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树立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会结合事例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及意义,培养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至上。
教学难点:关爱、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每年4月份的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每年9月30日的烈士纪念日,人们庄重地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每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人们沉重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提示:这么做是为了悼念生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的情怀,体现了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过渡: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一起来探究《敬畏生命》吧。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生命至上
1.展示材料:
2021年6月13日6时42分许,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集贸市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本次事故造成26人死亡,共收治伤病员138人(其中37人重伤)。事故发生后,湖北省委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并与十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通电话,对抢险救援和伤员救治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救治压倒一切,当务之急是救人、重中之重是救人!”他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千方百计挽救生命,深入细致做好现场搜救、善后处置等工作,坚决防止次生事故发生,迅速开展事故原因调查,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思考:看了上述材料,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感悟?
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回答。
提示: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教师总结: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又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②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2.课堂辨析。
有人认为敬畏生命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
思考: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①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探究二 休戚与共
1.展示材料:
小辉:“扶老人很危险,弄不好会麻烦缠身,还是不扶的好。”
小李:“扶老人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要快速把老人扶起来。”
小云:“扶老人是道德的要求,我会在扶老人的过程中,注意一些扶起老人的方式和技巧,以免产生纠纷。”
思考:你认同以上哪位同学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提示:认同小云的观点。理由:老人摔倒了,我们应该把他扶起来。因为这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表现。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扶起老人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式,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施救,不能盲目施救,以免产生纠纷。比如把老人扶起来送去医院,要征得围观者作证,或用手机拍摄下救护过程, 拨打120和110,让专业人士来处理等。
教师总结: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2.阅读教材P97“探究与分享”。
思考:(1)上述四个情境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你能从上述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
提示:(1)“让座”让我感受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关爱、帮助孕妇;“我是你的拐杖”让我感受到在学校生活中,我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蹲下去”让我感受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关爱残疾人;“陪伴和分享”让我感受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关爱、善待老年人。
(2)①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②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教师总结:①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②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懂得追求生命的美好,使学生认识到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逐步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从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