1.doc 讲稿2.doc 讲稿3.doc 讲稿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