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理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在于将过去一直囿于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范畴,置于实践论中加以解决,视真理为一个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是真理的源泉,无论真理的实践形态,还是真理的理论形态,都不是“天然正确”的,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被普遍认可的真理。真理的具体性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 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限制,仅有实践、认识、实践的一次循环和飞越远远不够,而是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深化,呈现为螺旋式的不断发展和上升。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全过程、总公式。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2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教学提示: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讨论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可着眼于正确结论的形成,讨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的不同作用。三、学情分析本框内容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实践、认识的特点等知识都有一定了解,这奠定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虽然学生的实践生活经验是不足的,但是他们处于网络时代,对于各种新闻都有直观了解和感受,因此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具备合作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选取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科研历程,在议题“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串联下,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欲,能较好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综合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坚定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坚定认可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人的认识运动过程,回应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并能对有关信息进行检验和评价;在实践中反思各领域既有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性条件,解放思想;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识记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理解真理的具体性。2.实践应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会用认识的特点,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3.迁移创新: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刻认同,学会用真理和认识的特点分析论证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的伟大过程,坚定拥护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这决定了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这决定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真理从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所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2.教学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为什么真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为什么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真理性认识会转化为谬误?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利用感性、形象的事例进行因势利导,引领提升。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每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身适应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脱离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六、教学方法1.议题教学法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纽带,本课围绕“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探讨真理的含义、特点,认识的特点,把零散化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到的知识有其内在的结构性和逻辑性。2. 情境教学法本节课借助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通过精选情境素材、活动探究设计等,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屠呦呦科研历程的分析,引领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3.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本课涉及真理的特点、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等,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由来,围绕课题厘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离不开理论灌输,为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打好基础。同时又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屠呦呦的科研历程,感受科学家们对待真理的态度,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过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进而形成和深化学科核心素养。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教师:“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形容我国哪位科学家的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是的,她就是一生只为青蒿素的屠呦呦。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回顾青蒿素的研究历程,以“为何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议题,感受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不断克服困难,追寻真理的过程,一起学习新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设计意图:屠呦呦的故事耳熟能详,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创设了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但是青蒿素的具体研究历程学生了解有限,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选取屠呦呦的故事,也有利于对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符合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二)新课教学环节一:拨开迷雾辨真理【子议题1】真理是因为有用所以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教师活动:(导入话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疟疾、中医等瞬间成为网络热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种观点——“青蒿素”奇葩说。(展示PPT)观点1:实验表明青蒿素也能治疗新冠肺炎。观点2:青蒿素取自黄花蒿,和中医里记载的青蒿无关,所以青蒿素的提取和中医没什么关系。观点3:青蒿素不溶于水,所以浸水服用无效。(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你们掌握的知识,小组讨论上述3个观点的正确性。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并回答。对于这3个观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于观点1,有人认为青蒿素可以治疗新冠,也有人认为不可以。)教师活动:(总结并追问)青蒿素能治疗新冠是一种谣言;青蒿素的确是从黄花蒿里提取的。但是,中药原本记载的青蒿就是黄花蒿。因为各地关于青蒿的叫法不一,有的叫青蒿,有的叫黄花蒿;青蒿素虽然不溶于水,但是不影响它浸水服用的效果。上述三个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人们的认识会有正确、错误之分呢?真理是什么?有多少个?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回答)对于观点1可能是商家为了赚钱营利的需要才故意造谣;对于观点2和3可能是一些“中医黑”的人故意抹黑青蒿素的价值。教师活动:(点拨)由于不同的人的立场、观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不同等进行回答,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新。(总结提升)青蒿素也是在反复失败的基础上最终取得成功,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真理是客观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追问)结合前面的分析,请大家思考议题:真理是因为有用所以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略。教师活动:(总结提升)这个关于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强调真理是有用的,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否认了真理纯粹的客观性。就像每个人对于真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确定的现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现象的真理性认识即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设计意图:哲学课需要有“哲学味道”,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体现哲学的思辨性。创设青蒿素“奇葩说”的环节,也启发学生学会辨别各种信息,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詹姆士的“真理观”的内容为本环节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总结完后请学生回答詹姆士“真理观”的议题之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环节二:分析比较明特点【子议题2】如何把握真理?教师活动:(过渡导入)从真理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理反映的内容和检验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得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那么真理还有别的特点和属性吗?我们如何把握真理呢?(PPT展示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材料一: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再一次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材料二: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2015年多项研究表明,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放缓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在获知这一消息后,屠呦呦团队又开启了科研攻坚。探究:1.上述材料体现了真理的什么特点?请阐述论证。2.这对于我们把握真理有何启示?学生活动:(小组积极讨论并记录有关信息,和教师互动,参与课堂回答)揭示:材料一论证真理的条件性,材料二论证真理的具体性。教师活动:(总结)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青蒿素提取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方法,而是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治疟的效果。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面对新情况,屠呦呦团队又投入了新的科研攻坚中去。学生活动:理解、记录笔记。教师活动:(追问)屠呦呦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学生活动:分享感悟,感受科学家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科研态度。教师活动:(总结升华)透过青蒿素的研究故事和屠呦呦身上的科研态度,启示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正如屠呦呦是在第191次才成功的,而在目光聚焦到青蒿素之前,她还经历过对其它中草药上千次的实验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破教学难点,哲学课特有的“哲学味道”得到体现,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情境材料渗透科学态度教育,引领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崇尚科学,感受屠呦呦的研究过程,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环节三:追根溯源晓过程【子议题3】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教师活动:(过渡)在掌握理解了真理的含义和属性后,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人类追求真理的这个过程中来。首先我们来玩一个趣味辩论,直接进入自由辩环节。正方: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实践(一、二组)。反方: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用经过多次实践(三、四组)。学生活动:双方进行自由辩论。教师活动: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关键信息,并进行适当点拨。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那到底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了解屠呦呦的研究历程来进行学习探究。(情境呈现)材料一:古人在古籍中只说青蒿驱疟有效,并未说明青蒿入药的是哪一部位,根?叶?还是茎?此时,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屠呦呦找到了新的灵感,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材料二:自青蒿素作为一线的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19年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任务布置)探究:1.上述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原因。2.这对于我们追求真理又有何启示?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阐明材料一主要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材料二主要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并分析原因。教师活动:(师生互动、教师总结)分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过渡追问)这对于我们追求真理又有何启示呢?学生活动:分享体会。教师活动:(升华)屠呦呦带领团队的漫长科研历程,启示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设计意图:趣味辩论环节的设置,活跃课堂气氛,给更多同学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教材上这一目的辅助阅读材料也是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历程,两则材料的探究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感受到人类认识过程的特点。而后从关注屠呦呦团队身上的科学品质,得出这一目的方法论,也是水到渠成。环节四:持之以恒求真知教师活动:(创设任务)请同学们从屠呦呦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的品质角度为她撰写一段颁奖词,并和同学们分享。学生活动:撰写后和大家分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撰写颁奖词,设置具有仪式感的小活动,体会感受科学家的崇高科研品质,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三)课堂总结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则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过程,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探索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辨别谣言说法、合作探究、解读情境、撰写计划等活动,设计多种类型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解决问题、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过程,理解为何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风格的转变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不断提高,尽快向复合型方向转变,不仅要精通政治学科知识,而且对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亦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注意各学科间的相关性和融合性,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充实完善政治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理念。围绕青蒿素研究历程的有关故事,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了真实情境,积极倡导学生抒发观点,给出理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身边典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十、专家点评1.重要的是观念转变。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屠呦呦、青蒿素、虐疾、诺贝尔奖,对思政课教师来说,都算不上有新意了。但作者通过“拨开迷雾辨真理”“分析比较明特点”“追根溯源晓过程”“持之以恒求真知”四个环节,设计任务、组织学生活动,尝试着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在完成真理的含义、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学科内容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着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材料还是那个材料,但只要我们的能够转变观念,课堂转型升级也就有了现实的可能性。2.关键的是学为中心。当然,教学转型能不能完成,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不能有效实施,关键还得看我们有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者地位,有没有真正做到学为中心。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能充分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预估到教学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各种问题,并提前作好评估、点拨的各种设想,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反之,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学生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教学实施中没有学生的学为中心,再热闹的课堂活动,也可能只是摆设。无疑,在这一点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颇为成功的。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